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专业。最近几年,法学本科专业几乎每年都被亮就业红牌;但法学依然是很受考生欢迎的专业,特别是疫情期间,各院校的法学专业录取分数水涨船高。
工作前先要通过“天下第一考”
浙大光华法学院的教授赵骏介绍,作为一个一级学科,法学专业包含了很多方向,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多元,可以去公检法、国家机关部委等成为公务员;也可以去律师事务所担任律师;还可以去金融机构、企业等从事法务工作。
赵骏教授说,法学专业的一大特点是,进入法律职业需要通过法律职业统一资格考试,这也是法官、检察官、律师工作的入门门槛。
另外,现在很多法学专业的本科生,会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当前社会也越来越需要交叉复合型的法学人才。
法学专业被亮红牌?
其实有点误会了
这些年,总能看到法学专业毕业生因为就业不好被亮红牌的报道,这应该如何看待?
赵骏说,法学本科毕业生因为就业不好而被亮红牌的说法是一个误区。社会对法治人才的需求是比较大的,同时也有一定的门槛。全国范围内,开设法学专业的学校非常多,但办学条件和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学校的培养质量不好却盲目扩张,导致了培养的学生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在就业时自然会碰钉子。
不少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目标是法律职业,而进入法律职业必须通过法律职业统一资格考试。考试的难度系数和含金量都比较高。毕业当年未通过该考试的学生可能会推迟就业。
不少法学院校的人才培养还不能完全适用变化中的社会需求,复合型法律教育的特色、特长在很多高校未形成,复合型法律人才在传统法律职业外就业的特色优势不显著。总之,法学本科专业毕业生总体上初次就业率有时偏低,有多方面原因。不过,优质的法学院培养的法学人才是非常抢手的。
邬明建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法学专业是一个被家庭认可的专业,很多法学专业内人士都会选择培养孩子进入这个行业。
资深律师口述
张律师本科毕业于浙江财经大学,之后在上海一所政法类院校读研,目前在上海做金融资本市场的法律服务。张律师跟我们说了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的经历——
2009年,财经类专业很热的,法学专业相对平淡一些。结合自己的分数,我填报志愿选了财经类专业和法学专业,最后被调剂到了法学专业。当年我们学校法学分数不算高,现在已经是分数最高的专业之一了。
学校为学生提供辅修第二专业的机会和平台,我在大学选修了会计专业作为第二专业。从大二上学期开始,到大四上学期,我的周末基本都在上课,拿到了双学位。
修读两个专业的课程说实话还是比较辛苦的,但现在工作了,我觉得还是很庆幸当时自己的选择和坚持。财会知识对我现在做的金融资本市场法律服务工作很有帮助。
大四时,我同时通过了研究生考试和国家司法考试,这是一件让我很高兴的事。不过我们学校的学生都很刻苦,我们班司法考试的通过率有60%。
大学期间,我还拿到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书等。现在回过头看,我觉得对自己要求应该更高一点,考出更有含金量的证书。
现在做律师,更需要专业领域内的知识。很多行业内的知识,还是要在工作中去学习的。法学专业的从业人员,需要不断学习。
律师可以大致分两类。一类主要做诉讼业务,帮客户打官司。诉讼业务分民事、刑事等。民事下面又可以分婚姻、交通、劳动纠纷、医疗事故、商事纠纷等,种类很多。另一类是做非诉讼业务,帮助企业融资、提供法律咨询等,门类也很多。
同样是法学专业毕业,都是做律师的,有时候不同领域的律师,都能到隔行如隔山的地步。
刚毕业的毕业生,一般都是担任律所的律师助理,有一位带教老师带着成长。新人前几年的收入比较低。在上海,前两年的收入只能维持基本开销。我第一年工作的时候,年薪10万元不到,那时候行情就是这样。
2015年以后,很多律所涨了新人或低年资律师的工资,大家都在抢人才。现在一线城市的大律所一般给毕业生都开出了月薪两万元+的起薪,普通律所一般也开出了月薪一万元的工资。
律师这个行业,做诉讼业务的,毕业两三年就可以独立办理简单案件了。做非诉讼业务,做复杂、疑难案件的,在三五年内能独立办案就不错了。
等律师独立办案之后,收入高低就要看自己了,没有人给你发工资了。
大部分律所都是合伙制的,非常像联产承包责任制,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独立办案的律师,收入差距很大,这跟每位律师的业务创收有关。
上海的律师,平均每人年创收是六七十万元,扣除各种税费、成本,律师到手的收入大约为60%,这就是律师一年的收入。全国的律师一年创收,据说还要低不少。像今年上半年,大家都封在家里,有些做诉讼业务的律师,开不了庭,收入就很受影响。
把律师与律所的关系,说成是包产到户,好像不那么高大上。但事实上,包产到户是一个律师事务所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调动律师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的法宝。
当然,每一位律师,可以看成是个体户,也可以看成是一家公司。每一位律师都要身兼数职,既要负责法律产品的生产和法律服务提供,也要负责市场营销和客户开拓,此外还要负责质量把控及售后服务。
也正因为如此,律师行业团队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每一个律师团队都是一家小型公司。一个律师团队里,一般有高级合伙人律师、合伙人律师、主办律师、律师助理、行政秘书及运营秘书等,既有负责处理重大疑难法律事务的高年级律师,也负责协助高年级律师处理法律事务的低年级律师,还有负责团队内部行政事务及团队品牌宣传等辅助人员。
律师行业也有“鄙视链”的
王先生是杭州一律所的资深律师,他介绍了自己眼中的律师这一行——
律师这一行,其实是有“鄙视链”的。给企业做上市、融资服务的律师,是我们这个行业顶端的律师。收入高,穿着西装出入世界五百强,负责谈判……这是很多人在电视上看到的高大上的律师形象。
往后排,就是各种类型的诉讼律师,比如做民事案件的,做刑事案件的。这是比较辛苦的,会见各种各样的当事人,经常出差,不像大家想的那样光鲜亮丽。
律师行业,向来是一个竞争比较激烈的行业。
在律师圈很流行健身,因为律师的工作节奏很快,必须要有一个好身体。
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律师,要走的路有很长——你在专业上要很精深,得到诸如医疗行业、建筑行业等业界的认可。你需要积累很多人脉,在办理案件的时候更加顺手,这些人也可能会给你介绍一些案子和业务……
也因此,很多年轻人在当律师两三年之后会转行。有的是因为案子太少,业务量不够;有的是因为当律师太累了。
年轻律师转行,最大的出口是去考公务员,其次是去企业担任法务,一年拿固定薪水,年薪一般20多万元。
当然,当你成长为一个优秀律师,为客户维护正当权益,那也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近年来,不少法学专业的学生在国内读了本科后,再去国外留学,之后成为做国际业务的律师,这是新趋势。在上海,这样的律师特别多。
去年有近300所院校招收法学专业学生
根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数据,2021年,在一段线上,全国有近300所高校在浙江招收法学专业学生。很多高校在招生计划上,注明了本专业的具体领域,如海商法、民商法、国际法、行政法等。
招生分数最高的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法学专业,录取名次是全省第212名。
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专业,录取名次也在全省1000名左右。
顺着录取名次号往下排,招生的高校还有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
此外,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政法类院校的录取名次号也不低,在全省一万名之前。
浙江省内本科院校中,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都开设了法学专业。
一些独立学院和民办院校也都在浙江招收法学专业,并且招满了学生。
一位招办老师说,法学专业,院校招生层次比较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选择合适的院校,之后再通过考研到更好的院校深造,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后,照样有很不错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