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时光的年轮在不停歇地走过,玉兰花一年年又吹红新的花蕊。从1952年北京政法学院创办至今,法大已经走过了近70年的不平凡历程。70年沧桑变化,70载岁月征程,一代又一代的法大人孜孜不倦地奋斗在中国法治建设的道路上,更有许许多多的先贤前辈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这些老教授、老前辈,他们见证着发生在这小小校园中“光阴的故事”,并将“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精神薪火接续相传。他们,是法大最宝贵的财富。
个人简介
被访者:
张锋,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央财经大学兼职教授。1979年考入北京政法学院,1983年毕业并留校任教,1984年转入中国第一个行政法教研室,参与了后被称为“中国行政法‘大本营’”的法大行政法学科的创建工作。住房城乡建设部法律顾问及城建监察专家,国家七五重点课题“国家赔偿法”课题组成员,获司法部优秀论文奖,是我国资深的法考教育辅导专家。
作者:
姜雨欣,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森林宣传中心成员,现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2019级4班。
前言
同时,作为一名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学名师,张锋三十多年如一日坚守三尺讲台,潜心课堂教学,在校内外共完成2500多个教学周期,教学成绩斐然,多次获得法学院教学突出贡献奖,是学院和学校内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之一。
“我对行政法专业情有独钟”
(2020年11月18日法学院1804班秋季案例课学生赠送给张锋教授的花束及留念卡片)
“我贪恋且不舍这三尺讲台”
三十六载悠悠岁月,三尺讲台一生热爱。在告别讲台的致辞中,张锋曾谈及:“我贪恋且不舍这三尺讲台。”在他看来,站在大学的讲台上授课是一件博雅的事,教师这种职业带来的荣誉感是独一无二的。
至今,张锋还对第一次走上讲台的场景历历在目,他回忆道,1985年的下半学期,在学院路校区408教室为本科83级学生讲授行政法课程,那是他第一次走上讲台,写板书时由于过于紧张、用力过大,两次写断粉笔,引来了台下一阵笑声。他打趣说,“后来就有经验了,写板书之前要把粉笔折断。慢慢地,我积攒了很多驾驭课堂的经验,也就变得老道而从容了。”从初登讲台时的青涩,到如今的老道从容,是通过完成校内外2500多个教学周期的努力与汗水换来的。
得到学生的肯定与喜爱,张锋有属于自己的“独家秘诀”。在教学生涯里逾两千多场的讲座、讲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法律规定,张锋独创了可让学生形象理解、记忆的“五指论、经纬论、纵枉论”等,在某些抽象的法理、法律规定教学中准备了诸多“撒些胡椒面”“点几滴香油”的“调味品”来活跃课堂气氛。当讲到较为枯燥的学理和抽象条文时以及每当学生有些分神或听不进去时,他还会“抖”个包袱,以形象思维助力理解抽象的规定。学生在听到有趣的内容时往往会心一笑,而这可以刺激教师的语言的幽默机制,就像相声的“捧眼和逗眼”,他们笑得越多,教师的语言就会越机智幽默。张锋认为,“人都有一种实现话语权的需求,而教师这个职业则最能满足人的这种需求。同时这个职业非常高尚,因为其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正是凭借着这份荣誉感和责任感,张锋在三尺讲台上持续播撒着对行政法学的热爱。
(法学院行政法研究所于张锋老师退休仪式上赠送的卡片)
“只要我还能被法治教育需要,我就不会产生失落感”
虽然已经告别心爱的讲台,但张锋仍然认为最能体现自我价值的还是讲课。他的字里行间流露着对教书育人的倾心和真情,“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会受到有益的刺激,自己的语言机制的反应也会变快,心情也更加愉悦。”
“在中国行政法学领域,我不是论文、专著写得最多的人,我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做得比较突出。”张锋这样客观地评价自己,“现在和未来我期望值最高的可能还是做一个法治建设、行政法前沿方面的专题。展望今后,行政法学的前途不可限量。只要我还能被中国的法治教育、教学所需要,还能为中国的全面依法治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奔走呼号,我就不会产生失落感。”
诲人不倦三十余载,铺就芬芳桃李路。张锋用自己的满腔热情诠释了何为师者风范,他说:“掌声与鲜花为伴,这是从事职业最高的荣誉和奖赏。我愿为中国行政法学科的建设鞠躬尽瘁,奋斗终身!”
后记
我第一次见到张锋老师便是在今天的采访中,之前与张锋老师沟通采访事宜时就深深感受到老师是一位儒雅又热情的人,而在今天一个多小时的采访过程中,我深感张老师对行政法学科以及讲课的热爱。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三尺讲台对于张锋老师而言,承载了太多热爱与智慧。我也深深敬佩张锋老师为中国的全面依法治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奋斗、奉献自己的力量这样的情怀与追求。张老师孜孜不倦,可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