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的确立,长达16年的“司考时代”将随着2017年9月的“末代司考”而终结。数据显示,今年多地司法考试报名人数创新高,这也证明了改革前考生们的焦虑,试图在这“最后一考”中顺利着陆。改革风暴前,同样焦虑的还有各大司考培训机构。从4月份厚大司考提出备考“减负论”,到7月份瑞达法考40%股权被正保远程教育收购,再到近日方圆众合教育完成由沪江领投的A轮近3000万元人民币融资,联手沪江布局在线司考,各大司考培训机构纷纷在新法考到来前筹谋布局。
司考改革三大变化培训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在司法考试领域流传着这样一句戏言:“法学博士考不过法学硕士,法学硕士考不过法学学士,法学学士考不过非法学专业”。虽是法律人的自嘲,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目前司法考试的人才选拔机制已难以适应新的法律职业结构的要求。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司考改革势在必行。
在这场改革大潮中,新法考主要从报考门槛、考核内容、参考范围等方面进行了规定。虽然目前实施方案尚未出台,但业界基本认为2017年底相应措施将会落地。
首先,报考门槛有所提高,只有具有一定法律教育背景和法律工作实践经验的人员,才可报名参加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这引来了各方争议:支持者认为将提升法律工作者的专业性;反对者则认为会挡住很大一部分有意向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导致法律工作者数量大大减少。
然而,方圆众合教育CEO李曰龙却认为这是另外一种机遇。无论是非法本升研究生,还是非全日制工作三年才能考,都是另一种渠道的回流。对于司考培训机构来说,如何持续收割回流红利成为逃不开的必答题。
此外,考题模式的变化也吸引了不少目光。命题模式提高了案例分析题的分值比重,更加注重考生的法律修养、思维及应用能力。相比死记硬背知识点,这将有力地倒逼教学质量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政策大浪淘沙的背后如何领跑法律教育
数据显示,司考培训行业最多不过五六十亿的市场,且各家均已触及业务天花板。以方圆众合教育为例,其营收自2012年起表现稳健,每年培训人次维持在两万名左右,而成本却与日俱增,面授营收已近临界值。
市场容量局限下,不少机构为寻求利润更大化,转向其他领域,如2009年金英杰由司考培训转向医考培训。如今,司考改革的实施,为司考培训机构的转型提供了更加“天时地利”的跳板。
不管是完善选拔入口,还是扩大适用人群,都反映了我国对法律人才专业素养的重视,法律教育市场仍大有所为。
向前走,全国有600多个法学院系的四五十万名法学学生,他们的从业必经门槛就是通过法考,更新学习课程、参考图书更是刚需。向后走,企业的职前教育、法务培训、人才供给等问题,也亟待解决。培训机构作为第三方,是连接学校与职场上下游需求的最佳通道。
目前,市场上不乏有机构从上游需求入手,实现增值营收。厚大司考、方圆众合教育等都有图书销售业务,但增长率有限。此次方圆众合教育与沪江联合,推出在线课程的同时,还将法硕考试培训、律师培训、图书教材以及职前培训等都纳入业务范围,探索法律教育全产业链模式。
有关数据显示,在美国,专业法律从业人员与普通大众的比例为1:200,而这个比例在我国是1:5000。这意味着我国的法律从业人员缺口很大,建立全方位的法律培训和高效的人才通道迫在眉睫。政策利好的形势下,资本动作不断,究竟谁能率先领跑法律教育,还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