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20240321001934.pdf

【本节提要】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血缘关系有许多内涵相近但各有侧重的指称:

例如宗、族、宗族、母党、妻党、亲戚、家、家族……这些词语所涵盖的范围有

交叉又有区别。读瞿同祖先生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首先必须要清楚

这些词语的内部逻辑关系以及他是如何界定“家族”一词的。

2

1、关于亲属关系

瞿同祖先生认为,《尔雅》对于亲属关系做了较详细的区分:(1)宗族,即

父之党,(2)母党;包括母亲的祖父母、父母、兄弟姐妹、堂兄弟和母亲兄弟姐

妹的子女,(3)妻党,包括妻子的父母、兄弟和姐妹。(4)亲戚,即“婚姻”,包

括丈夫的父母、兄弟、姐妹等等。其中,“只有父亲方面的宗族才被认为是宗族,

而所有其他姓氏不同的成员则从属另外的宗族”。母亲方面的亲属,例如父母等,

都属于“外亲”。亲属关系亲疏远近的标准可以由服制的轻重来体现。

2、关于宗、族、宗族

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瞿同祖先生对于宗族这一概念的界定,宗族和族

基本同义,指的是父系家族。也就是说,宗族较家族更为狭窄,是以父系来计算

的属于同一祖先的男性成员的组织,排除了其中的女性成员,也不包括姻亲。这

里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是着重强调“同一血缘,”第二是“男性成员”。瞿同祖先生

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这样说道:“以父宗而论,则凡是同一始祖的男系后

裔,都属于同一宗族团体,盖为族人。其亲属范围则包括自高祖而下的男系后裔。

以世代言之,包含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所谓九族是。以服制言之,由斩衰

推至缌麻,包含五等服制。”

3、关于家、家族

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瞿同祖先生既区分了“家”和“家族”两个概念,

同时也指出了二者的关系。“家指同居的营共同生活的亲属团体而言,范围较小,

3

通常只包括二个或三个世代的人口,一般人家,尤其是耕作的人家,因农地亩数

的限制,大概一个家庭只包括祖父母,及其已婚的儿子和未婚的孙儿女,祖父逝

世则同辈兄弟分居,则家庭只包括父母及其子女,在子女未婚嫁以前很少超过五

六口以上的。”在本书中,瞿同祖先生已经非常明确地指出,家是作为独立的经

济单位而存在,其成员是亲属,共同居住、共同经营。

“自然历史上也有累世同居的义门,包括数百人口的大家,在这种情形之下,

同居范围便扩大及于族,家族不分了……”瞿同祖认为,“家族为家的综合体,为

一血缘单位,每一个家自为一经济单位。”

二、父权家长制在家族中的统帅作用

【本节提要】中国的家族是父权家长制。家中的首脑是家长,确定家长的原则是

父系。母亲因父而得母权,但由于妻从夫,在父权与母权冲突时,父亲的意志优

于母亲。在只有父母和子女的两代的家庭中,父亲是家长;在三世代的家庭中,

祖父是家长;族居的大家族的首脑是族长。家长在家族中对家庭成员有支配和控

4

制权,这种权力体现在经济、法律、宗教、主婚四个方面。

1、法律权

瞿同祖先生的所说的法律权,是指家长(包括族长)教化和处罚时的权力。

略有“家内司法”的意味。这种意蕴在族长的权力中体现的更为明显。包括生杀权、

送惩权与执法权三个方面。

第一、关于生杀权。书中说道:秦时君于臣、父于子是有生杀权的,到了后

世生杀权收归国家,但是到了元、明、清时期,法律又略有松动。若子孙不肖,

被父母杀死,免罪,即使是非理杀死也是无罪;而扑责时无心致死,无罪,非理

殴杀虽然有罪但罪轻;子孙违犯教令,虽非理殴杀,父亦无罪。值得一提的是,

关于“是否违反教令”,在古代司法实践中,只要父亲认定儿子是违犯教令,司法

5

机构既不会要求其举证,也不会对此进行调查,而以父亲的意志为标准,这也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长权。

第二、关于送惩权。子孙不肖,法律除了承认父母的惩戒权由父母自行责罚

外,法律还赋予父母送惩权,父母可以请求地方政府代为惩戒。父母以违犯教令

为名将子孙送惩,法司一般是不会拒绝的,同样的,由父母主观认定子孙是否违

THE END
1.法典编纂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11月16日,“法典编纂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本次研讨会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主办,中国法律史学会中国法制史专业委员会协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人民论坛》杂志社、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https://www.cupl.edu.cn/info/1031/44064.htm
2.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书刊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2024-12-06 16:18:47 来源:中国法治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中国法制通史共10册,内容包含了从夏商周时期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法律制度,包括:1、夏商周;2、战国、秦汉;3、魏晋南北朝;4、隋唐;5、宋;6、元;7、明;8、清;9、清朝末年;10、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每一分册介绍不同时期http://www.mzyfz.com/html/1452/2024-12-06/content-1637900.html
3.《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书籍简介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书籍内容介绍《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是瞿同祖创作的法学著作,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47年出版,1981年作者在原版内容上进行修改再版。本书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并分析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及主要特征,其次是将中国古代由汉至清二千余年的法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研究,以察明中国古代法律由汉至清有无重大变化。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国法律史https://www.maigoo.com/citiao/978787.html
4.《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书笔记《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写于1939年瞿同祖在云南大学执教期间。这本书运用社会学的方法与范畴来研究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开创了中国法律社会学研究之先河。该书详细介绍了中国社会的家族、婚姻、阶级、巫术宗教以及儒家和法家思想,并籍此分析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及主要特征,讨论了中国古代法律自汉至清的重大变化。全书不https://www.360wenmi.com/f/file692mzvvr.html
5.《中国商事法律制度》最新著作(二)改革与创新是商法四十年发展的永恒主题 (三)主体法、行为法和监管法的融合是中国商事法律的基本构成 (四)对境外商法的兼收并蓄和国际化是中国商法发展的重要路径 三、近年来中国商事制度的改革与具体内容 四、中国商事法律制度的现实问题与发展前景 (一)商事立法体系科学性不足,缺乏统领性的商事通则 (二)商http://www.commerciallaw.com.cn/index.php/home/book/info/id/370.html
6.公民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结论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民事法律体系的重大进步和全面依法治国的又一里程碑。本文旨在全面总结民法典的编纂背景、主要内容、重要意义以及其实施效果,通过深入分析,探讨民法典对我国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及未来展望。 https://blog.csdn.net/sofanmai/article/details/140633033
7.法律史解释”及其限度——评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内容提要:《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的功能主义倾向集中体现于其整体文化观,即历时性向度的“古代法整体论”和共时性向度的“法律的社会决定论”。经由历时性问题共时性化而达致的整体文化观不仅因看不到社会/法律变迁、“小传统”与“大传统”的互动博弈而有失之专断的简单化缺陷,而且其法律史解释也因其梅因式单线http://clsjp.chinalaw.org.cn/portal/article/index/id/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