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灿兴:从三尺讲台走上央视讲坛(图)
编者按省教育厅省教育科技工会关于开展推选“江苏教师年度人物”活动的通知发布以来,获得了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联系我们,为心目中的好老师打call。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袁灿兴最近比较“火”,受邀在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栏目开讲《军机处重案》,已出版的几部通俗历史作品大受欢迎,今年将继续到央视录制新节目。从教师到学者,他刻苦钻研,笔耕不辍;从热爱到痴迷,“研究历史”是他多年不变的方向。作为无锡青年学者中的翘楚,近年来,袁灿兴深入挖掘无锡历史这座富矿,积极传播江南吴文化,为地方文化建设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数年磨一剑,无锡本土学者首登央视讲坛
服务地方,做坚定的吴文化传播者
即使走上央视讲坛,袁灿兴依然不忘讲述无锡故事。军机处是清王朝重要的中枢权力机构,对于这样一个题材,他需要找到一个抓人眼球的突破口,“这样的内容可能比较枯燥,于是我选择从人物的角度切入,比如军机处中有两个军机大臣是无锡人。”从人物出发娓娓道来,“军机处”的神秘面纱被层层揭开。
袁灿兴多年来一直在从事社会史的研究,而无锡本土的历史在他眼中是一座文化的富矿,值得深入的挖掘。2018年12月,首届江南文脉论坛在无锡举行期间,袁灿兴接受了媒体专访。在他看来,无锡的古镇、山水之间,书院、义庄、祠堂之中,处处可见历史的印迹、文化的传承。
近年来,袁灿兴对无锡义庄颇有研究。无锡是义庄的繁盛之地,如号称“江南第一义庄”的华氏义庄,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由义庄,可以看到传统社会之中,如何依靠绅士阶层维持秩序,宗族力量如何凝聚族人,教化如何在经济补助中推行,传统慈善机构如何进行运作等内核。华氏义庄之中,蕴含了传统文化中的孝、义、自强、勤奋、爱国、修齐治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诸多向上向善的价值观,与当下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诸多共同之处。
又如袁灿兴在著作《中国乡贤》中展示的中国历代乡贤人物在慈善、公益、文化、教育、治安、建设等各个领域的积极作用,对新的时代背景下,地方能人志士应当如何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打造社会主义新乡贤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兴趣为师,深耕历史笔耕不辍
袁灿兴生于1979年,儿时成长的环境是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农村没有通电,书籍很少。所幸的是,父亲出去当过几年兵,带回来了一箱子书。只要是书,他不管能否读懂,拿来就读,很早就读过莎士比亚、鲁迅,也读过通俗历史书,如蔡东藩、唐人。
在书籍缺乏的时代,一本好书能在同学中传来传去。上世纪90年代初期,邻村开了个废纸收购站,同学们都去“淘”书,袁灿兴也跟着去,买了很多文史类的书。少年时代,阅读匮乏,突然凭空得了这么多的书,带来的阅读享受感可想而知。
也许是成长时的经历影响,袁灿兴开始对文史感兴趣,慢慢走上了历史研究的道路。历史研究在很多人看来是枯燥的,而对袁灿兴而言却意义非凡,“它可以让我们有一种人文关怀,可以让我们修身养性,更通达。”过去一些年来,在做学术研究之外,他也写了一些通俗的历史作品,如《军机处二百年》《大清内务府》《晚晴裱糊史》《明人的率性生活》《北洋战史》《中国乡贤》等。在学术研究上,则比较偏向于无锡本地,如最近这些年做了无锡义庄研究、无锡地方教育史研究等。
作为历史学者,同时作为教师。袁灿兴对历史学习也有独到的见解。在他看来,现在的历史教育,应当打破死记硬背的壁垒,给学生们更高的自由度,让学生自由地阅读,往往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从而产生研究的热情,为学术研究奠定基础。
颠覆传统,让“历史”与“旅游”跨界融合
袁灿兴早年学习的专业是旅游管理,痴迷于历史研究的他经过努力考上苏州大学,师从池子华教授致力于中国近代史研究,取得博士学位,多年来对历史研究的热情不减。“历史”和“旅游”,在旁人看来是跨界,而在袁灿兴看来是融合。“旅游,是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一个好的旅游从业者,必须要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功底,这两者之间不可或缺。”本着这样的理念,袁灿兴自2007年进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任教以来,立志于将更丰富的历史知识带给学生,为他们将来从事旅游行业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我写作和学习的成果可以利用到教学中,融入到和学生的互动交流沟通中去。”袁灿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