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达法考主观题班次即将开启,加尔肯宋正在编写2019法考主观题讲义,特将首届法考主观题第一题答案及其解析过程发布。考虑到大家对参考答案的渴望,所以加尔肯宋将参考答案附在题后。具体的审题和解析过程放在参考范文之后。
总体上,这道题很大,即宋老师一直说的“考宏观不考微观”。本题涉及到的各个采分点,彼此之间都包含着其他采分点的内容,只不过侧重点各有不同。且采分点涉及内容,几乎都可从材料中找到,这也佐证了宋老师“材料即答案”的基本观点。这种命题思路在2019年的考试中,还会继续。
2018年法考主观题试卷第一题
一、(本题38分)
材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在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问题上,必须向全社会释放正确而明确的信号,指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认识和行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2014年10月20日,选自《XZ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
材料二: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选自《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XZ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
材料三: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XZ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贯彻新发展理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问题:根据上述材料和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结合自身学习和工作实际,谈谈你对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核心要义的理解和认识。
答题要求:
1.无观点或论述,照搬材料原文不得分;
2.观点正确,表达完整、准确;
3、总字数不少于600字。
【光明参考答案】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必须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前进。
社会主义法治实践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必须建设法治政府,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必须坚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必须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实践要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全过程,是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制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从我国实际出发,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外国法治有益经验,是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理论指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法治具有稳预期、利长远、固根本的重要作用。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发挥法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保障作用,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作为一个基层法律工作者,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为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认识和行动,在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向全社会释放正确的信号。我国独特的国情,独特的法治传统、独特的现实问题,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必须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前进。
【光明点睛】
一、审题
审题必须仔细研究题干中的要求,以找到官方要求的采分点。
题干的第一部分“根据上述材料和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与往年命题最大的不同在于,多了“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往年命题,以2017年为例,仅仅只是“根据以上材料”。这里实际上有两个采分点,其一是材料,这意味着,我们的答案不能是凭空得来的,而应当是结合自己掌握的基本知识,通过对材料的分析,从材料中得出来的。也即,我们的答案必须要结合材料,这是明确的采分点一。其二是“社会主义法治实践”,这意味着,我们在答题的时候,首先要答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其次,必须要从“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角度答题。
题干的第二部分“结合自身学习和工作实际”,这是采分点三。采分点三意味着我们在答题的时候,必须要结合自己的基本情况,你是一个学生,就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你是一个在职人员,就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当然,在职工作人员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
题干的第三部分“谈谈你对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核心要义的理解和认识”,这里实际上有两个采分点,采分点四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核心要义”的理解和认识,也即,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核心要义。采分点五是对“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解认识。也即,为什么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采分点五,从另一个角度回答,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伟大意义。
二、审答题要求
作答要求1“无观点或论述,照搬材料原文的不得分”,此处说明,第一,必须有观点,第二,观点是从材料中推理出来的,第三,即要结合材料分析,又不能照抄材料。
作答要求2“观点正确,表述完整、准确”,此处所谓“观点正确”意味着有明确的参考答案,否则以何认定“正确”;“表述完整”意味着答案不能有遗漏,换句话说,宁多勿少,因为,表述不完整,答案有遗漏,一定会扣分,但是答案写多了,不会扣分;“文字通顺”,这是基本功,形式分,考生在此点上丢分就非常可惜了。
作答要求3“总字数不得少于600字”,意味着字数上也有明确的分值,考生应当在答题时满足此要求。但是,考虑到答题纸的限制,字数又不宜太多,总之,关于字数把握住趋近原则。本处的答题字数和过去的司法考试时代真题相比,也有一定的变化,2017年考题要求的是不少于500字。这个字数变化,最重要的原因是本题的分值由30分上升到了38分。
三、分析采分点
首先必须坚信,采分点彼此之间都是有必然联系的,采分点和材料之间一定是有必然联系的,材料之间一定是有必然联系的,材料一定是通过采分点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分析采分点的目的,就是找到这些联系。找到这些联系的办法,第一是对法治理论基本内容的熟悉,第二是对基本法治思维的运用,第三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让采分点彼此之间靠,第四是想尽一切办法让采分点和材料之间靠。
采分点一“根据以上材料”,我们必须要使用材料中的有关内容。注意使用材料不是照抄材料。
考生在使用材料时要注意,必须寻找和采分点有关的材料。
如材料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在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问题上,必须向全社会释放正确而明确的信号,指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认识和行动。”。主要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重要意义,也就是必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原因。显然材料一和采分点四、采分点五有直接关系。
采分点二是“社会主义法治实践”。那么,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呢?相信听过宋老师课程的同学立刻就能答出来,我在“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思维七字真经”讲的非常清楚,“五大实践不能忘”,即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如果实在想不起来,也没关系,因为“材料即答案”。阅读材料,大家也能发现,材料二也说得非常清楚:“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当然,在答题时,如果只是简单的把这句话抄上去,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一定的扩展。因此,一定的理论储备是必须的。当然,在我们的小蓝本中,宋老师早就准备好了。“新时代依法治国实践的主要任务”作为重点是单列出来(详见小蓝本第90页)。“法治工作的基本格局”中的四小节内容每一部分的第一段话,是宋老师反复叮嘱大家一定要背下来的内容(详见小蓝本第91-93页)。
再看采分点三,“结合自身学习和工作实际”。相比司法考试时代的命题,采分点三是一个创新。这个创新,一方面是贯彻中央要求的加大法律实务的考查力度,即使纯理论方面的考查,也要从自身的学习和工作实践出发。另一方面,是作为首届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首次单独的主观题考试,贯彻有关部门要求的“不同于以往”的全新命题的尝试。这里要提醒广大考生注意的是,千万不要把这个采分点“结合你的学习和工作实际”当成个性化答案,随便怎么写都可以。即使是你的学习和工作实际,也必须要和中央保持一致。
接下来是采分点四和采分点五,采分点四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核心要义”的理解和认识,也即,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核心要义。采分点五是对“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解认识。也即,为什么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这两个采分点的关键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所以,这两个采分点我们一起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但可能有的同学不知道这个核心要义究竟是什么,没问题,这并不影响你答题。因为,“材料即答案”,根据你所掌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知识和思维,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家当然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当然少不了党的领导,在我国,一切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而且,材料三开篇也明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这个角度回答,当然错不了。
可能有同学会说,老师,光回答这一点恐怕不够吧!那是当然。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思维七字真经“事物都有历史性”的内涵:任何一个现象都是由多个因素导致的。一定是多因多果。那么,其他因素都是什么呢?不要着急“材料即答案”,先认真阅读材料。
材料一明确提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虽然没有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是什么,但是,接下来的继续谈到的“指明全面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却会为我们的写作指明正确的方向。我们现在提倡全面依法治国,而且,领导同志的讲话也明确提到,正确的法治道路将为全面依法治国指明正确的方向。这就说明,“依法治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关系密切。依法治国应当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术语了。依法治国就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治国理政,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想到这里,“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人民群众”,这些熟悉的字眼,这不三者有机统一吗: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所以,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当然也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我们至少可以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这三个角度来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要义的认识和理解。
而且,大家一定要注意,我们在写作论述题时,谈理解、谈认识、论证某个观点,至少要有三个方面。为什么?这是由中国传统文化所决定的,在中国,一不是多,二也不是多,三才是多。论证时,一太单薄,二太骨感,三才丰满。
材料二谈全面依法治国的四个步骤,这既是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具体内容,又可以充实我们对必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核心要义的理解和认识。
材料三是2018年宪法修正案的内容,首先从宪法的高度确定了党的领导地位,这个点当然让我们更加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必须要谈“党的领导”。
其次从宪法的高度确定了我国的指导思想,正确的实践必须要正确的理论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必须依靠马克思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XZ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当然也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引。当然,我们可以说,依靠依靠马克思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XZ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那就显得很空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把握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适应性,我们的经济体制是中国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然就要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理论指引,我们的法治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当然要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指引。
第三,从宪法的高度,确定了我国的发展目标,即“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的实现,显然需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实现。这就涉及到对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解和认识了。
材料分析的差不多了,当然还需要我们自己的理论储备:法治理论的基本思维和基本内容。法治是手段,其作用就是稳预期、利长远、固根本。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的法治保障。这当然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原因。分析到这,应当说,这道题,我们就差不多能回答了。
四、谋篇布局
按照我们的四段轮写作方法:“观点、理论、材料、总结”的写作框架。本题涉及理论较多,所以应当采取“理论A+材料A”单独成段,“理论B+材料B”单独成段的写法。采分点二“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单独成段,采分点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核心要义的理解认识”单独成段,采分点五“对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解和认识”单独成段。
对于采分点三“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实际”,很多同学可能会不知所措,因为本采分点是命题人的一个创新,过去的真题从来没有出现过类似的采分点。有同学认为应当单独来一段谈自身的学习与工作实际,注意,绝对不可以。你的学习与工作实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你的学习与工作的实际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所以,此点没有必要单独写一段,宋老师建议大家结合总结部分写此点,因为,我们在写总结部分时,要有一个对全文的升华与拔高,在升华与拔高时,结合自身的学习和工作实际,会显得更加自然,不会让命题人觉得你在虚情假意的“假大空”。
这样,本文写作,应当是五段:观点一段,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一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核心要义的理解和认识一段,对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解和认识一段,结合学习和工作实际总结一段。
(一)观点部分的写作。
观点句必须包括所有采分点的关键字,“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但是,大家要注意,采分点“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实际”可以不出现在观点句中,因为这会削弱论述题的规范性和庄重性。其次,观点句不是这些关键字的简单堆砌,还必须梳理清楚这些关键字之间的关系。其实,我们之前的分析,已经梳理清楚了采分点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就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前进,需要党的领导,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指引,以确保正确的实践。最后,用不超过两句话表达出来。
我们可以这样写:
(二)采分点二的写作。
社会主义法治实践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必须建设法治政府,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必须坚持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必须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必须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前进。
(三)采分点四的写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实质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全过程,是确保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确保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制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从我国实际出发,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外国法治的有益经验,是确保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理论指引。
(四)采分点五的写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党领导人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遵循,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法治具有稳预期、利长远、固根本的重要作用。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发挥法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保障作用,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五)总结部分的写作。
注意,本题的总结部分,应当结合采分点三“结合自身的学习与工作实际”写。对于采分点三,很多同学可能会不知所措,因为本采分点是命题人的一个创新,过去的真题从来没有出现过类似的采分点。关于此点,有同学认为应当单独来一段谈自身的学习与工作实际,注意,绝对不可以。你的学习与工作实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你的学习与工作的实际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所以,此点没有必要单独写一段。
宋老师建议大家结合总结部分写此点,因为,我们在写总结部分时,要有一个对全文的升华与拔高,在升华与拔高时,结合自身的学习和工作实际,会显得更加自然,不会让命题人觉得你在虚情假意的“假大空”。另外,宋老师在前面分析采分点三时,也提醒过大家,在结合自身的学习和工作实际谈时,绝对不能写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不一致的观点。
总结部分可以这样写:
作为一个基层法律工作者,我深刻体会到,在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向全社会释放正确而明确的信号,以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认识和行动。我国独特的国情,独特的法治传统、独特的现实问题,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必须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