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与我的一生地方

宪法,为经济发展筑牢法治根基,为法治进步提供坚实引领,为人民幸福筑起有力支撑,为深化改革凝聚磅礴力量。12月4日,正值我国第十一个国家宪法日,人民网吉林频道联合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推出系列视频《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宪法》。与“宪”同行,“宪”入人心。让我们携手加强宪法宣传教育,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推动宪法全面贯彻实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法治建设新篇章。

从我们出生这一刻起,我们便拥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这是宪法对于中国公民身份的确认。根据宪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中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我们将享有中国公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权利,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到了上学的年纪,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因此,不论男女、不论贫富,我们都可以背着书包走进校园,学习新知识。还记得小学第一堂课吗?老师教我们认识国旗、国徽,带我们唱国歌,宪法第四章用整章规定了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因为这不仅是每一位中国公民必须掌握的知识,更是我们国家的象征和标志。

在大学时,我们身边开始有同学申请应征入伍,而学校会为他们保留学籍,这也是因为宪法第五十五条规定了依法服兵役是中国公民的光荣义务。同时,国家为了鼓励大学生应征入伍,也出台了很多相应的利好政策。

到现在,我周围很多同龄人已经结婚生子,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宪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体现了国家对家庭稳定和社会秩序的重视,也为处理具体的家庭纠纷和保护弱势群体提供了法律依据。

像我的父母,现在已经到了快要退休的年纪,宪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了中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所以在退休后我们的父母能按月领取退休金和养老金,哪怕生病也有医保报销。国家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方式,保障老年人在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权益,让他们老年生活也无后顾之忧。

THE END
1.为人类法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法律知识大全全文共七编,依次为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以及附则,共1260条,总计10万余字。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条文字数最多的一部法律,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这部法典承载着几代立法者、法律工作者乃至亿万人民的梦想,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http://fw.mwfw.cn/fw/234591.html
2.建构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中的中华文明法治蕴含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的内在要求。如何构建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需要对中华文明法治蕴含予以高扬和重视。 一、中华文明同样是法治文明的重要起源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2/id/8265096.shtml
3.法律与社会(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书评——读《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有感 法律扎根于社会,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土壤也蕴育了不同的法律文化。 瞿同祖先生于华夏动荡时,从浩瀚的法律文献中提炼出对法律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本质作用和根本属性。他清楚地明白,西方的现代法律制度无法被搬运套用到几千年注重伦理道德和严守等级尊卑的中国。瞿先生用精炼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327880/
4.《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瞿同祖先生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国法律史的人来说可谓是不可不读之经典著作。笔者初入法律之门时,曾读过梁治平先生的《法辨》一书,先生在《身份社会与伦理法律》一文中归纳了他读此书时归纳的两个命题:“第一,中国古代社会是身份社会;第二,中国古代法律是伦理法律。”在阅读前述书籍和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w9sf05.html
5.读《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有感——读《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有感 历史学家瞿同祖的著作《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194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61年该书以《传统中国的法律与社会》为名,在巴黎和海牙出版英文版,赢得国际声誉,当时被认为是关于中国法律研究最好的西文著作。由于其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1981年该书在原版基础上进行修改再版。对于学习研究http://e.mzyfz.com/paper/1874/paper_50162_10481.html
6.山东省第三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暨2020年度(第十四届12.网络社会法律治理与技术治理的二元共治 作者:郑智航(山东大学) 中国法学,2018年第2期 13.罪刑均衡的理论基础与动态实现 作者:刘军(山东大学) 法律出版社,2018年4月 哲学社会学 14.解构性的正义概念 作者:谢文郁(山东大学)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第4期 https://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200924/Articel07002M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