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省共依法设立法律援助机构177个
法律援助为弱势群体带来公平和正义。日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法律援助法实施工作办法》(简称《办法》)。1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有关负责人就《办法》专门召开发布会。
什么是法律援助?本次“两高两部”联合发布的《办法》有哪些亮点?河南省的法律援助工作开展情况如何?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快递员遭遇工伤,法律援助帮他拿到赔偿
什么是法律援助?先来看一个案件。
2021年,信阳市罗山县某物流服务有限公司快递员涂某,不慎将右手臂转入传运带,被机器绞伤。事故发生后,涂某获得了工伤认定,但是找物流公司索要赔偿时,物流公司却拒不解决。
法律援助,是国家建立的为经济困难公民和符合法定条件的其他当事人无偿提供法律咨询、代理和刑事辩护等法律服务的制度。通俗地讲就是“免费为弱势群体打官司!”
作为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援助通过向缺乏能力、经济困难的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使他们能平等地站在法律面前,享受平等的法律保护,在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023年河南省提供法律咨询超100万人次
目前,河南省的法律援助工作具体开展情况如何呢?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从河南省法律援助中心了解到,截至目前,全省共依法设立法律援助机构177个,2023年共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人次逾100万,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7.06万件(含值班律师法律帮助案件8.9万件)。
另一方面督导推进法律援助机构建设,2023年新设立法律援助中心7家,新增编制35人,目前全省依法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共177个,完成机构建设目标,机构建设居于全国前列。
此外,2023年,河南省法律援助机构还常态化开展“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法援惠民生·助力农民工”活动,全年全省共受理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1.34万件,帮助1.82万名农民工挽回经济损失1.89亿元。
解读
经费和人员是制约法律援助工作的两大问题
为更好地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司法部联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共同制定出台了《办法》。那么,《办法》有哪些亮点规定?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采访了专注法律援助研究多年的河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姚显森。
姚显森认为,《办法》主要是强化部门协作,以此提高法律援助的质量和效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细化工作规程,提升援助效能。对法律援助案件办理全过程进行规范,比如要求办案机关及时依法告知有关当事人可以申请法律援助并转交申请,对符合通知辩护或者代理条件的,在3日内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明确法律援助机构指派法律援助人员承办案件后,在3日内函告办案机关。
三是进一步推动法律援助数据共享,切实提高部门之间的“沟通效率”。
“《办法》为我们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提供了更多便利。”曾经办理过多起援助案件的河南德奇文律师事务所卢晓丽律师表示。
姚显森认为,当前有两个方面对法律援助工作造成了制约,一个是经费问题,另一个是人员问题,“对援助律师补助太少,很多地方都是1000多元的补助,援助律师积极性不高。”
对于援助人员缺乏问题,姚显森指出,此次《办法》第五条已经规定,要协调推进高素质法律援助队伍建设,统筹调配法律服务资源,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法律援助工作。“这是一个很强劲的信号,期盼咱河南能开全国之先河,尽早开展试点工作,让高校的法学院师生参与办理援助案件,用‘帮弱势群体维权’来培育大学生们的法治人文情怀,同时解决法律援助力量不足的问题。”姚显森表示。
原标题:2023年河南省提供法律咨询超100万人次帮农民工挽回经济损失1.8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