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管理高级证书,兼职挂靠月入过万”“收纳整理师不限学历门槛,10天速成取证”“家庭教育指导师岗位缺口数百万,拿下证书就有了金饭碗”……春招旺季,网络上各类名目繁多的技能考证项目让人眼花缭乱。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线上培训机构以新职业的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等名义随意举办培训、评价、发证活动,乱收费、滥发证,不少刚毕业或准毕业的大学生被割“韭菜”。
一些培训机构夸大效果乱宣传,吹嘘证书含金量及就业前景,承诺学员“包过”“包就业”“包挂靠”“有补贴”“考过即可月入过万”。一些培训机构巧立名目乱收费。除了辅导费、书本费、报考费、包过费,有的还推出消费贷,牟取额外收益。
上述行为不仅误导公众、损害学员权益,也影响新职业、新工种的社会认可度,为害甚广。
在线培训考证乱象已引起国家重视。近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开展了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专项治理,重点查处是否存在违规使用有关字样和标识、是否存在违规培训、违规收费,是否存在虚假或夸大宣传,是否存在故意混淆概念、误导社会的炒作和涉嫌欺骗欺诈等违法违规情况。
在加强监管打击同时,还应进行必要疏导。业内人士指出,我们虽然认可了新职业,却并未建立起成熟的行业标准和培训体系。大道不畅、小道必猖。这些现实“漏洞”亟待堵上。
此外,各地应该大力培育优质机构。在经营培训场地、教学师资等软硬件设施方面设置一定标准和条件,建立合理的准入机制,加强源头防范。对符合资质的单位要积极扶持,优化公共服务供给。
学历造假、考试包过……考证市场有多乱?
注册会计师证、建筑工程师证、法律职业资格证……这些职业资格证书是许多行业求职者的“入场券”,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证大军,而考生大多会选择参加培训班来提高成功率。为招揽生源,“代报名”“包过班”等承诺满天飞,部分培训机构夸大事实、虚假宣传,甚至还提供证书挂靠、开具虚假工作证明等违规操作。考证培训市场乱象丛生……
案例
考注册会计师,无需上课即可拿证?
在培训机构工作人员的多番推荐下,张哲先后报名建筑信息管理工程师及注册会计师的课程,并分多笔交纳培训费共计21678元。但该培训机构并未实际提供培训课程,也没有颁发相应的证书。张哲要求退费,遭到培训机构的一再推脱,于是,他将该机构起诉至法院。
诉讼中,该培训机构称,学费均由公司大股东洪某收取并转走,公司只是空壳且不再经营,无法退还费用。
法院认为,张哲与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协议交了费,而培训机构未按照合同约定提供教育培训,其行为构成违约。培训机构称其股东收取学费并转走,此系其公司内部经营问题,并不能据此免除其退费责任。故法院判令该培训机构退还张哲全部学费21678元。
法官提示
实践中,有些培训机构只是空挂某公司名称,并不在注册地实际经营,账户上也没有资金,一旦产生退费纠纷,后期很难执行到钱款。
因此,消费者在选择培训机构时,可以提前通过企业信用信息网或企查查、天眼查等企业查询App,查看公司是否存在经营异常,是否为失信被执行人,是否存在大量司法案件,对培训机构的经营状况及信用进行全面了解,避免培训费被空壳公司卷款跑路。
学历不够,交钱就能造假
高中毕业的童童(化名)想报考此证书,但碍于学历条件限制,一直未能如愿。某培训机构人员向其表示,可通过机构代报名方式为其报考。
2019年11月,童童与该培训机构签订报名协议,并支付“通关保障班”培训费3490元。2020年5月,培训机构人员又推荐“包过课程”,并向其承诺一年通过考试,否则全额退款,童童再次支付培训费5800元。
2020年8月,培训机构人员以学历不符合报考要求为由,要求童童支付2000元“辅助报名费”,后第三方公司通过伪造大学毕业证书和虚开工作证明的方式为童童报名成功。同年11月,童童成功参加了2020年度消防工程师考试,但未达到合格标准分数,培训机构退还了一年包过的课程培训费5800元,但未退还通关保障班培训费及辅助报名费。
于是童童起诉至法院要求解除合同,并以欺诈为由要求三倍赔偿培训费、报名费,并赔偿其因参加培训、考试所造成的损失25000元。
法院经审理认为,根据童童的学历水平及工作经验,他并不符合取得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的资格,其与该培训机构签订的合同目的根本无法实现。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考生与培训机构双方均明知考生不符合报考条件,仍签订培训协议并提供虚假证明的,部分法院认为这种行为属于恶意串通,以违规手段妨害了国家正常的考试管理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协议应为无效,根据双方过错程度和实际履行情况来确定退还费用的数额。
机构代报名失败,错过考试
2020年7月,《人社部公告》载明“健康管理师”将于2020年12月31日前退出国家职业资格目录。该培训公司未在2020年年底前帮邢洁报名成功,邢洁要求解除合同,退还考试费及培训费,并赔偿经济损失800元。
2020年7月10日,《人社部公告》规定在2020年底前有76项职业资格退出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涉及185个职业。广大考生在准备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培训之前,一定要自己先做好“攻略”,通过官方渠道了解最新考试政策,不要轻信培训机构提供的信息。
乱象
夸大虚构“乱宣传”
北京顺义法院天竺法庭庭长商兴加介绍,该类纠纷多涉及当前热度较高的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消防工程师等行业,一些培训机构以“轻松月入过万”等宣传语夸大证书含金量及就业前景,以“高通过率”“不过包退”等为噱头夸大机构师资力量和培训效果,实则缺乏相应资质或师资水平良莠不齐。
巧立名目“乱收费”
一些培训机构出于行业竞争压力,设置低价培训费以吸引学员落入“低价陷阱”,一旦学员交纳上千元培训费以后,培训机构随后又以教材费、报考服务费、咨询费等为名,向学员收取二次费用。然而,培训机构在收取名目繁多、金额较大的“隐藏”费用之后,却未能给学员提供应有的培训服务。
暗设条件“乱作为”
提示
提高法律意识,不要抱有投机心理
通过权威渠道获取信息,不要一时冲动
他还表示,对于从事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的机构应当严格准入门槛,在经营培训场地、教学师资等软硬件设施方面设置一定标准和条件,建立合理的准入机制,从而加强源头防范。
推销话术“坑”多难辨报名学习当心受骗
在听了这名工作人员关于健康管理师证能带来“领补贴”“个税减免”“积分落户”等福利的介绍后,徐佳十分动心。从2020年9月份起,徐佳陆续购买了环球网校2800元的“2021健康管理师(三级)——零基础高效套餐”、4120元的“2021健康管理师——尊享密训套餐”和2716元的“2021高级营养师VIP套餐”,总计花费9636元,之后就开始学习并报名参加2021年4月份的考试。
事实上,很多职业资格已在近年陆续退出《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21年版)显示,职业资格总量为72项,包括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59项、技能人员职业资格13项。近年热度不低的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公共营养师等并不在目录当中。
代报名风险大
《中国消费者报》调查发现,一些考证培训机构的销售人员在推销课程时会表示可以代报名,并承诺解决所有报考难题,无论是报考专业不符合、学历未达标、无工作证明,还是报考资料不全、跨省报名、跨行业报考都可以解决。但实际上,考证培训机构的类似承诺会因种种原因而落空。
内部资料不可信
前不久,刘欢欢向《中国消费者报》反映,她于2020年2月11日通过北京中健健学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报名参加健康管理师学习和考试,交费3980元。
在收到学习资料后,刘欢欢按该培训机构的规定和要求,把资料和复习题目都做完了,每次都做得很好。“但没想到考试时却没有考过,一门及格一门不及格。该公司发的内部资料的内容并没有考到。”刘欢欢说。
除了考证培训机构宣传的押题密卷等可信度不高外,关于学习资料和网课质量差的投诉也不少。不少消费者在投诉中称“网课播放时卡、课程缩水感觉不值”等。《中国消费者报》调查发现,部分考证培训机构在推销课程时会称有VIP班、绝密押题卷、内部绝密资料等。但据业内人士介绍,所谓内部绝密资料等说法可信度不高,有些学习资料可能与市面上自行购买到的相差不大,部分机构老师的讲课内容与教材有出入,易给考生理解知识带来阻碍。
(本文中的人名均为化名)
莫被考证“躺赚”忽悠了
近年来,有关部门先后发布了多个批次数十个新职业,一些培训机构闻风而动,利用部分人希望“一证傍身”的心理大肆开展各种考证业务,培训质量参差不齐,有的涉嫌虚假宣传,扰乱了人才培训行业秩序,侵犯了劳动者合法权益。对此,广大劳动者须擦亮眼睛,别被“考证热”收了智商税。毕竟,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但凡“免考”“包过”的培训课程,含金量注定不高,大可不必白掏学费。而且,职业资格证书“挂靠”行为是法律不允许的,有关部门一直以来都在严厉打击“挂证”行为。培训机构所谓“拿证后不用工作,挂靠单位躺赚”的说法,纯属子虚乌有。
新职业陷入考证培训陷阱
「碳排放管理员」源于「双碳」目标下的行业需求,在人社部2021年3月发布的一批新职业中,这一新职业便位列其中。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2020年底,生态环境部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整理收纳师」则备受年轻人喜欢。去年1月,人社部发布调整变更的职业信息,明确指出在「家政服务员」职业下增设「整理收纳师」工种,这也意味着这一新职业正式被有关部门认可。「靠叠衣服月入过万」、「令人怦然心动的人生魔法」……整理收纳师自带天生的「网红」属性,不少年轻人从自己整理收纳的日常中,萌发了将其当作职业的想法。
据人社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2020年发布的《新职业在线学习平台发展报告》显示,未来5年新职业人才需求规模庞大,人才缺口近千万。加之近年来国家鼓励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频出,提振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信心,大量求职者随之将目光投向了新职业领域。
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新职业受到青睐,也带火了新职业教培市场。获得职业证书及资格认定成为有意进入新职业领域求职者的最大诉求,因此,面向新职业的考证培训也成为市场上的主流。对于求职者而言,参加培训就能通过考证,取得证书就拿下了进入新职业领域的敲门砖。
短期集中于新职业领域的高热度也带来了市场乱象。在市场乱象背后,噱头大于实际。
然而就是这样容易到手的证书,却在培训机构口中成为了高回报的「求职利器。」
但事实上,据已获得证书的学员反映,这些福利待遇基本都是「空头支票」。宣传中提到的就业、落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也查无实据。
除此外,由于新职业缺乏统一的职业技能标准和评价机制,也使得培训质量参差不齐。
而由于众多整理收纳企业本身服务质量良莠不齐,业内没有统一的服务衡量标准,服务涉及空间规划、生活审美、装修家居等多方面的专业技能。加之「教师」职业素养各有高低,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很难成规模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专业能力过硬的行业人才。
目前市场上受到追捧的新职业证书,大部分是由某些机构或单位巧立名目推出的「障眼法」,其「培训证书」的含金量难以保证。
其次,人才评价权「下放」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证书的「权威性」。
无论是否已被列入人社部发布的正式名单,大多数新职业都暂无正式的职业资格证书。2019年起,人社部按照国务院部署,推动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分批退出目录,由职业资格评价改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将人才评价权归还社会及用人单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颁发主体也从政府部门向行业组织和用人单位转移。
不由政府部门颁发,证书的社会「权威性」将随之降低,这在客观上也会减轻就业群体中的证书「崇拜」。事实上,2021年12月发布的新版职业资格总量比2017年版减少68项,压减比例达49%,《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大大缩短。也就是说,除了要求较为严格的准入类职业资格,大部分新兴职业在短期内将很难新增正式的职业资格证书。
对于混淆证书、虚假宣传等乱象,以及教培行业师资缺乏、教学标准不一等情况,市场亟待规范。遏制新职业培训的市场乱象,探索新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需要各方努力协同。
从2022年3月起,人社部开展了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专项治理工作。人社部还表示,在专项治理基础上,将建立培训机构和评价机构「黑名单」制度,将违纪违规培训机构和评价机构纳入「黑名单」。此后,对技术技能类培训评价发证活动实行常态化管理。
一方面需要规范新职业培训市场,让教育回归教育本质。另一方面还需要职业教育机构的努力,专注把握用户需求,打磨好课程产品、课程服务。
同时对于求职者自身而言,也需要打破「唯证书论」的盲目「崇拜」。
用人单位如何看待新职业证书?来自昆明的资深HR梁女士(化名)表示,对于强调准入性的工作岗位,职业(执业)资格类证书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招聘中确实属于必要要求,但除此之外,培训证书很难成为求职者的重大加分项。「近些年来,我们也发现很多职业证书没有统一规范的考试,基本就是交钱保过,人人都能拥有。」梁女士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