我国的物权法律制度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讲座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第十一讲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胜明

本次常委会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是调整财产关系的重要法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起着支架作用。物权法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明确财产归属,合理利用资源,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作用。今天,我就物权法的几个基本问题、物权法律制度的现状以及进一步完善物权法律制度,向领导和同志们作个简短的汇报。

一、物权法的几个基本问题

1、物权的概念和物权法的基本内容

物权,是对物的权利。这里所指的物,主要是不动产和动产。物权是一种财产权,财产权是直接体现经济利益的权利,财产权主要有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物权、债权和继承权。财产可分为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物权是对有形财产的权利。物权法是调整物权关系,或者说有形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知识产权的法律主要是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规范债权的主要是合同法,规范继承权的主要是继承法。

物权法调整物权关系,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物属于谁,谁是物的主人;二是权利人对物享有哪些权利,他人负有怎样的义务;三是怎样保护物权,侵害物权的要承担哪些民事责任。物权法是确认财产、利用财产和保护财产的基本法。物权法的结构,先对物权法的原则和物权保护等共同性问题作出规定,再分别就最基本的几种物权即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逐一回答上述问题。

2、物权法与宪法以及其他法律的关系

物权法调整物权关系,但调整物权关系不是物权法一家的事,调整物权关系的法律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宪法。宪法从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权利的角度规定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非公有制经济以及公民的私有财产权等问题。如宪法第十三条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第二个层次是物权法。物权法作为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调整物权关系的基本法的角度规定了物权法律制度。

第三个层次是单行法。许多单行法从民事的、行政管理的角度对物权问题作了大量特殊的、补充性的规定。如农村土地承包法、担保法、海商法、民用航空法等法律中有关物权的规定;如矿产资源法、渔业法、水法、海域使用管理法等法律中有关物权的规定;如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水土保持法、城市规划法、建筑法、文物保护法等法律中有关物权的规定。

讲调整物权关系法律的三个层次,想表明三层意思:(1)一部物权法不能解决所有物权问题,世界上也没有一部物权法囊括所有物权内容,德国、法国、日本等等国家都在民法典之外制定许多单行法规定物权问题。如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德国在住宅所有权法中规定,我国台湾地区在公寓大厦管理条例中规定。(2)各个不同法律是在宪法统率下纵横交错、相辅相成,共同规范物权关系。(3)物权法草案中讲的“遵守法律”,是个广义概念,包括物权法的规定,包括民法的其他规定,还包括行政法等法律的规定。

3、物权法的作用

物权法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完备的。自然经济,一般不需要物权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不需要物权法。我国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按照改革开放的要求,我国的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担保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对物权作出了不少规定,这些规定已经并将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这些规定,今天看来是不够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有较为完备的财产流通制度,还要有较为完备的财产归属和利用制度,否则,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有关财产的许多行为就无所适从,审判实践中有关财产的许多纠纷就无法可依,因此,制定一部物权法是十分必要的。

物权法的作用,直接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定分止争,其二是物尽其用。

商鞅在《商君书》中说:“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为百也,由名分之未定也,夫卖兔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故名分未定,尧、舜、禹、汤且皆如鹜焉而逐之,名分已定,贫盗不取。”生活中常常发生这样的事,有一个房东,把自己的房子先卖给甲,并把房子交给甲使用;后由于价格、熟人等等多种原因又把该房子卖给乙,并和乙办理了房屋过户手续。试问,该房子究竟属于谁,乙能否要求甲腾出房子。没有物权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答案可能有多种;不同的答案,对经济秩序和经济建设的影响就不同。有了物权法,物权法规定,谁是不动产的所有人,要看不动产登记簿上登记的是谁。甲虽然先买,但没有办理过户手续,乙虽然后买,但已经办理过户手续,不动产登记簿上的所有人是乙,因此,乙有权要求甲腾出房子。甲虽然没有办理过户手续,但甲和原房主之间订立的买卖房屋合同是有效的,甲因此受到的损失,可以按照合同要求原房主赔偿。

物权法怎么来明确财产归属,简单讲就是不动产看登记,动产看占有。不动产不能移动,要靠不动产登记簿标明四至界限,不动产登记簿上记载的人就是该不动产的权利人。动产可能频繁移动,动产在谁的手里,除有相反证据外,谁就是该动产的权利人。物权法有关财产归属的规定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方法简单,一目了然。各国民法典有关财产归属的规定大同小异。如果不采取这种方法,而采取别的什么方法,必然使经济秩序混乱不堪,最终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物权法第二个直接作用是物尽其用。物权法规定物尽其用,可以是自己用,可以自己不直接使用交由他人用,可以依法转让给更有经营才能的人使用。物权法为权利人充分利用财产留下很大的活动空间,同时,也从合理利用资源、维护公共利益出发,对权利人的权利作出不少限制,如严格保护耕地的规定,有关相邻关系和地役权的规定,以及征收、征用的规定等。

物权法通过定分止争,实现维护经济秩序的目的,通过定分止争和物尽其用,为权利人充分利用财产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鼓励权利人创造财富,积累财富。“有恒产者有恒心”,物权法是一部保障安居乐业的法,是一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法。

二、物权法律制度的现状

1、民法通则

2、担保法

1995年制定的担保法,较为全面地规定了担保债权实现的各种方式。制定担保法的背景是:当时我国施行的三部合同法,即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和技术合同法中都没有保证合同的规定,当时也没有物权法,同时,又亟需解决担保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有的行政机关以及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也作为保证人,有的被查封的财产或者有争议的财产也作为抵押物,还有当事人在担保中的权利义务不够清楚,担保的程序不够健全等等。

担保法较为全面地规定了抵押、质押和留置三种担保物权的基本方式。抵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在不影响自己使用的情形下,通过登记公示提供财产作为抵押物,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以抵押物折价或者以拍卖抵押物的价款优先受偿。在实践中许多银行贷款都采用抵押贷款的方式。质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出质的财产交债权人占有,以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以该财产折价或者拍卖、变卖所得价款优先受偿。留置是指债权人按照合同约定占有债务人的动产,债务人未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留置该动产,并以该动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动产的价款优先受偿。担保法制定后,对进一步完善担保制度,保障银行贷款和商品交易的安全,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3、农村土地承包法

2002年制定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从法律上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进一步稳定和完善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土地承包法的作用:(1)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物权。根据二十年来土地承包的实践,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承包方自承包合同生效时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向承包方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并登记造册,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这样,就从法律上杜绝因“红眼病”等原因单方面撕毁合同,侵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2)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把多年来行之有效的党对农村土地承包的政策上升为法律,较为合理地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入股等流转问题,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继承问题,承包土地的调整和收回等问题,正确地处理了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关系,以及随着城乡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和大中城市转移过程中发生的问题,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

4、其他法律

除上述法律外,还有一些法律也对物权作出了规定。这些法律主要有:(1)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法律,规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房地产开发利用的土地使用权,草原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承包经营权,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等问题。(2)海商法和民用航空法等法律,规定了船舶的所有权和抵押权,民用航空器的所有权和抵押权等问题。(3)矿产资源法、渔业法和海域使用管理法等法律,规定了探矿权、采矿权,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海域所有权和海域使用权等问题。(4)水土保持法、城市规划法、建筑法、文物保护法等法律,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对物权的取得和行使作出了许多规定,主要是限制性和禁止性的规定。

三、进一步完善物权法律制度

完善物权法律制度的重要途径是抓紧制订物权法。制订物权法的指导思想:

第一,物权法的主要内容特别是所有权制度和用益物权制度与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紧密结合,制订我国的物权法,不应当也不可能照搬发达国家的物权制度,只能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根据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去建立物权法律制度。物权法要有利于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同时,也要有利于依法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二,物权法律制度是经济社会生活的基础,牵一发而动全身,规范物权法律制度中的具体问题,不能从法理的片言只语出发,也不能从个别事例出发,必须着眼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三,民法通则等法律已经对我国的物权法律制度作出不少规定,制订物权法,是在现行法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物权法律制度。完善的办法主要是增加有关物权制度的共同性规定,并根据实践对较为原则的规定进一步具体化。

在现行法律的基础上,需要着重补充哪些规定呢?

1、物权法的原则以及共同性规定

除物权法的原则外,其他一些共同性的规定,如物权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的一般性规定,物权保护的规定,所有权制度中的善意取得、共有、取得时效的规定,占有的规定等等,都需要在物权法中作出。

2、国有财产

国有财产可分为三大块。一是土地、矿藏、水流、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有关国有自然资源的归属和开发利用,有宪法和许多法律的规定。二是国有企业。三是国有企业以外其他单位如机关、教科文卫等单位占用的国有财产。这里讲一下国有企业对其财产享有的权利。

国有企业对其财产享有什么权,现行法律有不同表述:民法通则第八十二条规定,全民所有制企业对国家授予它经营管理的财产依法享有经营权,受法律保护。第四十八条规定,全民所有制企业法人以国家授予它经营管理的财产承担民事责任。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第二条规定,企业对国家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依法处分的权利。企业依法取得法人资格,以国家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承担民事责任。公司法第四条规定,公司享有由股东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

物权法面临的问题是,在物权法中如何规定国有企业对其财产享有的权利;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对其财产享有的权利是否相同,如果相同,是否还有必要对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分别规定。回答这一问题,必须理清四个关系:第一,国家作为出资人和被出资企业的关系;第二,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对其财产和其他市场主体发生的关系;第三,国家作为出资人和其他出资人的关系,主要是国家作为股东和其他股东对企业的权利是否不同;第四,物权法和公司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等其他民商事法律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民法通则、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规定的“经营权”,公司法规定的“法人财产权”,含义都比物权广。物权法草案的规定,是根据物权的性质和物权法的调整范围作出的。物权法草案的表述和民法通则、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公司法的表述在字面上似有不同,就其实质,特别是在确认国有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上是一脉相承的。

3、集体财产

集体财产包括城镇集体企业的财产、乡镇集体企业的财产以及集体所有的土地等自然资源。集体所有土地的开发利用,主要在土地承包经营权。乡镇集体企业财产的归属,相对清楚,不那么清楚的是城镇集体企业的财产。

城镇集体企业是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大约三十年期间。从产生原因看,有50年代中期手工业者走合作化道路兴办的集体企业,有50年代末60年代初街道、居委会组织家庭妇女、社会闲散人员举办的集体企业,有70年代为学生学工兴办的校办工厂,有国有企业为知青回城、家属工等安置就业兴办的三产等集体企业,有80年代初发展商品经济为戴红帽子兴办的集体企业等等。从资金构成看,有个人出资的,有联社投资的,有银行贷款的,有国有企业划拨财产的,有国家给予优惠政策如利润留存等积累的。而且,在城镇集体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生过多次平调,形成县市级以上管理的大集体和街道管理的小集体。

为了明确城镇集体企业的产权关系,维护城镇集体企业的权益,国务院及其有关部委多次发布过规定,如1983年《国务院关于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若干政策问题的暂行规定》、1984年《关于轻工业集体企业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其中较为重要的是1991年《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1997年后,当时的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对城镇集体企业做过清产核资、产权界定等工作。

从物权法的角度看,城镇集体企业对该企业的动产和不动产享有的权利是清楚的,集体作为出资人对企业享有的权益也是清楚的,不够清楚的是集体作为出资人时“出资人”是谁,特别是“集体”的范围多大。集体企业归劳动群众集体所有,这句话不错,但“集体”是什么,有的认为是企业,有的认为是联社,有的认为是一定行政区域的县或者市。从法律部门的划分看,严格的说,明确出资人是谁,怎么行使出资人的权利,是企业法、公司法的任务,当然,如果在物权法中能明确这一问题也是好事。

4、农民权益

在物权法中涉及农民权益的主要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草案土地承包经营权一章中有一系列的规定。这里讲一下宅基地使用权。

5、建设用地使用权

6、不动产登记制度

不动产登记制度是物权制度的重要基础。所有权制度、用益物权制度以及担保物权制度,都和不动产登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没有健全的不动产登记制度,就没有完善的物权法律制度。不动产登记制度和物权法律制度关系如此密切,但在物权法中只能择其要者作规定,具体入微的规定留待不动产登记法。不动产登记法已经列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

THE END
1.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的现状问题和法律制度完善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建立和完善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法律制度非常迫切。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法律制度不仅要适应我国经济、金融的现实发展需要,更要成为推动中国金融业格局变革、确立新金融体制的重要力量。 一、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发展现状 理论界对金融业综合经营的一般定义是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机构以一定的方式进入https://www.finlaw.pku.edu.cn/jrfy/gk/2006_jrfy/2006nzd71j/240180.htm
2.《中国商事法律制度》最新著作(三)主体法、行为法和监管法的融合是中国商事法律的基本构成 (四)对境外商法的兼收并蓄和国际化是中国商法发展的重要路径 三、近年来中国商事制度的改革与具体内容 四、中国商事法律制度的现实问题与发展前景 (一)商事立法体系科学性不足,缺乏统领性的商事通则 (二)商事制度改革未能确立商法的基本原则,缺乏统一的http://www.commerciallaw.com.cn/index.php/home/book/info/id/370.html
3.论我国刑事强制措施制度的改革与完善[2]李忠诚.刑事强制措施制度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8. [3]孙谦.逮捕论[M].法律出版社 ,2001. [4]人民检察,2003.5. [5]雷燕.取保候审法律制度的完善[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11. [6]陈光中.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研究[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7/08/id/261721.shtml
4.中国养老保险法制建设:法律性质现状与未来发展2 中国养老保险法制现状与问题 经过近40年的改革,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养老保险制度,在法制化方面亦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社会保险法》设置专章对养老保险进行了规范,相关部门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是,总体而言,法制化程度较低仍然是制约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重要因素。 http://www.sass.cn/109000/59041.aspx
5.当代中国法律职业及法律共同体[2]强世功博士在《法律共同体宣言》中呼吁:“所有的法律人(lawyers),团结起来!……我们必须对这个法律共同体的历史、理论逻辑和思维方式以及我们对待我们这个社会的态度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必须对这个共同体的现状、社会功能、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未来的走向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自觉地主动地团结起来,http://clsjp.chinalaw.org.cn/portal/article/index/id/189.html
6.2024年艺术品的发展趋势2024第十二章 中国艺术品信托市场调研 第一节 艺术品信托基本概述 一、艺术品信托基本概念 二、艺术品信托主要形式 第二节 艺术品信托法律问题分析 一、艺术品信托法律关系中的当事人 二、艺术品信托运行机制 三、艺术品信托立法现状 四、艺术品信托的监管 五、艺术品信托准入与退出制度 第三节 艺术品信托市场环境 https://www.cir.cn/1/28/YiShuPinDeFaZhanQuShi.html
7.◇决策参考报告202330◇综述:构建长期照护体系,应对失能老人养老难题2022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重点解决重度失能人员基本护理保障需求。 2022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推动我国护理事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任务和相关措施。 https://www.fjlib.net/zt/fjstsgjcxx/zbzl/rdzt/202312/t20231201_474990.htm
8.论我国性骚扰的立法司法及完善(一)我国性骚扰现状 从凯瑟琳?麦金侬提出性骚扰概念到现在不过三十几年,性骚扰已从一个女权运动的概念变成一个世界性的热门话题。反性骚扰法律制度在美国确立之后,世界很多国家模仿美国反性骚扰法律制度,建立起本国的反性骚扰法律体系。我国关注这一问题的人也逐渐增多,要求对反性骚扰立法的呼声很高。 http://www.wkxls.com/Article/lvshifengcai/20230607145034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