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服务项目。原则上以非专业性、非家政类且风险可控的服务项目为主,不包含本应由养老服务机构承担的服务内容及老年人家属应承担的义务。志愿者提供专业服务的,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服务项目主要包括以下9类:
(1)情感慰藉
(2)协助服务
——协助缴费:协助、陪同老年人缴纳水电气热费、有线电视费及网络缴费,手机充值和报刊订阅等服务。
(3)出行陪伴
——陪同购物:陪同老年人赴超市、菜市场等场所购物。
——陪同就医:陪同老年人赴医院、体检中心等机构,协助老年人挂号,陪同体检、就诊、取药缴费等。
(4)文体活动
包括陪同或指导老年人开展体育健身类、文化类、手工类等活动。
(5)健康科普
——健康知识宣传: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科普宣传、健康知识普及等服务。
——心理咨询: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缓解老年人抑郁情绪、老年期焦虑、睡眠障碍等心理问题。
(6)法律援助
——法律咨询: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包括赡养、继承、监护、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律知识普及等咨询服务。
(7)培训讲座
——厨艺培训:开展烹饪、烘焙等课程培训。
(8)指导防范金融和网络风险
——防范金融诈骗:开展理财知识及金融、汇款防诈骗等宣传。
——防范网络诈骗:开展电信、中奖、网络购物防诈骗等宣传。
(9)其他服务
其他个性化、特色类服务
(二)明确服务流程
1.需求发布。符合条件老年人及家属可通过信息管理平台或向社区(村)线下服务点提出服务需求。社区(村)也可根据实际,经老年人同意后,主动帮助老年人提出服务需求。
2.服务提供。符合条件的志愿者在信息管理平台或社区(村)线下服务点认领志愿服务。社区(村)也可根据实际,主动向志愿者推荐志愿服务。服务期间,为志愿者和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险,已有政府提供的同类保障除外。
3.服务评价。老年人及家属可通过信息管理平台或社区(村)线下服务点对志愿服务进行满意度评价。
(一)制定方案(2022年2-3月)
(二)项目开发(2022年4-6月)
(三)分步实施(2022年7月-2023年1月)
(四)全面推行(2023年2月)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高度重视,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建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细化方案、创新举措,进一步落实人员和资金保障,确保见效落地时、持续运行。
(四)加强宣传引导。要充分运用好线上线下各类媒体和宣传途径,加大在老年人集中居住的社区开展宣传,扩大项目的知晓度、参与度与影响力。要及时总结经验做法、宣传优秀典型案例,共同营造互助互爱、敬老助老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