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想知道,如果人人都不学这些所谓的'天坑’专业,国家的发展前途在哪里?不能因为某些个例,就指向一大片。难道学了张雪峰所提到的那些所谓的'好专业’的人的人生都是坦途吗?在缅甸被骗的人那么多,美国枪杀案那么多,难道就没有'好专业’出身的人?”
“带着强烈的有色眼镜看失败的寒门子弟,他们的命运跟专业没有多大关系,缺乏心理建设,对待挫折的反应,更本质的还是性格决定命运,并且还有个最重要的没有说,现在就业多靠关系。”
什么是普通人?没资源,没背景,没人脉,天资还很一般,毕业以后急需拿到反馈结果。下面这些都是基于普通人的视角来说的。
为什么不推荐普通人去读那些所谓的“天坑专业”?无非就两点,没前途和没钱途。
1.“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普通人家的孩子在毕业后急于拿到结果反馈,也就是急于贴补家用。尤其是小镇做题家们,当年作为家乡的天之骄子冲出了那个县城,但是当你天坑专业毕业,找到不到工作,或者拿着微薄的薪资的时候,自己养家糊口都是问题,想孝敬父母都无能为力,这种落差感,这种挫败感,只有真正体会过的人才会明白。
2.“现在就业多靠关系”,我不否认关系户的存在,但是我们普通人应该避免一些“靠关系”的行业,像金融行业,本身就是个信息圈,讲究的就是信息对称和人脉,就拿最简单的银行客户经理来说,拉存款、放贷款都是有指标考核的,你没资源,业绩就完不成,待遇差,压力还大,这还谈什么晋升。
3.“情怀不能当饭吃”,很多人小时候都有一个梦想——我长大了要当科学家,现在你再问问自己,你还想当科学家吗?成为科学家得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毅力和异于常人的天分,基础学科的研究,更需要耐得住寂寞,普通科研人员也得过日子,也有柴米油盐的烦恼,就像那个中科院古植物博士,如果不是因为负债,会被轻易骗到缅甸吗?
4.“学了和没学一样”,就是没有所谓的“专业壁垒”,管理类、营销类部分文科专业,典型的“假大空”,大学四年读下来,没有学到属于自己的专业技能,有人曾经调侃工商管理“这个专业基本上等于没有专业”。普通人辛辛苦苦从小县城里考出来,学了个这类专业,找工作的时候可要承受巨大的心理落差还有随时面临的职业危机。
5.“现在风口上猪都能起飞”,这是小米创始人雷军的一句话。房地产开发建设作为土木类、建筑类专业毕业生去向最多的行业,但是现在房地产市场正在肉眼可见衰退,以后的趋势难以预测。这个时候普通人入局就要考虑一下了,选择一个正在处在蓬勃向上的行业,普通人翻身的机会更多;处在行业下行阶段,存量市场里的竞争,普通人很容易成为被毕业的那一个。
2023应届毕业生A:
“第一个是,某大型车企设计岗,月薪38500,乘以12薪,年终发0-3个月薪资,总包60w起,公积金12%。
第二个是上海某半导体公司设计岗,月薪32000,乘以15.5薪,加上项目的绩效,总包60w以上,公积金7%,两年后12%。
第三个是,苏州某芯片公司设计岗,总包37w,公积金10%。”
2023应届毕业生B:
“第一个是某建三局,下属研究院,税前22w。
第二家上海某垄断设计院,第一年加各种补贴,税前20w。
第三个,成都某化工央企设计院,税前17w。”
2023年应届生C:
“拿到了美团、蚂蚁和腾讯的三个offer,并最终签约了腾讯。
第一个offer,美团开发岗,总包37万。
第二个offer,被腾讯捞起来,经历五轮面试,拿到了总包40万加3万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