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工作情况的报告
——2024年11月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
11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军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作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工作情况的报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根据本次会议安排,我代表最高人民法院报告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工作情况,请审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力监督下,人民法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坚持严格公正司法,不断提升审判质效和司法公信力,做深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切实以审判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行政审判一头连着行政机关,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社会主义法治的信心。新时代行政审判工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引,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公正、及时审理行政案件,解决行政争议,支持依法行政,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履职,为一体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一、2016年以来行政审判工作情况及成效
现行行政诉讼法制定于1989年,后经2014年、2017年两次修改。2015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就2010年至2015年行政审判工作情况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专项报告。2016年至2024年9月,各级人民法院共审理一审行政案件242.1万件,办理行政非诉执行案件184.1万件。已结一审案件中占比较高的案由为罚款、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类,社保资格或工伤认定等“行政确认”类,自然资源权属确权等“行政裁决”类,诉请判令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的“不履行职责”类等。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关于适用行政诉讼法的解释、关于审理行政协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等司法解释8件,发布行政审判指导性案例23件。2024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党组首次向党中央专题书面报告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工作情况,党中央高度重视、提出明确要求,为新征程上做好行政审判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必将有力推动行政审判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当前行政审判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我们清醒认识到,与党和人民要求相比,与推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任务相比,当前行政审判工作还有不小差距。
二是行政争议实质化解合力须进一步增强。行政案件上诉率、申请再审率总体仍处高位运行态势,反映出行政争议实质化解能力还须提升。个别行政机关积极化解行政争议、自行纠正违法行政行为的自觉性还不够强。有的对法院判决执行不够及时、不够到位。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质效有待进一步提升,“出庭不出声”现象依然存在,影响释法说理、深入沟通、实质化解的成效。行政争议诉前调解、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有机衔接还不够,在党委领导下各有关方面形成合力,“分流”化解、前端化解矛盾纠纷仍须加强。
三是行政诉讼“一人多案”、“一事多案”问题较为突出。实践中,一些行政管理涉及多部门多程序多行为,原告对事关切身利益的此类行政管理不服时,通常只能针对某一具体部门、具体行政行为单独起诉,不同被告“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老百姓的“一件事”最终演化成行政诉讼“多个案”。比如,城乡规划法规定因修改城乡规划对被许可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由于规划部门修改规划行为基于政府的批准行为,继而发生自然资源部门收回土地行为、不动产登记部门注销土地使用证行为等前后关联的多个行政行为,行政相对人请求补偿时,不得不提起多个诉讼,既增加当事人讼累、耗费司法资源,前后分别审理也不利于综合审查各行政行为,难免影响行政争议实质、及时化解。同时,有的行政相对人滥用行政诉权,须有效应对、加强治理。比如,2017年至2022年,某公司以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为被告共计提起行政诉讼1804件,案件进入二审后又多撤回上诉,意在通过诉讼程序延缓批量补缴欠费造成的资金压力。
三、推动行政审判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重大部署,要求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深化行政案件级别管辖、集中管辖、异地管辖改革。新征程上,人民法院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忠实履职尽责,严格公正司法,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奋力推动行政审判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一是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扎实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集中轮训,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纲”和“魂”自觉融入审判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始终确保行政审判工作正确政治方向。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坚持每年向党中央报告行政审判工作情况,地方各级人民法院要定期向地方党委报告、向政府通报辖区行政审判工作情况,紧紧依靠党的领导,积极争取政府支持,推动解决行政审判所涉复杂的矛盾问题,切实把党的领导的最大政治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坚持从政治上看、从法治上办,坚持“如我在诉”,依法公正高效审理各类行政案件,努力实现案结事了政通人和,促进厚植党的执政根基。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加积极主动接受人大监督,认真落实监督意见,不断提升行政审判质效和司法公信力。
二是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牢记“国之大者”,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加强司法政策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提升行政案件审理质效,不断强化司法服务保障。加强行政协议案件审理,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权益,监督和支持建设诚信政府、诚信社会。加强跨行政区域行政案件审理,依法纠正行政机关利用行政权排除、限制市场竞争的行为,更好服务保障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落实加强产权司法保护要求,依法监督、纠正违法利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纠纷问题,加强对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的司法监督。依法支持保障数字政府建设,稳慎审理涉政府数字化履职行政案件,促进发挥数字政府建设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引领驱动作用。妥善审理涉金融行政案件,支持监管机关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监管,助力防风险、强监管。妥善审理涉土地行政案件,在确保被征地农民获得公平、合理补偿的基础上,依法优先保障主导产业、重大项目合理用地。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妥善审理涉劳动和社会保障类行政案件,依法服务保障发展新就业形态。
五是进一步加强行政审判队伍建设。针对性加强教育培训工作,与行政机关、检察机关等开展联合培训,共同提升实质化解争议、推进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和治理能力。落实省以下人民法院内设机构改革要求,强化行政审判组织保障。坚持严管就是厚爱,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各项工作,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严格执行各项铁规禁令,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列席会议的各位代表,推进行政审判工作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有力监督和关心支持。借此机会,谨提以下几项工作建议:一是深化落实行政案件管辖制度改革,充分发挥中级法院审理重大、复杂案件职能,更好发挥部分基层法院集中管辖简单行政案件职能,完善向上提级管辖与向下移送管辖相结合的管辖格局,进一步实现保障法院公正高效裁判、方便当事人诉讼、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目的。二是完善诉前调解程序规定,适度扩大行政诉讼案件调解范围,做实依法能调尽调,更好发挥调解制度化解行政争议的作用。三是适时修改行政诉讼法,推动和支持深化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机制建设,促进更好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支持构建与行政争议性质、特点等相适应的行政争议多元解纷机制,引导当事人选择恰当的救济方式,规范行使诉讼权利。
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听取和审议人民法院关于行政审判工作情况的报告,充分体现了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人民法院工作的有力支持,全国法院和广大干警深受鼓舞。最高人民法院将带领全国法院,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力监督下,坚决执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决议,认真落实本次会议审议意见,全力推进行政审判工作高质量发展,努力以审判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