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流血又流汗,就怕权益受侵犯;不怕从军思双亲,就怕家人遇纠纷。”一句顺口溜,道出了不少基层官兵涉军维权中的几多辛酸事。
近年来,浙江省军地针对基层部队法律人才缺乏、官兵涉法问题增多等诸多问题,制定下发《关于在驻浙部队团以上单位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的通知》,着力破解涉军维权难题。经过多年努力,浙江省军区法律援助工作总站依法开展工作更加规范、更有力度,多次帮官兵圆满解决棘手事、挠头事。
依法维权,有理更有力
——浙江省军区法律援助工作总站依法开展工作的几段经历
浙江省军区法律援助总站律师走进基层部队,为官兵开展普法宣传。童纬摄
6次千里奔波,为帮军属讨回公道
【新闻回放】“我部干部家中遇有涉法问题,恳请予以法律援助。”去年春节前夕,法律援助工作总站收到驻浙某部发来的求助函。
这名干部的父亲因腰部不适,前往当地某退休老中医开设的诊所治疗,在服用其所配中药后出现中毒症状,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最终,历经约一年的奔波维权,法院一审判决被告人犯生产、销售假药罪,判处有期徒刑,并对这名干部的家人进行赔偿。
凝聚司法智慧,创造性解决军人军属难题
【新闻回放】一次,驻杭州某部士官小陈一纸诉状,将居住地街道办事处告上法庭一案,在当地引起不小风波。原来,小陈的妻子是本地人,结婚时,小陈入赘到女方家。后来当地进行拆迁,小陈多次提出诉求,希望享受安置待遇,但居住地街道办事处以“军人没有户口,户籍不在辖区”为由不予安置,导致其300余万元利益受损。起诉后,一审法院判决小陈败诉,驳回小陈的安置请求。
【背景链接】国家司法在保障和维护军人权益方面有很多好政策好规定,但往往由于办案人员对一些条款理解不清楚、对如何执行运用不清楚,导致一些涉军案件的最终判决结果,客观上并未能维护好军人的合法权益。有鉴于此,法律援助工作总站与浙江省地方司法部门建立起联合研判、联合调解、联合督查、联合复盘、联享经验等制度机制,力争把国家司法中每一条涉军条款都变成司法智慧,创造性地解决军人军属面临的涉法纠纷。
拓展服务外延,经济纠纷纳入援助范畴
【新闻回放】驻浙某部干部小孙的故事颇有代表性。
两年前,小孙的一个朋友王某筹款办企业,向他借钱。碍于情面,小孙将原计划用于购房的20万元现金转借于他,并与其签订了借款合同。没成想,王某的企业因经营不善而倒闭,王某也因涉嫌非法集资被逮捕,个人资产被冻结。眼瞅着辛辛苦苦积攒的购房款“打了水漂”,情急之下,小孙走进法律援助工作总站寻求帮助。
【背景链接】该总站成立以来,为更好满足官兵的法律援助需求,不断拓展服务外延,连续实现多个突破。他们突破服务对象军兵种编制体制限制,由成立之初只为省军区部队官兵服务,拓展到为所有驻浙部队官兵提供涉军维权;突破服务对象单位驻地范围限制,把所有驻外省浙江籍官兵及其他籍驻外省官兵在浙江省内发生的涉法事件纳入维权范畴;突破服务对象身份限制,从以往只援助官兵直系亲属,拓展到同步为军人旁系亲属提供维权服务;突破援助案由事项限制,把军人借贷纠纷等经济案由纳入涉军维权,进一步扩大了受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