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物权体系是什么民法典

物权可分为自物权、他物权与占有(事实状态)。

1、自物权。自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自有物享有的物权。所有权是唯一的自物权,因此自物权就是所有权。

2、他物权,是指在他人所有物上设定或享有的权利。他物权可以分为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用益物权,是指非所有人对他人之物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的排他性权利。常见的用益物权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等。

担保物权,是指为担保债务的履行而在债务人或者其保证人的特定财产上设定的当一定条件具备时,债权人支配和取得该特定财产的交换价值为对象的他物权。常见的担保物权包括抵押权、质权、留置权等。

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和他物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或者说,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不动产指土地以及建筑物等土地附着物;动产指不动产以外的物。制定物权法,对明确物的归属,充分发挥物的效用,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更加重要意义

1、自物权与他物权

自物权是权利人对于自己的物所享有的权利。以其与他人之物无关,故称作自物权。所有权是自物权。他物权是在他人所有的物上设定的物权。他物权是对他人的物享有的权利,其内容是在占有、使用、收益或者处分某一方面对他人之物的支配。

2、动产物权与不动产物权

这是根据物权的客体是动产还是不动产所作的分类。不动产所有权、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动产抵押权等是不动产物权,而动产所有权、动产质权、留置权则是动产物权。

3、主物权与从物权

这是以物权是否具有独立性进行的分类。主物权是指能够独立存在的物权,如所有权、建设用地使用权。从物权则是指必须依附于其他权利而存在的物权。如抵押权、质权、留置权,是为担保的债权而设定的。地役权在与需役地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关系上,也是从物权。

4、所有权与限制物权

这是以对于标的物的支配范围的不同对物权所作的区分。所有权是全面支配标的物的物权,限制物权是于特定方面支配标的物的物权。一些学者认为所有权也要受法律、相邻关系等的限制,故应避免使用限制物权这一概念。日本学者松冈正义首创了定限物权一词,表示所有权以外的他物权内容是有一定限度的。但这只是名称之争,关于所有权与限制物权分类的实质内容是一致的。

5、有限物权与无期限物权

这种分类的标准是物权的存续有没有期限。有期限物权是指有一定存续期间的物权,如抵押权、质权、留置权。无期限物权则是指没有预定存续期间,而永久存续的物权,所有权属于无期限物权。

6、民法上的物权(普通物权)与特别法上的物权

这是以物权所依据的法律的不同进行的区分。民法上的物权是指在民法典中规定的物权,我国还没有民法典,《物权法》上的物权就是民法上的物权。特别法上的物权则是指土地法、海商法等特别法所规定的物权。

7、本权与占有

占有以对物的实际控制、占领为依据,因此不论占有人在法律上有没有支配物的权利,都可以成立。占有人基于占有制度,在事实上控制物,并在法律上享有排除他人妨害其占有的权利以及其他效力,乃是一种与物权的性质相近的权利,故应为物权的内容。

本权是与占有相对而言的。对标的物不仅有事实上的控制力,而且有权利为依据,该依据之权利,即为本权。

8、意定物权和法定物权

以物权发生原因为标准,意定物权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而发生的物权,比如买卖转让。法定物权指非依当事人意思,而是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产生的物权,物权法上的留置权、海商法中船舶优先权等都是典型的法定物权。

以上就是由法律快车编辑整理收集的关于我国的物权体系是什么的法律知识。通过认真了解我国的物权体系,可以增强我们的法律观念和法律知识,有利于我们日后处理关于物权的问题。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的,欢迎咨询法律快车律师,他们会给您专业的建议。

THE END
1.建构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中的中华文明法治蕴含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的内在要求。如何构建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需要对中华文明法治蕴含予以高扬和重视。 一、中华文明同样是法治文明的重要起源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2/id/8265096.shtml
2.构建中国自主的宪法学知识体系长期以来,民法学、刑法学、行政法学、经济法学等法学学科形成了总论和分论并行的知识框架,并或多或少同步体现到相关学科的课程体系设置上。围绕法律实践中的重点问题、前沿问题,用总论研究指导分论探讨,在分论研究中提炼总论知识,从而进一步提升法学理论的系统性,不断发展新的理论以更好地指导法治实践,成为构建中国自主https://www.cqrd.gov.cn/web/article/1313077066799390720/web/content_1313077066799390720.html
3.《百问》连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同时,我国法治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比如法治实施体系还不够高效、法治监督体系还不够严密、法治保障体系还不够有力、涉外法治短板还比较明显等等。推进法治体系建设,必须抓重点、强弱项、补短板,在继续完善法律规范体系、党内法规体系基础上,重点加强法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4ODA2MjA5NQ==&mid=2653019568&idx=4&sn=61b7dbcdcc3a502b4249a5e7b2f6eb3d&chksm=f0115250c766db465f826dbb06495040ed5abee090070aef3eb135605d55e7ef18320e0952b0&scene=27
4.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传讲42.(单选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为核心。 A宪法 B刑法 C行政法 D民法 正确答案:A 3.(单选题)作为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宪法是国家() A授权法 B程序法 C根本法 D特别法 正确答案:C 4.(单选题)法律按照规定的内容不同,可以划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下列属于程序法的是()。 https://www.jianshu.com/p/b0ed35862183
5.思修期末考试复习题库9、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正确 10、“严肃”是指对工作学习要严谨、细致、精益求精。错误 11、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中心环节和根本要求。正确 12、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正确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0425/15/79360359_1028236728.shtml
6.2020年中考各科考点一遍过讲义01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4)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是https://www.ddwk123.cn/archives/235477
7.公共基础知识易错点:法律渊源和法律体系公务员考试网答案:C。【解析】:根据上文讲解可知,民法、刑法、行政法都属于法律部门,只有宪法是法律渊源。由题意可知,这里的宪法是指狭义的《宪法》。故本题答案为C。 2.(判断)地方性法规不属于法律体系。( ) 答案:A。【解析】:地方性法规是我国法的正式渊源的一种,不属于法律体系中的内容。故该表述正确。https://www.huatu.com/2018/0316/1626992.html
8.从《民法总则》第143条评我国法律行为规范体系的缺失民法典关注(3)该条中规定的“公序良俗”与第185条中的“社会公共利益”是什么关系?与第117条中的“公共利益”呢?属于伦理方面的还是物质方面的“利益”?尤其是第二个问题,是影响我国法律行为规范体系的关键问题,因为这是民法典中与“意思自治”有关的规范体系问题,但在体系处理上,我国未来民法典似乎有意让物权和合同独立http://www.mzyfz.com/html/1334/2019-05-14/content-1393671.html
9.我国关于转基因生物的法律体系及其存在的问题我国关于转基因生物的法律体系及其存在的问题 我国最早的关于转基因生物方面的立法是1993年12月24日国家科委发布的《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管全国基因工程安全工作,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全国基因工程安全委员会履行相关职责。该办法按照潜在的危险程度将基因工程工作分为4个安全等级,分别http://www.wyzxwk.com/Article/shidai/2010/04/138961.html
10.2018年第3期总第5期进而,他指出了目前的法系划分方法所存在的四种缺陷,包括:难以跳出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定势、法系分类明显违反概念划分的逻辑规则、这些分类容易掩盖和遮蔽不同法律体系之间真实的异同。他还认为,混合法系是一个“最贫乏、最空洞的标签。它除了表明属于此类法系的国家都存在法律多元的事实之外,就再也没有任何实质性指谓”http://fxy.hunnu.edu.cn/info/1130/2924.htm
11.密评是什么?如何做密评?(二)密评法律体系逐步健全,为密码行业发展奠定土壤 近年来,我国密码产业法律法规逐步健全,为后续的快速发展积攒动力。从防护对象来 看,《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二次审议稿)》《数据安全法》对个人信息或企业数据安 全建设提出明确防护目标,是数据保护和数据利用的整体性法律框架。从技术手段来看, 《密码法》明确了将密https://blog.csdn.net/Python_paipai/article/details/1383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