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产业政策解读与法治保障研讨会现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机遇期要冷思考
法律意识很重要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在2017年2月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构建国际文化贸易合作体系,建立健全双边、多边政府间文化贸易对话与合作机制。引导文化企业和社会资本境外投资,拓展海外文化市场,扩大境外优质文化资产规模”。2017年5月,《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正式印发。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卢鹏起在致辞中谈到,近年来,我国文化出口企业数量迅速增长,对外文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文化资本境外投资步伐加快。但文化“走出去”,会涉及到当地文化传统、宗教习俗、意识形态及政治等多方面因素。文化企业要想真正“走出去”,需要首先深入了解国外政策法律环境,提升自身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有效规避和防控法律风险。因此,文化企业“走出去”,法治保障很关键,法律服务要先行。
一带一路沿线成重要潜力市场
有序扩大开放任重而道远
文化和旅游外联局于华音现场详细介绍了近年来我国政府在推动文化产业国际合作和文化贸易发展的支持措施,其中包括“一带一路”文化贸易与投资重点项目征集与扶持,建立政府间合作机制,签订双边协议与搭建对话论坛平台,支持文化企业参加重要国际文化展会,借助如“欢乐春节”等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推进文化合作和文化贸易,借助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平台开展推介活动,支持举办中国文化产品国际营销系列年会等品牌合作活动,探讨国际投资和合作的更多可能性。
2018年1季度文化贸易规模为270亿美元,同比增长14%,其中文化服务进出口占文化贸易比重32%,较去年同期提升2%。伴随我国对外贸易结构趋于优化、国际市场布局更加多元,如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渐成我国文化贸易的重要潜力市场。商务部服务贸易司苗杨简单介绍了商务部在推动文化贸易发展方面的工作,同时也谈到了当前我国文化国际贸易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包括结构亟待优化,扶持体系有待加强,原创精品偏少,知识产权保护亟待加强、核心竞争力不强、海外营销渠道有待拓展等,对此她谈到,下一步商务部的工作思路将会在营造良好环境,有序扩大开放,加大创新力度,推动内容、模式、载体创新,完善促进体系,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强化公共服务,加强公共信息服务,加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加强文化贸易统计等方面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