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时延安:刑事涉案财产处置程序中的财产权保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要完善“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的制度”。《决定》将“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界定为强制措施,与以往政策性文件中将这类措施界定为“强制性侦查措施”“强制性措施”的表述存在较大差异。与针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强制措施相同,适用这类强制措施也应遵循法定性、比例性原则,尤其要强调采取这类措施应当是为保障刑事诉讼活动顺利进行所必要。同时,在适用这类措施时也应确认和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财产权。对涉嫌单位犯罪的公司、企业,还应有效保护其经营自主权,避免刑事诉讼活动对单位正常生产、经营形成不当干涉。

依据财产性质采取法律措施

根据现行《刑法》和《刑事诉讼法》规定,刑事涉案财产的法律性质不同,分为四种情形:(1)属于刑事证据的涉案财产,即在侦查活动中发现的、可用以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的各种财物、文件等。(2)属于应追缴和退赔的涉案财产,也就是一般意义上讲的违法所得,即《刑法》第64条所说的“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3)属于应没收的涉案财产,即《刑法》第64条规定的“违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后者也称为“犯罪工具”。(4)属于应予诉讼保全的涉案财产,即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保全措施,查封、扣押或者冻结被告人的财产。对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所拥有和支配的同一项财产,可能同时符合上述多种情形。例如,行为人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1千克黄金,该笔黄金既是证据,也是行为人用于犯罪的本人财物,还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所得。

正当合理地处置涉案财产

最后,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办案机关不能忽视对案外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保障,这里主要涉及案外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实现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的若干规定》第13条规定,被执行人在执行中同时承担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其财产不足以支付的,按照人身损害赔偿中的医疗费用、退赔被害人的损失、其他民事债务、罚金、没收财产的次序进行处置和执行。但是,该解释没有提及民事债务和违法所得之间的处置次序。从保护案外债权人合法权益角度出发,应当用犯罪人所持有、支配的财产先行履行民事债务,而后再行追缴违法所得。理由在于:第一,《刑法》第36条和《刑法》第60条显示,民事债权的履行相对公权力利益的实现具有优先性。第二,国家取得属于违法所得的涉案财产是没有对价的,其目的在于消除不法状态、实现预防犯罪,而债权人利益是具体且明确的,国家不能与债权人争利。第三,债权人的合法利益是法治所保护的对象,促使犯罪人积极履行其债务以保护债权人利益,是贯彻法治的必然要求。

(作者时延安,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刑事执行检察研究中心主任。原文刊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1月15日第A05版。)

THE END
1.建构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中的中华文明法治蕴含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的内在要求。如何构建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需要对中华文明法治蕴含予以高扬和重视。 一、中华文明同样是法治文明的重要起源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2/id/8265096.shtml
2.为人类法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法律知识大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条文字数最多的一部法律,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这部法典承载着几代立法者、法律工作者乃至亿万人民的梦想,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标志着中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维护人民权益迎来了一个全新时代。http://fw.mwfw.cn/fw/234591.html
3.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书刊主持编纂《中国法制通史》(十卷本)、《中国少数民族法史通览》(十卷本)、《中华大典·法律典》(六卷本)等三项法律史学国家大型科研项目;著作等身,出版《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中国宪法史》等30余部著作,其中不少被译成英、日、韩等文字。http://www.mzyfz.com/html/1452/2024-12-06/content-1637900.html
4.尊宪崇法丨鉴古知今循法而行社会·法治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坚定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推动宪法完善和发展。良法善治,民之所向,人们对于公平和规则的向往自古有之。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法治下推进改革,积极发挥法治引导、推动、规范、保障改革的作用,就能够不断夯实“中国之治”的法治根基http://society.people.com.cn/n1/2024/1203/c1008-40374350.html
5.2024年的中国与世界·法学篇2023年,中国一直在贡献。2024年,中国必将贡献得更多。(阅读原文) 【特别说明:本版稿件按照来稿顺序发布】 关键词:2024年的中国与世界;法学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翁腾月】https://www.cssn.cn/fx/fx_tpxw/202401/t20240126_5730859.shtml
6.中西法律文化比较12篇(全文)《(2001—2010)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学生应“了解中国历史和国情……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强调学生应“遵守国家法律、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民主法治精神,做负责任的现代公民。”《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也指出:“通过历史学习,了解中国国情,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https://www.99xueshu.com/w/ikeyp3j3c6gb.html
7.中国建设科技有限公司人才培训中心业内新闻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 三、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三)强化绿色低碳发展规划引领。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全面融入经http://www.zjypxzx.com/c/2021-11-15/493091.shtml
8.蔡枢衡法律思想述评蔡先生在《近四十年中国法律及其意识批判》一文的开头,便叹息道:三十年来的中国法和中国法的历史脱了节,和中国社会的现实也不适合。这是若干法学人士所最感烦闷的所在,也是中国法史学和法哲学上待决的议案。 蔡先生继续论述道,“和历史不连接或脱节的问题也是从讨论变法的时候,客观上即已存在的问题。在讨论变法和http://www.iolaw.org.cn/global/en/new.aspx?id=65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