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有一个小品叫《有困难找警察》,这个小品曾令无数中国人感动。
当时的中国还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相对稳定,警察没太多的事儿。有个警情,派一个警察骑个大摩托转一圈,就带回一帮犯罪嫌疑人(当时一概叫犯罪分子),该抓的抓,该放的放,那叫一个酣畅淋漓!
所以,老百姓有困难找警察真的没问题。
“有困难找警察”的口号,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风靡一时的电影——《今天我休息》。那天是星期天,剧中的民警马天民放弃了休息,为群众做了一天的好事儿,连看女朋友的事儿都给耽误了。马天民告诉人们:有困难完全可以找警察。
主人公原型是上海市公安局民警马家驯,马老1931年出生,当了40多年户籍警,获得过市公安局“五好民警”、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等十多项荣誉称号。他1951年进入公安系统工作,14年里向党组织打了近30次入党申请报告,1964年才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党员。他的事迹就是为老百姓做好事儿,群众有困难找他,没困难创造困难也找他。
电影演员仲星火和他长得比较像,当时拍《今天我休息》中,导演就选择了仲星火扮演男主角马天民。
上个世纪上海青年民警马家驯和其爱人合影
电影《今天我休息》剧照
改革开放后,《今天我休息》被重新播放,全国公安机关纷纷开展争做马天民式民警活动。每年新年春节期间还有一个爱民月,主要任务就是拎点糕点什么的去慰问贫困户,还帮助老百姓打扫院子。
那时候,警民关系没有大的冲突,是警民关系甜蜜期。
变奏曲:有危难找警察
后来,“有困难找警察”的声音越叫越响亮,但叫得响的原因是没有多少老百姓求助,那时社会本来就没有多少急难险重的事儿。
1990年,福建漳州公安出现了110报警系统,1996年公安部向全国公安推广了漳州经验。随着110的产生,出现了“四必承诺”:有警必接,有难必帮,有险必救,有求必应。
前面三个要求很高,后面的“有求必应”源于佛教,要求更高,非常人能办到。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深入,社会矛盾日益突显,警力并没有本质上得到增加。
1997年3月15日,全国第一个牺牲在110岗位上的民警张国成
警察实在受不了啦。到了上个世纪末期,“有困难找警察”的声音渐弱,有人主张把那句“有困难找警察”改变为“有危难找警察”。
那时,“有困难找警察”和“有危难找警察”混合使用。
同样在去年,公安部在湖南岳阳召开全国公安机关规范基层警务工作暨110接处警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特别强调社会联动,有效分流非警务求助,对不属于公安管理的求助事项一定要分流给其它政府部门,而不是公安硬挺着说“我行”。
这会之所以在湖南岳阳召开全国公安机关规范基层警务工作暨110接处警工作会议,就是这儿有一个政府热线12345,当地群众需要政府提供服务的就拨打这个非常好记忆的号码,而危难时刻的还要拨打110,正所谓“12345,服务找政府;公安110,为民保安宁。
高调进行曲:有事找警察?
从本世纪初开始,中国处个“中等收入陷阱”阶段,这是一个国民人均收入由3000美元向10000美元的过度阶段,是社会结构的重新组合,是一个充满社会风险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中国警察是世界上最忙碌、最辛苦的警察,他们要处理各式各样的社会矛盾,“有困难找警察”根本无法实现。武汉公安首先公开承认:我们不再执行“四必”承诺了,请市民原谅。
再到后来,“有危难找警察”也没人敢说了,但遇到老百姓危难的事儿,公安没有不上的,因为他们知道,无论怎么忙碌,脱离了服务人民的轨道是极度危险的。
本来,“有困难找警察”或者“有危难找警察”的说法已经淡去,警察遵循着法律确定的范围完成职责。
但是,这阵子又有人提出一个口号,这口号惊天动地,很响亮,这就是:有事找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