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反极端化工作的现实困境与法律路径中工理论

“极端主义是恐怖主义的思想基础”。这一论断在我国法律文本和学界的研究成果中都得到确认。鉴于近年来我国受国际恐怖主义影响,国内恐怖活动一度呈上升趋势,国家出台系列政策与法律遏制恐怖活动的发展态势,并着力开展去极端化工作,取得较好效果。然而,“去极端化”的着力空间只是“反极端化”框架的一部分。在反极端化过程中,我国目前尚面临诸多现实问题与法律困境,亟待解决。

一、对“反极端化”的基本认识

所谓“极端化”,是指个人或群体接触和接受偏激的思想观念,受极端主义影响,排斥、干预正常生产、生活的过程。近年来我国发生的恐怖活动犯罪案件证明了恐怖活动人员在从事恐怖活动之前都或长或短地经历了观看暴恐音视频、接受宗教极端主义宣传煽动的过程,从接触、接受极端主义思想,到行为极端化,再到成为恐怖分子、从事恐怖活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任何阶段如果能够发现并阻断其向下一阶段演进,都有可能成功预防恐怖活动的发生。这也是使用“反极端化”一词较之“去极端化”更能准确描述该项工作意义的原因。“去极端化”的对象是已经受极端主义思想影响,在思想、言论、行为上已经表现出极端主义倾向甚至已经转变为恐怖分子的人员。而“反极端化”包括通过一定的社会机制,控制极端主义思想传播、将极端主义倾向消除在萌芽状态、阻断受极端主义影响的人员进一步向恐怖分子发展、极端分子及恐怖分子的教育转化等一系列环节。较之“去极端化”,其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广泛。

二、当前我国反极端化工作的现实困境

反极端化位于反恐怖工作的前端,意义深远重大。但从辨识度看目前我国社会更普遍接受反恐怖的概念,对反极端化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

(一)社会对极端化现象的辨识度和警惕性低

较之恐怖主义而言,极端化的表现通常更加隐蔽。最初的阶段当事人仅仅接触极端主义思想,进一步会散播极端主义言论和主张。极端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发展进程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链较长,对于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大众来说,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辨识。即便发现极端化苗头,因其出现初期尚不足以导致极端行为,也很难引起警惕。因此,如果社会整体缺乏对极端化的警惕性,没有社会识别机制和专业力量,社会防卫机制难以奏效。

(二)防范极端化的社会机制尚未有效整合

当前恐怖主义活动高发于宗教领域的现状容易使社会形成极端化仅存在于宗教领域的误解。事实上,极端化现象普遍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虽然在防范极端化的重点领域,如民族、宗教、教育、新闻出版、思想文化等领域中我国已经建立审查和防范制度,但从社会整体防卫角度来讲,与反恐怖机制相比,防范极端化的社会整体防范机制尚未有效整合。

(三)反极端化工作容易引发争议

极端化现象蕴藏于正常生活的表象之下,是日常生活的某种极端倾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2018年10月9日通过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去极端化条例》(以下简称《新疆条例》)中列举的“极端化”表现多涉及婚丧、文娱、清真食品等世俗生活,行为方式也多以言论、干涉生活方式等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如果社会公权力干涉过多,容易引发争议。加之公众对“极端化”的智识和警惕都受制于认识能力,反极端化工作的分寸较难把握。

(四)反极端化政策、法律体系处于初级阶段,治理未成体系

三、我国反极端化工作的法律路径

反极端化工作考验社会的辨识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这项工作无法依托单一的管理部门推进,需要“综合施策、标本兼治”。而在社会综合治理的方略中,法律治理无疑是必要而有效的路径。

(一)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我国反极端化法律工作的指导思想

反极端化工作的对手隐蔽无形,现实危害也并不紧迫,表面上看与公共安全、国家安全等联系并不紧密。但是,不可否认,极端主义处于恐怖主义的前端,是恐怖主义滋生和泛滥的土壤。反恐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国家将反恐怖主义纳入国家安全战略,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此种预防性反恐战略要求必须铲除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即极端化的社会环境。当前,“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指引我国国家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反极端化工作作为反恐怖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维护国家安全工作的一部分,在以法律作为反极端化手段的治理过程中,亦应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指导思想。

(二)考虑制定专门性反极端化法律规范作为国家安全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

事实上,极端化现象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总体国家安全观角度出发,要将此种可能威胁国家安全的因素纳入国家安全法律体系进行系统性预防。在《新疆条例》基础上开展反极端化系统研究,科学进行极端化的内涵解释和外延界定,特别是要对我国社会转型期意识形态的活跃现象进行系统研究,制定科学可行的意识形态极端化法律规范予以规制。可以考虑制定适用于全国的专门性反极端化法律规范,或者在反恐法中对反极端化予以专章规定。

(三)对极端化及表现的基本法律范畴予以规制

(四)明确反极端化措施的法律地位及种类

反极端化是一项系统工作,包括预防性措施、干预性措施和矫正措施。主要涉及对极端化的识别、信息采集、重点人员防控、极端化行为阻断及去极端化矫正等内容。反恐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了公安机关对于宣扬极端主义等极端主义活动予以制止、强行带离、收缴物品资料及查封等具体的法律措施及种类,是明确规定反极端化措施具体法律地位和种类的最明确的法律规定。这些内容在《新疆条例》中并没有具体规定,该条例仅规定了“对重点人员的管控”属于公安机关的职责,但是管控的具体方法及种类并无明确规定。反极端化的前端程序工作,如极端化言论、极端化行为及极端化人员的识别与发现及情报信息的搜集是反极端化的基础性工作,对反极端化工作非常重要。但是,目前我国尚无这方面的法律规定。反恐法第四十四条提出,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有关部门加强反恐怖情报信息基层基础工作的要求,却未提及极端化情报信息搜集的法律依据。《新疆条例》也并未提及反极端化情报信息工作的权限和法律依据。可以说,我国反极端化措施的法律地位及科学分类标准的法律规定目前仍处于缺失状态,亟待进行立法完善。

综上,我国反极端化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实践中面临的困境有待通过法律手段探索解决,而完善反极端化法律规定也是我国科学、有序、平稳推动反极端化工作发展最可持续的路径。

THE END
1.我国的基本法律有哪些种类.docx对法律种类的划分,可以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如:从法律的文字表现形式方面划分,一可分为 成文法和不成文法;从法律的适用范围方面划分,可分为 普通法和特别法;从法律制定的主体方面划分,可分为 国际法和国内法;从法律的内容方面划分,可分为 实体法和程序法;等等。对于 们打官司的人来说,对法律可以https://www.taodocs.com/p-583934858.html
2.2022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自命题620《法学3. 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六、法律关系 (一)法律关系概述1.法律关系的概念 2.法律关系的特征 (二)法律关系的分类 (三)法律关系的主体1.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 2. 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 3. 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 (四)法律关系的客体1.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 2.法律关系客https://www.ibudding.cn/a/129889.html
3.每周学法宪法的基本知识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主要表现在: 第一,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 第二,宪法与法律相比,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xMDU0NzY3MQ==&mid=2247596168&idx=7&sn=876ca6f3ff5a0daf39792c1b08505977&chksm=f80dac199750af3e1bd2d458b2bba0247e39082906304e3ac6f5f263ebedddffe6939625f6db&scene=27
4.法律好书推荐《法理学第二版大学生法律专业马工程法学教材高等法理学是法学的基础理论,是法学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我国法理学既研究法的一般规律,又着重研究社会主义法的产生、本质、特征、作用、形式、发展、实施,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发展道路、主要任务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形成有关法律、法治和法理的基本知识、概念、命题和原理。 https://www.jianshu.com/p/fd5fdbc1f768
5.法律冲突的种类及其解决(一)法律冲突的种类 法律冲突表现形态各异,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作不同的划分。 1.公法冲突与私法冲突 依据法律的公私法属性,可将法律冲突划分为公法冲突和私法冲突。所谓公法冲突,是指各主权国家之间,或同一国家内部各法域之间,或同一法域内的公法冲突;所谓私法冲突,是指各主权国家之间,或同一国家内部各法域之间,或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805/16/256040_676873151.shtml
6.论刑法中的法律认识错误二、法律认识错误的种类 关于法律错误的分类在中外学者中存在争议,我们认为,传统的对法律错误的三分法准确的包含了法律错误的各种情形,排除了应作为事实错误的情况,在体系上更为完备,因而更为可取。按通行教科书的表述法律错误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1、行为人出于不知或误解法律把自己实施的非犯罪行为误认为是犯罪行为。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2/03/id/475240.shtml
7.考研法硕冲刺复习:法理学重要必背考点复习经验1.在法律哲学与法律精神方面。中国法的发展长期受中国哲学的影响,尤其是儒家哲学。西方法的发展则以西方传统哲学为指导思想。 2.在法律结构和法律文化方面。中国法律结构以刑法为主,法律文化以公法文化为核心;西方法律结构以民法为主,法律文化以私法为核心。 https://www.kaoyan.com/zhuanyeke/jingyan/5c08b6cb05fad.html
8.论明星不当代言行为的法律责任与监管举措国际经济法网三、明星不当代言的法律责任种类 鉴于前述,明星不当代言行为其实就是一种共同的侵权责任,并且所代言的虚假广告引发的社会危害结果可能非常严重,社会危害可能很大,那么,仅仅局限于食品领域科以的民事责任显然失之过轻;另鉴于明星代言收益特别巨大的实际情况,按照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在公共影响力与公共利益之间、代言明星https://ielaw.uibe.edu.cn/fxlw/bjmfx1/bjqqf/13165.htm
9.中衡设计:2015年度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第三次修订稿)大会授权范围内与保荐机构(主承销商)按照相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或 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根据发行对象申购报价的情况,遵循价格优先的原则确定。 四、发行股票的价格及定价原则、发行数量、限售期 (一)本次发行股票的种类、面值 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的种类为境内上市人民币普通股(A 股),面值为人民 币1.00 元。 https://stock.stockstar.com/notice/JC2016021700000085_9.shtml
10.中国法学期刊网第二,从建设法治国家到建设法治中国。法治中国是法治国家的升级版、拓展版,内涵比法治国家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更具时代特征。从法治国家到法治中国的转型,意味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拓展、深化和跨越。第三,从建设法律体系到建设法治体系,体现了我们党对法治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第四,从形式法治的“法律之治”到形式http://www.zgfx.chinajournal.net.cn/WKA/WebPublication/wkTextContent.aspx?contentID=35ff3b9c-d13a-4306-92de-ecdb882b9f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