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调研报告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械工程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机电一体化是当今自动化技术发展的最高阶段。早期的自动化技术主要是借助凸轮、机械机构等实现的,这一时期的自动化实际上是机械自动化;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凸轮、机械机构逐渐被继电器、接触器、电磁开关等机构所取代,实现了电气自动化,机械机构大大简化,自动化水平大为提高;机电一体化则是生产实践对自动化技术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也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和精密机械技术等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以计算机为主要特征的自动化技术。如果说机械系统处理的对象是运动、力、物质和能量,电子系统处理的对象是信息和知识,则机电一体化系统不仅有处理能量和物质的功能,而且还有处理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其发展历程可分为4个阶段:

①数控机床的问世是机电一体化发展的开始;

②微电子技术为机电一体化带来勃勃生机;

③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提供了坚强基础;

④激光技术、模糊技术、信息技术使机电一体化跃上新台阶。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初期,人们的目的是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那时研制和开发还处于萌芽状态,而且由于当时电子技术水平不高,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广泛和深入。其后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和物质基础。

二、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1、个性化。在知识经济时代,求新、求异、追求个性是消费需求的一个特征,而柔性化为产品个性化创造了技术条件。所以,在信息时代,机电一体化产品将呈现个性化趋势。与此相适应,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生产模式及观念也在发生改变。因此精益生产、敏捷制造、智能制造、虚拟制造等得以相继出现。

2、高性能化。高性能化一般包含高速、高精度、高效率、高可靠性。新一代cnc系统就是以此“四高”为满足生产而诞生的。它采用多cpu结构,以多总线连接,进行高速数据传递;采用精简指令集机,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并行处理;设置多重缓冲器,故障诊断、自动检错、纠错、系统自动恢复等技术保证该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高性能。

3、智能化。人工智能可使机器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虽然机电一体化产品不可能具有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但依赖高性能、高速的微处理器可使其具有低级智能或人的部分智能,从而达到更精确的控制目标。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和进步体现在其产品的智能上,智能化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传统机械自动化技术的主要区别之一。它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心理学、生理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对诊断过程、人-机接口、自动编程和加工过程等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构思和决策,以取代或延伸制造工程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并对人类专家的制造智能进行收集、存储、完善、共享、继承和发展,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

4、微型化。微型机电一体化系统是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在纳米尺度上相融合的产物,是机电一体化的一个新发展方向,微型机电一体化产品,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cm3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其体积小、耗能小、运动灵活,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采用精细加工技术,目前已可运用蚀刻技术在实验室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当将这一成果真正应用到实际产品时,其机械部分和电子元件即可完全集成在一起,组成一种体积很小的自律元件。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是近年和将来十大关键技术之一。

5、绿色化。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时能回收利用。工业的发展,使得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因此绿色化成了时代的趋势,产品的绿色化成了适应未来发展的一大特色。

6、系统化。系统化要求系统体系结构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剪裁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其中,仿生物系统化就是根据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构造研究某种新型机体,引导机电一体化产品向着生物系统化方向发展。

8、柔性化。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控制和执行系统具有足够的“冗余度”,即有较强的“柔性”。

关键词:工程硕士;创新能力;企业实践;学位论文

作者简介:张建斌(1966-),男,陕西岐山人,江苏理工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管理;屠远(1981-),女,江苏常州人,江苏理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管理;刘维平(1965-),男,江西吉安人,江苏理工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管理;周全法(1966-),男,江苏溧阳人,江苏理工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改项目“工程硕士‘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的实践与探索”(编号:2016-ZX-424),主持人:周全法;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课题“工程硕士‘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JGZZ16_088),主持人:张建斌、周全法;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以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编号:B-a/2016/01/28),主持人:张建斌、周全法。

一、以工程创新能力提升为主线的工程硕士“四结合”培养模式

在“特需项目”中设立机械工程和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背景是国家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考量。从2010年开始,国家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迫切需要提升硕士和本科层次人才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特需项目”设立并实施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硕士生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提升愈显紧迫。然而,由于大学的行业属性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弱化,企业与高校之间原先存在的行业纽带已经不复存在,硕士生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土壤逐渐消失,即使是工学硕士研究生的工程能力培养也已经出现严重困难,因而在“特需项目”的机械工程和环境工程等领域的工程硕士的工程能力培养途径和方法已经成为一个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大问题。

图1“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模式

(一)课程学习阶段

(二)企业实践阶段

(三)学位论文阶段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必须在企业实践之前的课程学习阶段完成,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学位论文必须在企业实践时完成,学位论文还要与企业实践、科技创新和未来的就业工作结合起来。论文选题必须结合企业、产业和行业实际,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第一导向,注重技术性、工程性,兼顾学术性。通过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形式,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领域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工程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和工程创新等能力。

(四)毕业就业阶段

从就业角度来看,工程硕士的企业实践以及在企业从事科技创新和学位论文工作,是工程硕士和企业相互选择、相互适应的过程。学校通过对毕业研究生、实践企业和就业单位的跟踪调查,审视、反思学校对工程硕士培养定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设置、培养过程及管理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同时获取企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等需求信息,进而反馈予学校,优化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完善管理服务。

二、工程硕士“四结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成效

(一)进一步健全了工程硕士培养的运行机制

江苏理工学院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了优化的《工程硕士“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确定了“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紧贴服务需求、培养过程体现能力要求”的培养思路,据此修订了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高标准制订了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与实施方案,完善出台了企业实践基地建设方案、导师聘任管理办法、研究生企业实践基地建设管理办法、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以及毕业质量跟踪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同时,专设了研究生企业实践管理办公室和项目实施经费,从而为“四结合”培养模式改革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从实践成果来看,以江苏理工学院2015届毕业生为例,该届毕业生科研成果丰硕,参与申请专利30余项,参与技术研发项目20余项,参编著作2本,50余篇,在上海派力迪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进行企业实践的赵洁同学被全国工程教指委评为第三届“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全共100名)。近年来,“四结合”培养模式下研究生和企业基地参与的项目获得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多项奖励。

(三)学位论文质量和毕业质量明显提升

(四)就业质量和满意度大幅度提升

“四结合”培养模式中的校企深度协同,让研究生在就业方面有很高的质量和效率。因为企业全程参与研究生培养中实践、论文、科技创新和就业等环节,实现了几个环节的无缝对接,将校企深度合作和协同育人贯穿于工程硕士培养的全过程,让研究生切实参与到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与实践活动中去。毕业生就业时,由于对实践企业比较熟悉,不用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研究课题,所学的内容也与工作内容高度一致,研究生乐于到所实习企业就业,同时企业也需要这样一个对企业文化比较熟悉,并有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来工作,这就形成了企业与毕业研究生就业双赢的局面。

从就业情况来看,江苏理工学院两届工程硕士毕业生70多人中,有23人留在原实践单位就业,通过举办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返校交流等活动,学校得到了双方关于“四结合”培养模式毕业生的反馈。其中,用人单位高度评价了这部分毕业生,认为采用“四结合”模式的研究生动手能力的提升更加明显,在企业中更有干劲、取得的成果更多;而毕业生们在返校交流中也提到,“四结合”培养模式已成为助推自己全面成长成才的“加速器”,在这种模式下的毕业生一到单位便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受到了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

(五)导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导师水平是工程硕士培养的关键因素,实施“双导师制”是工程硕士培养的必然要求。在“四结合”培养模式中,一方面,校内导师的遴选除了对其学术水平、科研能力有明确的要求外,还要考察其实践能力以及与行业、企业联络和协作能力;另一方面,聘请行业内的领军人物、技术专家作为校外导师,并以讲座、研讨等多种方式与校内导师交流工程硕士指导经验。此外,设立导师组,由领域内学术水平高、工程经验丰富的导师担任组长,负责小组内其他导师的日常培训与管理,使导师的业务水平得到整体提高;学校实施导师“能力提升计划”,定期组织校内导师到行业内知名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进行进企、进站工作,及时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提升校内导师的实践能力。根据“四结合”模式的需要,学校加大工程硕士培养经费,增加企业导师的辅导报酬,为工程硕士培养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同时,不断完善导师考核制度,实施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

(六)专业领域的产业和行业属性得到显著强化

加强研究生企业实践是国家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的需要。近年来,学校陆续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等联合成立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再生金属学院、新能源汽车学院、电梯学院、机械研究总院江苏分院等行业学院,通过“专业+产业”、“教学+研发”、“培养+就业”等链条,把学校、企业、行业等主体和人才培养培训各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提升学校行业知名度的同时,有效增强了工程硕士培养的行业背景。

在此过程中,学校以稳定、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互惠互利樵则,通过产学研结合等方式,多途径建设实践基地,有效拓宽了研究生选择实践企业的渠道。目前,学校已与5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包括常州翔宇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常州环境监测中心、常州市润源经编运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无锡市派克重型铸锻有限公司等。其中,已有28家单位成功获批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导师和研究生可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在众多实践基地中选定实践企业,进入工程硕士培养的实践和论文阶段。2016年,常州翔宇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获批“江苏省优秀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该公司每年可容纳5-10名研究生进行企业实践,并可根据学生意愿为他们安排就业岗位。

江苏理工学院工程硕士“四结合”培养模式自2012年以来的四年多探索实践中,边探索边实践边完善,以环境工程和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将企业实践、学位论文、预就业、科技创新活动等实践环节有机衔接,以企业急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生实践创新课题和毕业论文选题,企业为每个选题提供一定的科技创新基金,研究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指导下从事企业实践和毕业论文工作,并在此过程中签订就业意向。从已毕业的两届工程硕士研究生就业跟踪调研情况来看,学生和企业均对此模式实施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四结合”培养模式提出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新思路,解决了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研究什么”、“培养什么能力”、“毕业后如何服务特需”和“如何高质量对口就业”等问题,为培养行业和企业急需的硕士层次的高技术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余国江,杨冰玉.特需项目:专业硕士培养路径新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8):9-13.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培养方案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项目编号:GKA10300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专项基金课题(项目编号:GY2010101)、南京工程学院2010年度校级高教研究课题“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学实践探索”的研究成果。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目前开展的高等教育重大教学改革项目。与传统的高等教育培养机制有所不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更注重专业的工程技术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其目的在于培养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工程技术素质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1]。

南京工程学院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是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试点专业之一,已于2010年招入了卓越工程师计划班本科生。在制定该专业培养计划时,突出了应用能力和工程技术素质的培养,压缩了基础课的学时,在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之后,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同时在整个本科学习阶段渗透了专业课的学习,以期增强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

一、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教学体系

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教学体系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部分。所设置的教学体系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工程设计项目、实习实践等教学环节来实现其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2]。

1.理论教学体系

2.实践教学体系

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能力培养不断线”为原则,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工程技术素质。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基础实践层次、工程认识实践层次、综合实践层次、创新实践四个方面,以及实习、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科技制作、毕业设计、创业计划、技术交流等八个环节。通过上述方面的学习和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信息查询能力以及交流能力等[3]。

在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可在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之初,让学生进行专业应用情况调研,其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在进入专业课程之前对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情况有所了解,为更好地掌握所学专业知识打下基础。在调研过程中,将学生分组以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分别有专任教师指导。指导教师负责各自所带小组专业应用情况调研的课程选题、实施以及疑难答疑工作,在课程实施期间定期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以及辅导。专业应用情况调研主要通过图书馆资料收集、到企业进行调研以及网上收集资料等途径和方式进行。最后,学生提交调研报告,并进行答辩,给出最终成绩。

对于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毕业设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增加了企业的参与。在毕业设计选题时,结合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的具体情况,进行毕业设计的选题。根据毕业实习的内容,在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在完成,可在学校完成,也可在企业完成。

二、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企业培养方案

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企业培养方案主要是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利用企业雄厚的工程实力,与学校合作共同提高学生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4]。通过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培养,使得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的学生掌握液压与气动元件设计与制造、液压伺服控制技术、液压传动技术、气动技术等方向的工程实践知识,以及流体传动与控制技术在冶金、航空、航天、工程机械等领域的实际应用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在企业可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通过到企业现场实习去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并掌握工程实际应用的能力。

在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之后,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通过实习全面了解液压与气动元件的设计和生产过程、液压与气动系统的设计过程、液压伺服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以及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的应用领域,培养学生专业应用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目前,和南京工程学院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合作的企业有力士乐(中国)有限公司、上海立新液压有限公司、南京金城集团有限公司、南京液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在参观企业并对企业有初步了解之后,由企业导师和学校指导教师联合对其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可使学生熟悉所实习企业的工作流程以及必备的专业知识,之后可让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公司的产品设计和开发,并最终撰写实习报告,由导师给出最终成绩。

三、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1.校内教师工程能力培养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注重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因此任课教师的工程背景以及工程设计能力是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5-6]。南京工程学院流体传动与控制教研室的教师大部分都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其中有些教师具有较深的工程背景。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传授,接触到了生产第一线的现场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还应注重工程教育的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的工程设计能力。针对青年教师,可充分利用南京工程学院的校办产业以及产学研合作平台,来加强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让工程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青年教师共同合作进行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在此过程中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学生的企业实习培养过程中,让指导教师也参与到企业实习中去,通过教师和企业导师的联合培养,来达到既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又提高教师工程实践经验的目的。同时,结合企业的发展需求,鼓励教师深入到企业独立承担或参与到企业的产业项目,培养教师的工程实际应用素质。

2.企业导师聘请方案

在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企业人员的参与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在学生的实践教学和企业实习过程中,应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参与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来,聘请企业导师对学生的实践课程和企业实习进行指导。针对南京工程学院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学校共聘请博世力士乐(中国)有限公司、上海立新液压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的数十位工程师作为企业导师,发放聘书并在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过程中给与相应的报酬,让他们同校内教师一起合作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和企业实习。

四、结束语

南京工程学院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作为国内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试点专业,现已制订了完备的人才培养方案,该培养方案更加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理论教学体系中,对公共基础课程进行了适当的压缩,而增加了专业课程的学时数。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突出了工程实际应用的培养。同时,在本科阶段后期让学生到企业中参与企业的设计和研发,并通过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联合指导,增强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已在南京工程学院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本科生中逐步实施,并初见成效。

[1]李爱琴,肖云峰.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23-32.

[2]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3]宋佩维.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11,(7):25-29.

[4]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0-17.

[5]王少怀,刘羽,黄培明,等.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J].中国地质教育,2010,(4):63-65.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专业技能;培养方法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工程和电子工程、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合成的产物,其产品一般是在机械产品的基础上采用电子技术、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通过相互渗透和融合所产生的新一代产品和系统。目前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得到了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专业在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机电一体化专业以培养实用型和技术型人才为目标,技能训练教学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是非常重要的。

1.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根本

2.合理利用资源,加强训练基地建设

3.整合教师队伍,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

对教师队伍进行有效整合,努力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具体讲就是,把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中的专业技术理论课和实习课进行有机结合,由一名专业教师担当教学任务,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重点是做好理论和实践的密切联系,用实践验证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

4.建设特色课程

5.技能培训为核心

[1]郝巧梅.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改革调研报告及改革建议———进行课程整合、实行理实一体的项目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2,17:165-166.

[2]张平亮,辛望旦,唐育正,何永华,刘福基.高职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课程体系的构建[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5-8+23.

[3]文振华,尹欣,孙新.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探讨[J].管理工程师,2011,05:63-66.

关键字:特种加工课堂;教学改革;比较式教学法

一、概述

特种加工技术就是借助电能、热能、声能、光能、化学能以及特殊机械能等多种能量或其复合施加在工件的被加工部位上实现材料切除的加工方法,从而实现材料被去除、变形、改变性能或被镀覆等的非传统加工方法。特种加工是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精密制造和微细制造领域的快速发展,特种加工技术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鉴于特种加工技术的重要性,在本科生中开设了《特种加工技术》课程。

二、教学模式改革

2.甄选多媒体资料,激发学习兴趣。由于特种加工方法离学生的学习生活较远,学校的现有设备仅有电火花加工机床和线切割加工机床,所以如何全面地掌握其他加工方法也是个难题。为了使同学们更直观地了解特种加工的方法和特点,需要尽可能地利用网上资源添加加工视频、机床图片等多媒体资料,力求拉近学生和加工制造之间的距离。在选择多媒体资料时,也并非越多越好,本着“贴近生活,激发兴趣”的宗旨进行选取。例如在讲到快速成形加工时,选择了采用LOM技术制作的神五返回舱的坐垫;在激光加工中,引入了采用激光三维切割技术制造的铝合金材料的奥运火炬模型,能很好地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4.强调动手操作,培养创新设计能力。特种加工设备的机床自动化程度较高(如可以自动找正、对刀等),操作相对简单,结合学校现有设备,本课程安排了“电火花穿孔成型加工”和“线切割加工”两个实验。在实验教学环节中,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参照机床详细讲解特种加工的加工原理,机床的硬件组成,各部分的作用;其次讲解机床的加工界面,包括自动找正系统、各种编程方法、程序传输方式、加工参数的设置及作用等;最后为实际加工环节,包括教师演示和自我创新设计实验两部分。通过教师演示,在机床上加工一个实体零件来说明机床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安全须知,在指导学生利用现有的特种加工设备进行实际操作。

实验教学是学生难得的贴近加工制造现场的机会,也是能较好地加深其对课堂内容理解的环节,可以说实验教学环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们学习的质量。为了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有亲自动手的机会,笔者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最多5人,在实验过程中,由学生动手装卡工件,进行工件的找正。自己设计所要加工的图形,选用编程软件如CAXA进行3B代码或者G代码编程,设置关键的加工参数把图形加工出来。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同学们手脑并用,会发现许多平时未注意的细节。在工件加工出来后,有的同学并不满意自己作品的粗糙度,还会通过更改加工参数等设置来加工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在实验教学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也有了提高,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教学成果。

三、结论

在特种加工课程中,采用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模式,既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又注重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相结合,以激发学习兴趣为主导,以提高创新设计能力为检验方法,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作用,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全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表明,采用上述教学改革后,学生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体验了创新的乐趣,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1]刘晋春,白基成,郭永丰.特种加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王利利,闫秀芳,等.特种加工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5):149-150.

[3]焦波,赵金涛.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特种加工》课程的教学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41-42.

抓住国家首批中职示范校建设的契机,加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内涵建设,加大专业的课程改革力度,加快师资能力提高,使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贴近企业,凸显中等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先进性,为社会培养适应需求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了解目前模具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高级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否贴近企业需求,及模具高级工应具备什么样的核心技能而开展调研。

二、调研形式与内容

(一)调研形式

由盐城市高级技工学校牵头,每个成员校负责其所在城市、周边地区及其校企合作的大、中型制造和模具企业开展调研,及本校毕业生所在企业的调研,最终集成调研报告。

调研对象有企业行业专家、高校专家、企业高管及部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一线技术工人、职业院校和本专业毕业生。

(二)调研内容

1.企业专业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2.企业的职业岗位、工作项目、典型工作任务情况。

3.企业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和建议。

4.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及课程设置的建议。

5.毕业生调研:

(1)毕业生基本情况;

(2)被调查人对学校各方面(办学、师资、专业建设等)的评价;

(3)被调查人的工作状况;

(4)被调查人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及课程设置的建议。

三、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需求情况

(一)模具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我国既是模具制造业大国,又是模具生产大国。目前,我国模具行业的最大市场是汽车、电子信息、家电和办公设备、机械和建材行业。据统计,75%的粗加工工业产品零件、50%的精加工零件由模具成型,家用电器行业80%的零件、机电行业70%以上的零件也都要靠模具加工。全国模具生产企业达3万多家,从业人员100多万人。

一是模具生产将继续朝着信息化、数字化、精细化、高速化、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模具企业将进一步技术集成化、设备精良化、产品品牌化、管理信息化、经营国际化。

二是行业巨头将浮现,部分模具企业已成为上市公司,在已公布的95家中国重点骨干模具企业的名单中包含了中国汽车覆盖件、大型精密塑料、塑料异型材、铸造模具重点骨干企业等大类模具企业。有更多的企业越来越重视创新、品牌、专利、高新技术等核心竞争力,模具重点骨干企业队伍将会不断扩大,并且会在行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是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将会得到更快发展,模具城快速形成,促进专业市场和生产基地的形成,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和影响力,为打造区域品牌发挥着积极作用。全国“模具城”共有30个左右,如浙江余姚模具城、昆山江苏省模具工业实验区、宁海模具城、中国(泊头)汽车模具之乡、黄骅模具城、成都模具工业园、北仑模具园区、大连模具城等。

可以说我国模具工业与国外同行的差距在缩小,发展前景广阔,企业在应对当前形势下,也面临全行业的经营理念提升,产品结构优化,技术自主创新,管理从粗放式向信息化集约式转变。很多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还存在技术、资金、人才的困扰。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激励机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模具行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随着模具工业的快速发展,模具新技术的广泛普及,行业对模具专业人才的需求呈不断扩大趋势,很多高中职、技师学院学生成为企业的骨干;但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复合型、高技能型人才短缺现象变得十分突出。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低技能型人才饱和,对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较大;欠发达地区企业复合型技能人才总量偏少,年龄老化。全行业人才流动呈加速趋势。

(三)模具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

1.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岗位主要有:冷冲模设计、塑料模设计、铣刨磨设备操作与热处理、电加工设备操作、数控设备操作、模具产品检测、模具装配调试、模具设备操作、模具修理、模具设备生产管理、模具产品营销与售后等。

其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1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布情况

2.从业人员岗位数量分布基本情况

模具技术应用领域广泛,几乎涉及了各种行业,在机械、汽车、数控、电子等行业应用尤为突出,且对应的职业岗位门类繁多。从模具专业主要职业岗位分布情况看,由于市场营销与售后、生产管理、模具修理这三类岗位人员所占比例低,绝对量少,分析缺乏代表性,因此仅对模具设计、模具制造、产品检测、模具装配调试、模具设备操作人数分布情况做分析,其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2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从业人员人数分布情况

职业岗位人员年龄相差较大,有近20岁的,也有50多岁的,在20岁至40岁年龄段人数最多,20~30岁年龄段几乎占了一半。但高级技师中青年的比例不高,出现了脱节现象。各年龄段的分布比例如图所示。

图3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从业人员年龄分布图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从业人员基本接受过中职以上教育,中职(高中)、大专学历占了绝大部分比例。显而易见,中、高职层次的毕业生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

图4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从业人员学历结构分布图

从业人员的月工资收入如图5所示,2000~3000元占的比例最高,主要是从事一线生产,3000元以上的多为模具设计和管理岗位,在设计岗位月薪5000元以上的比比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工资收入的岗位与地区差异比较明显。

图5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从业人员工资收入分布图

3.企业近三年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需求

多数企业近三年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所需人数呈增长态势,如图6所示。

图6企业近三年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所需人数分布情况

调研显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目前需求量较大的岗位有:铣刨磨操作与热处理、模具设备操作、模具装配调试、电加工操作。其中,模具装配调试、铣刨磨操作与热处理人才需求量占有较大比例。企业希望学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其职业岗位能力真正达到高级工相应的理论和技能水平,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4.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分析

四、中职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现状调研

(一)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就业岗位分布情况

各成员校近三年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就业率接近100%。毕业生分布在模具制造、家用电器制造、电子元器件(如灯饰)制造、汽车制造、船舶制造、数控加工类企业等;其中一线产品生产居多,生产管理、行政管理、销售与售后岗位较少。

表1模具专业就业岗位分布情况

(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情况

课程设置有“冷冲模设计”“塑料模设计”“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床夹具”“机械工程材料”“模具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工程力学”“数控技术”“精密检测技术”等。使用的教材种类繁多,有劳动版高职高专教材、机械工业版、高教版、邮电版规划教材、校本教材(或自编讲义)等。

开设实训(实验)有“模具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车铣刨磨工艺与技能训练”“模具装配与调试”“液压与气动技术”“电子电工技能训练”“VB”“UG”“CAD”“Solidworks”“数控加工”“电加工工艺与编程”“夹具设计与制作”“模具设计与制作”。

调查显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师资数量基本满足需要,理论教师占35.8%,实习教师占11.9%,一体化教师占52.3%。其中高级职称占16.2%,中级职称占42.7%,初级职称占41.1%。

目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存在着如下问题:

1.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学校专业培养目标和企业岗位目标有明显差距,存在脱节现象。

2.缺乏与企业全面合作办学的机制:还没有做到完全根据企业需要办学。

3.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相对落后:“能力为本位”的先进教学观念还没有形成,“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授课仍在课堂教学中唱主角,行为引导、任务驱动法的效用还没有完全体现,一体化教学在师资、教室、教材方面还有很多瓶颈。

4.课程体系与生产实际有较大差距:基础课程量偏大、传统课程多、一体化课程还须进一步加大,职业指导设置不够合理。

5.教学内容陈旧:课程传统,教材陈旧,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6.教学设施配置不够合理:先进的实训器材和设备数量不足,精度落后于企业要求。

7.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不够强:“一体化、双师型”教师不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未能有机融合。

8.生源素质亟待提高:学生接受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呈下降趋势,企业所要求的职业素养在部分学生中难以得到体现。

五、调研建议

调查反映行业(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有着较大需求,特别是高级工层次人才缺口较大,而目前学校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与行业(企业)要求存在着一定距离,要缩小这一差距的有效途径是进行课程改革。为此,结合调研结果,协作组从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设置、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师资、实训条件配置等方面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高级工职业功能模块教学体系培养方案的开发与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一)本专业人才培养中分解目标框架构建(详见“人才培养方案”)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传统的三段两站式(“三段”即在校教学分基础课、专业理论课、生产实习课,“两站”即校内基础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企业综合技能和适应能力实习)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一体化、三合一”(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2.建立岗位职业能力为特征的职业功能模块课程体系

深化课程改革,建立职业功能模块课程体系,根据技能人才培养特点,以职业功能模块课程体系取代学科体系,以校企合作开放性办学模式取代传统封闭式办学模式,以任务引领型的“一体化”情景教学方式取代传统理、实分离的课堂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经历和积累工作经验的环境,为学生的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1)通过人才需求调研与分析,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职业岗位群。

(2)通过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明确职业岗位群的主要工作任务,结合模具制造工要求确定专业基础能力、专业职业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

(3)通过课程分析,以工作任务分析表为依据,将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并划分课程门类,根据课程体系的逻辑主线序化课程,选择项目载体,并进行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分配整合。

(4)通过课程分析,总结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专业培养方案。总体结构包括四大部分:专业基础课程、职业能力课程、能力拓展课程、职业素质课程。

(三)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调整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企业对本专业高级工层次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但目前学校培养的本专业高级工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是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和企业有一定距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不强、学校教学模式有待改进等。根据本次调研,为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协作组就本专业高级工层次的“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做出如下建议。

1.培养目标:面向生产企业,掌握本专业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能设计小型、通用典型模具,会装配调试模具,能使用电加工设备进行零件加工,具有一定的车铣刨磨及数控加工知识,具有本职业岗位的四新知识,能对本行业企业进行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的高级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

2.鉴定工种和等级:工具钳工、模具制造工高级工职业资格;高级绘图员、车铣刨磨初级工、电工操作证。

3.专业方向:小型、通用模具的设计,模具的安装、调试,模具修理,模具零件数控加工、电加工和机加工等。

(四)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设置

为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课题的开发、实施与评价应紧密围绕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进行。

课程设置要摆脱学科课程的框架束缚,建立“课程设置与工作任务密切联系,以工作任务来整合课程内容”的课程结构,从岗位需求出发,结合职业技能要求,构建任务引领型专业课程,构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高级工职业功能模块教学体系,所设置的课程要便于“工作情境”创设,采用“项目教学法”。

表2建议设置的专业课程

(五)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资源配置

1.专业师资

专业师资是专业建设的关键内容之一。重新定位的本专业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任职要求:

(1)专业师资的基本要求:具有相应技术等级和教师资格证书;

(2)专业师资的技能要求: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除具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定的学历、教师资格要求外,新任的专业教师应达到该工种技师或以上技能等级;

(3)师资队伍的结构要求:本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应有专业带头人一名,各课程要有课程带头人至少一名,中青年教师应占一定的比例;

(4)其他要求:所有专业教师都具有实施实践性教学的能力,专业教师在任教的两年内要有从事生产实践(一般不少于3个月)或参与生产实践(技术改造或技术研发)的经历。

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和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1)业务进修:业务进修主要侧重于专业技能和实践性课程教学能力的提高,四新知识和复合知识的学习,专业课程教法研究等;

2.专业一体化实训室等教学设施建设

专业实训室的建设除符合一般的教学要求外,还要尽可能创设“工作情境”;教学设施配置合理,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符合“四新要求”;教学工位要符合课程内容和在学人数的要求;一体化室要体现直观性教学需求;要具有职业技能训练的必备条件;要具有安全、卫生、规范的劳动环境和条件。

根据本专业课程设置,建议设置如下一体化实训室(区):钳工基本技能实训室、机械原理实验室、机械制图与AutoCAD实训室、模具材料与热处理实训室、机床夹具设计与制作室、液压与气动实训室、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室、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训室、电工及机床电器实训室、模具钳工一体化实训室、模具机加工实训区、模具电加工编程与实训区、模具数控实训区、模具装配调试与维修实训室、模具CAD/CAE/CAM室、模具设计室、模具加工成型区、精密检测与反求技术实训室等。

(六)加强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1.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进一步完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完善已经成立的校企合作专业委员会,充实人员,提高层次,定期开展活动,强调实效。

2.实施冠名办班,做到“五共同”

与企业开展冠名办班,专门为企业培养符合企业生产工艺技术流程需要的技能人才。在合作过程中,力求做到共同组织招生宣传、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商定教学内容、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共同进行教学评价。

3.成立模具名师工作室

以各成员校名师牵头,吸收全国技术能手、江苏省专业带头人等骨干教师参加,与企业合作,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以及高校教授共同参与指导,建立模具名师工作室。一是进行模具产品研发,同时加大模具设计与造型应用软件UG、PROE、Solidworks的投入;二是通过工作室的平台培养“一体化”教师;三是为地方企业提供模具专门人才培训,服务地方经济;四是提供模具产品设计指导。

4.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依托江苏模具行业企业,建设校外紧密型实习实训基地,与规模型企业建立集教学、实习实训、技术服务及员工培训于一体的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基地有专门的岗位供学生工学交替轮流上岗,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实习指导,学校教师和企业有关人员全程进行管理;学校派教师深入基地对企业一线员工进行培训,参与技术研发;同时,学校青年教师定期到基地接受锻炼与培训。

5.校企共建模具实训室

收稿日期:2013-01-13

基金项目:2010年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教学研究课题(20101)

作者简介:郭秀云(1963-),女,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机械制造设计方面的研究,(E-mail)。

关键词:建筑类地方工科院校;机制专业;教学研究;培养目标

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现状

二是,培养目标趋同。各类开设机制专业学校在招生简章中对机制专业的介绍大致相同,基本为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设计制造领域内的科技开发、设计制造、运行管理、应用研究和经营销售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见表1)。表1部分学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比较

三是,课程体系相似。机制专业课程在各高校一般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公共专业选修课组成。主要有机械原理、机械制图、工程材料、工程力学、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控制工程、互换性测量、数控技术等。

四是,毕业生走向趋同。机制专业毕业生大多走向机械制造业的生产、设计、管理一线,往往是不同学校的毕业生去竞争同一个工作岗位,在同一家企业从事设计、制造、维修、销售等工作。

二、建筑类地方工科院校机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对机制专业的培养目标,教育部有统一的要求,但由于开设该专业的学校隶属关系不同、服务对象不同,同时也由于各地方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因此对人才的具体需求也有所不同。建筑类地方工科院校开设的机制专业,应依据自身所服务的行业类型、面向的服务对象,对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全面、理性和实事求是的探讨,努力摸索一条适合自身实际和服务对象需求的科学发展之路,使发展方向更明确,培养目标更具体。

建筑类地方工科院校机制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是,符合教育部对该专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教育部对机制专业确定的发展方向是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以力学、机械为主。各学校均应按照该要求,以力学、机械为主制定专业基础课的课程体系。

二是,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建筑类高校一般分为二种隶属关系:一种是原建设部(现住建部)隶属的建筑类高校,如原哈尔滨建筑大学、重庆建筑大学、沈阳建筑大学等;一种是各省、市隶属的地方建筑类高校,如山东建工学院、吉林建工学院、河北建工学院、北京建工学院等。目前,前者除沈阳建筑大学以外,其余均与当地其他高校合并。后者的服务对象一般是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主要为一省、一市、一地区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建筑类地方工科院校应根据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明确办学方向,科学定位,设置符合当地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比如,河北省是建筑业大省,需求大量建筑类技术人才;同时,河北省毗邻京津,京津地区的一些建筑业巨头如中建、中铁、中化等也要到相邻的河北省市高校招聘人才,此外,京、津、冀制造业较发达,对机制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因此,河北建工学院机制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要符合本省及华北地区建筑业和制造业对机制专业人才的双重需求,有的放矢地做好对口培养工作。

三、建筑类地方工科院校机制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一)制定特色化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要明确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组织教学、实施具体培养行动的总体设计。建筑类地方工科院校机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体现学校整体办学特色和定位,反映工程机械行业的现实要求,遵循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注重实践、重视创新、提升素质、体现特色的指导思想。

其次,要创新培养机制。面对21世纪工程机械领域的技术变革,建筑类地方工科院校机制专业的培养机制要适应新技术、新方法的要求,改变以往以书本知识传授为主、依照教学大纲按部就班开展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以知识传授为载体,注重从知识、能力、素质诸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社会意识和创新精神,树立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将工程机械制造业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将施工领域工程机械使用、维护、管理的最新方法引入课堂教学,将社会实践、工程实践、科研实践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习认知操作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素质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多环节、多元化的培养机制[1]。

第三,构建人才培养总体方案。建筑类地方工科院校机制专业应根据学校整体办学特色和专业培养方向,以培养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为核心,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制订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培养方案,着力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自动控制运用能力和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2]。

(二)构筑特色化课程体系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建筑类地方工科院校机制专业要想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实现培养目标,还应在实践教学环节上下一番功夫,真正接“地气”,即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此类院校机制专业应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数,达到总学时数的1/3左右。改进实践教学质量考核办法,推行量化考核,引导教师和学生真正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四)开展大学生科研活动

(五)师资队伍建设要努力实现“双师”型

为实现培养目标,建筑类地方工科院校机制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不能只注重高学历、高职称,还应兼顾教师的生产实践经历和背景,建设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方面将从校门到校门、缺乏生产实践经历的青年教师送到企业、施工单位、研发机构学习培训,使他们对工程机械的制造、使用状况有更感性、全面的认识,强化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从国有大中型企业选聘一些适合教师岗位、愿意从事教育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此外,从制造企业、施工单位特聘一些管理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从而将生产一线的最新技术成果带到学校教学之中。

[1]陈树海.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5):307.

[2]孙宝福,刘电庭.立足地方特色的机制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31—232.

[3]侯志伟,卜云峰.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1(20):157—158.

Onthecultivatinggoalandmodeofmechanicalengineeringinlocal

architecturalengineeringcolleges

GUOXiuyun,ZHANGWenhai,LIANGJianming

(CollegeofMechanicalEngineering,HebeiUniversityofArchitecture,Zhangjiakou075024,P.R.China)

关键词:艺术设计;产业化;工作式;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提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提速,设计对产品的知识含量、成本、产品的经济效益等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已成为现代企业和产品开发的重要环节。并成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增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根本保证。同时,设计产业的持续繁荣和发展在中国蕴含着巨大的机遇。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呈现普及化的特点,艺术院校办学规模和招生比例的不断扩大,使原来的精英化教育模式向大众化教育模式转变。鉴于现代设计产业人才需求更注重实际操作和综合知识运用能力的特性,要求高等院校打破现有模式来培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这如此现实背景下,现代艺术设计如何适应市场,并使学生的学识及能力具备良好的市场竞争能力,这些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必须有重点考虑的。

一、设计产业化背景与设计人才培养

二、工作室教学模式

1、作为一种自由开放的教学模式,工作室只是教学过程的载体,通过这一载体,教学内容、教室以及实习实践最后合而为一,这样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封闭的压抑的形式。在这种模式中,以完成技术项目为目标,在专业老师的主导下,向学生传授专业基础知识,指导学生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同时融入生产环节,完成教学实践任务、培养学生所需专业知识技能,使教学与实践达到完美的结合。建立教学实践研究和实体创业的教学、科研统一的教学班组机制。

学生未来走向社会最需要的能力是:自学研究、良好表达、管理组织、创新等待能力,能过学校的工作室模式的教学,学生就可以在上述能力上得到充分培养与实践,这些都得益于工作室模式的自由、开放,从而使学生在自主、自立、自我的教育过程中升华能力。

3、工作室学习的学生通常人数只有6-15人,实现小团队教学,达到因人施教,改变大班级教学中无法实现个性化培养。导师在根据小团队的特点,个性化地为学生营建良好的学习与实践氛围,把创作实践、项目实践、理论学习充分结合。

三、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推进,可以引导设计学科的时代特征元素进入教学体系。

每个工作室由一名教师作为导师,其他若干名教师作为副导师。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它可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专业方向的工作室模式按照不同设计专业方向进行工作室的划分与建立。如:平面设计工作室、产品造型工作室、饰品设计室等,这些专业工作室的成为学校现代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骨架,在此基础上集成教学群,在各专业工作室的相互协作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学校艺术设计教学的网络系统,而教学的专业知识则是这一系统的各个模块,相辅相成。

例如产品包装与企业形象设计课程,按照常规,包括《标志设计》、《包装设计》、《海报设计》和《企业形象设计》等课程内容。老师可以将这些内容作为四个模块,以难易度渐进推进,最后对内容再进行分类成《市场调研报告手册》、《设计方案报告书》等。任课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程要求,制定教学个案。

当然,各个子项目工作室之间并不是互不相干的。它们之间既是独立的,同时也是相互联系的。即在研究方向上各自为阵,但在各个学科的应用上,却是融合、自由、参与。工作室成员可定期进行作品展示与交流,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学习氛围。在各工作室的实际运行中,学生的创业意识得到激发,而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也得以培养。由此,学生的综合能力自然而然提高。

4、以设计公司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逻辑起点,进行校企合作“双项目双向参与”。通过校企合作的“双项目双向参与”机制,工作室已初步建立了一支“校企合一、双职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双职”是指专任教师既在学校任职又在企业兼职,目前多名专任教师均在企业担任设计顾问、设计总监、设计师等,兼职教师既在企业任职又在学校兼职。“双师”是指专任教师既有教师职称又有专业职业资格和能力,兼职教师既是企业岗位实习教师,又是学校教学实训教师。针对职业岗位的任务需要,学生由模拟项目向真实项目过渡;由单纯技能分项训练向综合技能提升训练渐进,循序渐进地在工学结合的项目教学中,保持了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5、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设立“企业采用奖”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工作室应该加大学生的讨论和交流,营造学生之间比优、比强的氛围;建立项目成果展示,增加学生荣誉感;比赛使学生收获颇丰,吸取的知识、掌握设计的技巧速度与效果令人吃惊。坚持产学研合作,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为自己今后专业创业能力创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四、结语

在设计产业化背景下,设计师的个人作用将被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综合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需求。总之,学生通过现代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不仅能全面学习现代艺术的理论与技艺,而且也是未来职场的一个良好竞争者,如此,教育工作者自然而然真正地成为学生的良师了。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不是简单地把一些市场化的内容简单拼凑就可以,而是在对市场需求的充分研究之后调整教学内容。做到“市场导入,教师导航,学生实践”。同进引入项目管理理念对这一教学进行管理。通过这系列的教学改革,就有可能把学生培养成为专业优秀,市场竞争能力出色,社会综合能力突出的产业化优秀人才。

[1]张晓明:《关于文化产业的分析框架》,见《WTO与中国文化产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下同).

THE END
1.除了一建,工程人还可以考哪些增值证书?此类证书,根据企业的安全生产许可证注册地,到省级建设主管部门报考。由建设厅安全考核办发证。 技工类证书 技术工作人员水平证明,也是普通技术工种的上岗证。由各级劳动部门颁发,是一种等级证明,用来区别操作证人员水平高低的证书。 1.原持有操作证的电工、起重、架子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zODUxNjUxMQ==&mid=2247582412&idx=1&sn=1e58a192d7df662ae6089862dde534de&chksm=fb82022267de0f25898593a5181212934cdddecc45ca12abbd3d37148592c3f6c7aa1b6af4be&scene=27
2.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全国联网查询2、本网站仅提供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证书查询服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不在本网站查询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查询 注: 1、以上三项输入任意两项即可查询 2、仅能查询人社部门备案的评价机构颁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非人社部门备案的评价机构颁发的证书不在本网站查询 工作依据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http://zscx.osta.org.cn/
3.CCtalk课程行业个人资质标准1、教师资格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高等学校教师资格,【任教学科】——音乐相关院系2.专业性学历:1)本科及以上音乐学、音乐表演及相关专业、教育学专业中的学科教育(音乐)方向、学前教育专业学历。2)专科及以上音乐学院、艺术学院等艺术专业类院校学历。(可提供穷尽的院校名单)*海外https://www.cctalk.com/faq/100706
4.二级建造师属于国家职业资格吗(属于国家一级职业资格证书)二级建造师属于国家一级职业资格证书,是建筑类的一种执业资格,是担任项目经理的前提条件。二级建造师报考条件要求报考人员同时满足学历、专业和工作年限条件,并且二级建造师资格证书考取之后,需要注册才能以二级建造师名义执业。下面,安徽乐大教育网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 http://www.ahleda.com/h-nd-22081.html
5.建筑行业工种目录9篇(全文)一、建筑类七大员:施工员、预算员、质检员、安全员、材料员、监理员、材料见证员; 二、建筑类职业资格证(八大工种):木工、油漆工、钢筋工、混凝土工、架子工、防水工、抹灰工、砌筑工。 一、建筑类七大员:施工员、预算员、质检员、安全 员、材料员、监理员、材料见证员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zlnqeb0p.html
6.建工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4.职业面向 4.1所属专业大类:土建大类(56) 4.2所属专业类:土建施工类(5603) 4.3对应行业:建筑业 4.4主要职业类别:建筑工程业(0701) 4.5主要岗位类别(或技术领域)及职业资格证书(代码) 岗位一:施工员 职业资格证书:土建施工员、建造师 岗位二:质量员 职业资格证书:质量员、监理工程师 https://www.czzy-edu.com/23/26/125/1178/1179/1228/content_19724.html
7.建筑焊工操作证安监焊工操作证高压焊工证焊工职业证考试咨询建筑焊工操作证、安监焊工操作证、高压焊工证、焊工职业证考试,详情可以在线焊工专业老师为您解答。 热门视频 播放:9744焊工考试漫画识图作业场所隐患排查视频教程-东 播放:7551电工焊工考试触电急救视频教程-东莞创业教育 播放:4561国家职业资格证(等级证)查询(视频讲解) http://m.5566px.com/view-858.html
8.高考问答: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是本科还是专科本科和专科在学位证、教育方式和条件、考研、职业资格证以及职称评定等方面存在差异: 1.学位证 本科毕业的学生会被授予学位证和毕业证;专科毕业的学生只有毕业证,没有学位证。 2.教育方式和条件 专科学校的目的是进行职业教育,而本科学校则在于学术教育。一般来说,大部分本科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师资条件都要优于专科https://www.gaokao.cn/school/698/qa/136717
9.细说工程项目的14个注册类证书以上就是在工程项目中常用的14个工程类证书,每一类证书都能在不同岗位发挥它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大家能好好利用手中来之不易的证书,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助力。 新型建筑市场需求 全过程工程咨询师(全过程工程项目管理师): 说道全过程工程咨询师(全过程工程项目管理师),不得不说国家的政策导向,2019年发改委 住建部联https://www.meipian.cn/32nrfua0
10.建筑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精选8篇)依据文件:《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劳动保障部令第6号)和《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87号)对生产操作人员的持证上岗要求,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 建设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建设行业生产操作人员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建人教[2002]73号)要求,在建设行业全面实行职业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jrqebi.html
11.住房城乡建设行业从业人员培训管理信息系统(建筑类证书)成人高考培训管理信息系统可实现经各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认可的技能人员培训合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以及现场专业人员岗位培训证书联网查询。培训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相关证书在全国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内予以认可,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不得对持证人员提出重复取证等要求。建筑类证书(八大员 省建厅证书)建委技工:中级 高级查询网址:http://www.xljxjy.com/school-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