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邯郸某医院做临床医师的王柯,去年考取了执业药师证,通过熟人介绍,他把药师资格证书挂靠到了当地的一家小型药店,每年能拿到5000元。“苍蝇再小也是肉,资格证与其闲着,不如挂出去挣钱。我身边有不少朋友都这么干过。”据王柯介绍,不同行业资格证的挂靠费用不同,“医疗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相对好考,挂靠出去钱拿得少。我一个朋友是建筑师,人家的资格证挂靠出去一年能挣6万~10万元,比我工资还高。”
在北京某建筑设计院工作的马涛去年把自己的注册二级建筑师资格证交给了中介公司打理,对此他直言:“考了证挂到中介去,虽然会收取一定的中介费,但是比较方便不用自己操心;扣除中介费后的挂靠证书收入也比较可观,不用上班就能拿钱,简直比炒股票还靠谱。”
“挂证”现象为何屡禁不止?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企业自身资质的需求。国家对企业取得相应项目的竞标资质有明确的规定,企业为了获得相应资质就必须有足够数量的资格证书注册人员。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的律师黎晓涵称,在项目招标中,企业自身资质是第一道门槛,否则连竞标资格都没有。“相比于雇用有相应资格证书的人才,挂靠资格证书的成本要小得多。”
另一方面是因为市场供需之间存在矛盾。中国建筑研究院的刘强认为,如今市场上的人才数量和实际的需求有很大出入,证件挂靠对某些企业而言,既节省了人力成本又能方便快捷地取得相应资质。他举例说:“如今,一级建造师,年薪大概100万元,而证书挂靠费用大概是15万元一年。”在一定程度上,资质是一种稀缺资源。“资质只有少数人掌握,而市场是无限的。如果必须要求企业雇用有资质的人,那么现在的设计费要翻一番。”
再者,资格证书挂靠有可观的利益空间。“把证书挂靠出去,既有钱拿,还可以攒项目经验,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挂靠。”中国钢研科技集团的工程师贾松涛如是说。他认为,辛苦考取的资格证意义在于有资格担任相应项目的经理,从而获得职业和收入上的提升。然而,现实中有些企业为求项目竞标的资质,只需拥有相应数量的资格证书,而不用真正雇用持证人员,与其手中的资格证闲置,不如把证书挂靠给企业或者中介赚钱。
实际上,记者查阅资料发现,2009年震惊全国的“上海倒楼案”中,陆某就曾将建造师证挂靠在施工方众欣公司,这家公司实际并没有一个人拥有项目经理资质证书,不符合竞标要求,却凭借陆某的证书获得竞标资格并中标。
根治“挂证”行为,需多方努力
2014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分六批取消了319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2016年底再取消114项。国务院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已取消70%以上,从根上限制了证书挂靠的生存空间。
2016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关于启用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的通知》,新版“四库一平台”于11月30日已正式上线运行。企业数据库基本信息库、注册人员数据库基本信息库、工程项目数据库基本信息库、诚信信息数据库基本信息库,四库互联互通,以身份证可以查人员,以单位名可以查人员,以人员可查单位,从源头上根除建筑行业证书挂靠问题。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近日印发《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改革方案》,要求严肃查处职业资格证书挂靠、寻租等行为,确保职业资格证书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和规范的落实,“挂证”市场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然而,根治“挂证”行为,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有业内人士指出,加大信息共享力度,使“挂证”者有迹可寻,方可从源头上遏制“挂证”行为。“社保系统有望在2017年实现全国联网,将使‘挂证’的难度加大。”据业内人士介绍,当前各种“挂证”中,资格证借给挂靠企业注册,而持证者社保仍由实际工作单位缴纳,因此通过社保系统查询企业在职人员,就能及时比对持证者的实际工作单位与注册单位是否一致。(原题为《资格证书的挂靠费1年高达9万元,超过普通职工年收入——“挂证”乱象呼吁监管制度“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