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本科教育在我国的整个法学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高层次法律人才的任务,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也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是关乎法学教育成败的关键。自从2001年以来,中国法学本科教育的规模得到了巨大的发展。2001年,我国设置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有229所,这一数字到2005年急剧增加到559个,这还不包括本科院校下设独立学院开办的法学本科专业。截至2006年8月,共有620所高校设置了法学本科专业。在读法学本科学生人数已达20多万人,每年毕业的法学本科毕业生大约有三、四万人,[1]且这种发展势头仍在延续。法学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促进了对法学教育目标定位的讨论。在2001年9月召开的《21世纪中国法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重大课题研讨会上大家似乎形成了“共识”:中国大学法学教育本科阶段的基本目标是为培养各级法律人才提供毛坯,只能是一种素质教育,而非专才教育;是一种通才教育,而非职业教育。[2]
要实行法学的素质化教育,法学学位论文的写作训练是检验这种教育成功与否的最好的标志。以下笔者从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法学论文写作的重要性和意义、法学论文的作用,以及如何完善我国现有的法学学位论文制度等方面入手探讨法学学位论文在法学本科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
综观我国高等法学本科教育的发展历程,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常规发展到跨越式大发展的道路。在艰辛曲折的发展历程中,法学本科教育为我国的法制建设培养了大批的法律人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传统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模式单一,培养口径过窄,培养目标趋向“专才”,而且在人才服务方面仅仅定位于法律实务部门。当然,单一的专业性法律人才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起过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已经很难适应法律全球化、技术化、信息化和法律服务市场的要求。因此,法学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更新已迫在眉睫,单一专业性人才向通用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培养转变已成为时展的现实需要,也是许多法学界学者和教育家的共同呼声。[3]
1课程设置
诊所式教育独立学院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独立学院开设法学专业将近十个年头了,全国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在读学生有将近10万人,“但独立学院的法学教育现在仍然是在夹缝中生存”。市场经济发展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是在不断加大的,但为什么会出现法学专业就业难的问题呢?这与社会大环境是有密切关系的。首先,企业为节约对人才培养的成本,往往不愿招用刚毕业缺乏经验的大学生。其次,随着国家司法制度的改革,法学专业学生要想从事公检法类本专业的工作,不但要通过司法考试,还要通过公务员考试,这就使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门槛较其他专业要高得多,难度要大很多。第三,社会普遍对独立学院的学生存有偏见。这就造成了“法学专业就业难,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就业更难”的局面。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独立学院法学教育本身找原因。
2独立学院法学教育的困境
2.2师资结构不健全独立学院的法学教师可以分为专、兼职两类:专职教师主要是高校应届毕业生,多是硕士研究生;兼职教师主要包括从母体高校退休或委派的教师和从其他高校或单位聘请的兼职教师。在年龄结构方面,独立学院没有形成合理的老、中、青梯队,而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缺乏中青年骨干教师;在学历结构方面,存在着博士毕业和硕士毕业的教职工较少,而研究生以下学历的教职工过多的现象;在职称结构方面,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偏少,中级及其以下职称的偏多;在专兼职教师分布方面,学院的专职教师在数量上偏少,而以兼职教师为主,他们在学院的教学等活动中充当主力;在专业教师分布方面,学科带头人缺乏,工科类和外语类等紧缺专业教师不足,“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以上各因素的存在,导致独立学院师资流动性较高,稳定性差,影响了学院的发展和学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就业;法律教学;方法探讨
一、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二、就业及素质教育背景下法学专业学生培养的内涵
毕业论文总结
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本科的教学环节之一,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专业教学计划,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旨在系统地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考察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专业研究素养,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得到提升。
佳木斯电大法学专业(本科)已有四届共计66人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并通过了毕业论文的答辩。在这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我系严格按照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本科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工作实施细则的要求进行操作的。
一指导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教师是集中实践教学的指导者,又是工作的组织者。我系指导教师全部经过网上培训,是具有法学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专业教师(讲师:2人,副教授:4人)。每位指导教师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指导学生选题和收集材料,指导学生论文写作方法,介绍参考书目,进行文献检索指导;
(二)指导学生拟定论文写作提纲,检查学生论文进展情况,随时进行具体指导;
本文作者:石景峰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法学系
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推进,人们法律意识日益增强,法学专业也成为人们比较认同的专业。传统观念里,法学专业与检察官、法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即使在法律专业就业压力日趋加大的情况下,每年高考报考法学专业的学生也非常多。如何能够让这些学生成为合格的法律人才,教学工作成为最关键的一环。为了适应新的就业形势和社会环境,改革教学方法、打造应用型人才,成为许多法律教学工作者潜心钻研的课题。作为一名讲授法学专业课程的老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方面探讨法学专业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就业技能,打造应用型人才。
一、结合司法资格考试,夯实学生的
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真正做到即学即用
关键词:动态化法学基地;卓越法治人才;路径探索
一、动态化法学基地的价值效应
二、当前法学实践基地建设的现状剖析
我国大陆地区对法学实践教育的探索,兴起于2000年9月由美国福特基金支持的“诊所式”法学实践教育,最初只有北大、清华、人大等七所重点院校加入该项基金,在法学院展开“诊所式”法学实践教育,没有加入该项基金的院校也凭着自己对诊所教育的理解开展实践性教学。可以说,我国各法学院校对实践教学具有浓厚的兴趣,教学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虽然形势如此,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地方一般院校法学教育迫于各种原因,长期以来所采取的实践教学环节仍然只有社会调查、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即传统实践教学模式。
一、当前地方一般院校法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讲授多,实务辅导少
课堂讲授是一种注重课堂求证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以传授系统的法律知识为目的,强调知识的灌输和纯理论的探讨,教学方法上注重书本和课堂理论教学,忽视课后联系社会实际问题进行必要的互动探讨环节。课堂讲授中,教师要求学生根据社会现象总结出一种教材既定的结论,虽然可使学生在讲解过程中结合社会现象获得一些感性认识或体验,但是课堂学习是有限的,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并不直接,学生缺少必要的实务辅导。
(二)理论教学多,实践应用少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以通识教育为主要模式,注重人文素质教育,而专业理论教育和技能训练则相对薄弱。法学教育以讲授政策、法律的条文为根本,为制定出来的政策、法律作正当性注释。讲授法学理论从抽象的概念和原则出发,照本宣科,缺乏与现实生活问题的联系。教学计划虽然安排了模拟法庭、毕业实习等环节,但缺乏系统性的实践教学方案。学生缺少综合运用知识的实践训练,张口就是“门外话”。
摘要:法学本质上是实践之学。实践教育是将法科学生培养成复合型法治人才的关键环节,是法科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必经之路。本文以武昌理工学院为例,以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法学实践教育面临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提出学训一体的同步教学解决对策。关键词:新文科建设;法学实践教育模式;重构;学训一体;同步教学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鄂教高函【2017】1号)《我国法学人才“三维”培养模式的实践路径研究——以武昌理工学院为例》。作者简介:吕西萍,女,陕西西安人,汉族,武昌理工学院,教授,法学硕士,民商法;邱磊,男,河南南阳人,汉族,武昌理工学院,助教,法学硕士,民商法。——以武昌理工学院为例吕西萍邱磊(武昌理工学院,湖北武汉430223)摘要:法学本质上是实践之学。实践教育是将法科学生培养成复合型法治人才的关键环节,是法科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必经之路。本文以武昌理工学院为例,以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法学实践教育面临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提出学训一体的同步教学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法学实践教育模式;重构;学训一体;同步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二、法学实践教育面临的困境
长春税务学院法学系自**年建系至今,全系师生本着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将法学系建设成为思路广博、条件优越的办学先进集体。系内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事业蓬勃发展,法学专业被列为院级重点建设学科。
师资队伍
法学系拥有敬业博学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备,梯队建设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现有专任教师33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9名;博士2名(含系教学副主任一名),在读博士7名,均为中青年教学骨干。具有硕士学位(含在读硕士)以上教师比重近80%。设有4个专业教研室,师资力量强劲。系内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提升现有教师队伍的素质,同时加大对专业教师特别是高职称、高学历,科研能力强的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力量。多年来法学系教师科研水平不断飞跃,数量每年呈一定幅度迅速递增,并有多篇获省部级奖,承担多项省部级重点课题。
该系教学手段丰富多样,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诊所式教学等先进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收到良好的效果。
学科建设
系内注重专业学科建设,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脉搏,确立了培养应用型、外向型、复合型法律人才为目标的办学理念。该系“经济法”课程在吉林省有较高的声誉,多名教师在吉林省注册会计师考试经济法领域有权威地位,并直接参与到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辅导工作中。
摘要:开设法学专业的全国高校数量很多,法学作为一级学科,在当今融媒体时代,新媒体+的不断涌现,法学专业的教学方法也需不断地调整改革。法学学科人才既要具备宽泛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一定的实践实务运作能力。高校法学学科实践教学单位建设、实习基地建设以及实习实习学生三方面的建设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