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放大“港城法援情暖沙洲”品牌效应
□本报记者郑弋本报通讯员张瑜查孜
畅通法援渠道,对拖欠农民工劳动报酬的案件免于经济状况审查,做到当天受理、当天指派;降低受援门槛,为全市低保对象免费提供法律咨询、诉讼代理等法律援助服务,绝不让经济困难群众打不起官司;提升宣传效果,通过编印法援书籍、展板和图册,开展以“法援惠民生”为主题的法律援助宣传活动,扩大法律援助知晓率……
“释放民生情怀,依法为民担责。”张家港市司法局局长曹徐介绍,近年来,张家港市深入贯彻实施《法律援助法》,坚持利民、便民、惠民宗旨,全面发挥法律援助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法治惠民实践、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上的职能作用,持续打造“港城法援,情暖沙洲”特色品牌,全力书写“法援惠民生”的高分答卷。张家港市法律援助中心被司法部评为“法援惠民生,扶贫奔小康”品牌活动表现突出单位,捧回全省法律援助工作先进集体、法援为民好榜样等奖牌。
创新服务机制方便受援群众
“非常感谢法律援助中心!如果没有他们出手相助,被拖欠的工资很可能就打水漂了。”9月22日,张家港市某纺织企业员工老倪激动地告诉记者。
今年7月,某纺织企业拖欠103名员工工资近200万元,数十名员工向企业等部门陆续反映欠薪情况无果,找到街道司法所求助,咨询依法讨薪事宜。了解情况后,张家港市法律援助中心立即指派两名专职律师对接用工单位协商,采取“非诉调解+司法确认”方式,成功处理这起群体性欠薪纠纷。
“百姓有所呼,法援有所应。”张家港市司法局政治处主任桂林介绍,这是张家港市法律援助中心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实际需要,创新机制,积极提供优质高效法律援助服务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由市法律援助中心牵头开展的安“薪”行动——关爱农民工项目共接收法律援助申请30余件,均得到妥善解决。
为确保农民工“安薪”无忧,张家港市法律援助中心依托建设监察、劳动仲裁等部门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方便农民工开展法律咨询,申请法律援助。通过为农民工子女开展暑期普法讲座,为新业态劳动者开展直播普法宣传等线上线下全覆盖的法律援助宣传活动。
整合优质资源强化部门联动
据统计,在张家港市法律援助中心接办的法律援助案件中,劳动争议纠纷占比达80%。
“让更多困难当事人得到法律援助,是市法律援助中心的服务宗旨。”张家港市法援中心主任李琴介绍,为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真正让法律援助工作深入人心、落到实处,办好每一起劳动争议纠纷案件,市法律援助中心加强与市镇两级人社部门的工作衔接。每个工作日,选派优秀团队律师在劳动仲裁委坐班,为广大劳动者免费提供法律咨询,代写法律文书等法律服务。
与此同时,团队律师在参与人社部门的非诉调解时,引导劳资双方换位思考,互谅互让,在为职工依法维权时,也考虑到为暂时陷于困境的企业生存发展保留空间。如今,非诉案件当日受理当日结案,在加快劳资纠纷处理的同时,构建起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为更好地服务群众,张家港市法律援助中心建立健全协调联动工作机制,纵向完善以市法律援助中心为核心,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和村(社区)法律援助联系点为补充的法律援助工作站点建设,横向在市人民检察院、市仲裁委、市公安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单位成立法律援助工作站,搭建形成12348法律服务热线、窗口服务、网络服务“三位一体”格局,织密便民服务网,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拓宽法援渠道提升办案质效
今年5月,年仅13岁的李某跟随父亲来到张家港。因遭遇一场意外伤害,李某患上严重抑郁疾病入院治疗。
案件在审查起诉阶段时,李某父亲来到市法援中心求助。法援律师接受指派后,主动对接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安排社工多次上门对李某进行心理疏导。
考虑到李某的家庭状况,法援律师为其申请司法救助5000元,并在法院审理阶段为李某争取到赔偿款5700元,尽其所能为这个困难家庭提供帮助。
法律援助暖民心,真情服务结硕果。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张家港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874件,为受援对象挽回经济损失约3100余万元,不仅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更通过一个个案件办结、一次次优质法律服务,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关怀。
尊敬的读者:
感谢各位一如既往的信任和关爱,更感谢各位长期以来的支持。
该数字报电子版半年内的所有报纸版面为免费阅读,其他版面开始收费阅读。更权威的资讯,更便捷的形式,更周到的服务将大幅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