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合肥市司法局公布了《合肥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6月20日前,公众可提意见、建议。
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草案征求意见稿提出,鼓励社会力量主动申请利用城市空闲资源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进行自主经营管理;属地职能部门应当优化审批程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支持向社会力量以先租后让、租让结合、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提供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土地。
其中,以先租后让提供土地的,全民建设场地设施建成开放并达到约定条件和年限后,可以采取协议方式办理土地出让手续,出让的土地应当继续用于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运营。对按用途需要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的土地,依照有关规定办理。
突出合肥特色,重点建设“一园两带一圈十峰”
草案征求意见稿提出,在新建居住区时,应当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2平方米和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4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公共健身场地设施,纳入土地规划设计条件、出让合同约定和施工图纸审查,与开发项目同步供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验收未达标不得交付使用。
而未达到配建标准的居住区,应当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市更新行动,因地制宜配全补齐健身场地设施。
新建学校应当根据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和安全管理的需要,将教学区和体育场地进行合理分隔。已建成学校应当按照便于管理、开放共享的要求进行体育设施安全隔离改造。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利用自有资源建设共享健身空间。
未来,合肥市将重点围绕环城公园、南淝河两岸、引江济淮廊道、环巢湖地带等地,建设集健身、休闲、文化、旅游等功能的综合健身空间。
不得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用于非体育活动
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应当用于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满足市民全民健身需求。草案征求意见稿明确,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管理者不得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用于非体育活动,但因举办公益性活动或者大型文化活动等特殊情况临时出租的除外。
同时,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不需要增加投入或者提供专门服务的,应当免费;需要增加投入或者提供专门服务的,可以根据运营成本,适当收取费用。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邵晓杰
【小贴士】
三种方式可提建议
2.将书面意见寄至合肥市庐阳区六安路221号市司法局(立法处)
3.将书面意见邮至:hfsfjlfc@163.com
亳州市
法治安徽
亳州发布“涉企法治服务清单”
近日,亳州市司法局发布《涉企法治服务清单》,从法律服务、法治宣传、争议化解三个方面提出9条具体举措,以实际行动护航当地企业高质量发展。
紧扣为企业“制度赋能”。发挥10家基层立法联系点、20名立法咨询员作用,搭建政府立法听取企业意见“直通车”;加强涉企政策审查,重点审查有无违法增设市场准入和退出条件、限制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减损企业权利或者增加企业义务等方面的内容;组织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对重大决策事项、重要行政措施开展法律论证,提出法律意见建议;推行涉企“办不成事”问题提级办理机制,见事建档、闭环办理、事毕销号。
紧扣为企业“减负降压”。建立“三书同达”制度,为企业合规经营提供法治保障。调整88家单位证明事项告知承诺目录清单712项,确定“4+6”产业集群行政检查事项清单、30类民生项目“综合查一次”清单、312项轻微行政违法行为免罚清单、33项不予行政强制清单、103项从轻处罚清单、2546项行政违法行为处罚清单,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对涉企行政复议案件简案快办、繁案精办,推进涉企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
紧扣为企业“提质增效”。持续提升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服务能力,加强涉企公共法治服务供给。安排律师坐班服务,提供劳动争议、知识产权、公司股权、债权债务、投融资等方面的法律事务咨询。推进律师进园区,健全“法治体检”制度机制。推进公证机构为企业日常经营、知识产权等方面提供及时高效的公证服务。开通涉企仲裁绿色通道,一次性告知、一次性办理,落实助企惠民减费让利措施。
同时,亳州市司法局还致力于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推深做实“重商、安商、亲商、暖商、护商”5项举措,推行柔性执法,推进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行动;积极推进“一站式”解纷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作用,加大对生产经营、合同履行等重点领域矛盾纠纷调处力度;开展涉企普法宣传,有针对性地宣传惠企利企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为企业创建“点餐式”普法的模式,真正解决企业“急难愁盼”的问题。
阜阳市
安徽新闻网
阜阳市制定工具箱助力基层综合行政执法规范运行
该《工具箱》聚焦全面解决乡镇(街道)行政执法人员数量参差不齐、培训缺少专业教材、综合执法物资保障困难较多、综合执法程序文书不统一以及综合执法机构制度规范缺失等问题,内容包括赋权依据速查手册、通用法律知识汇编、镇街常用制度规范、行政执法文书参考样式、行政执法通用流程、场所装备服装规范、综合行政执法知识题库七个方面。
目前,《工具箱》已正式印发,对稳步推进乡镇(街道)综合执法改革,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对构建权责明晰、简约高效、运转协调、执法有力的基层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必将为全市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奠定坚实基础。
滁州市
安徽日报
滁州市司法局聚焦“三度”提升行政执法监督质效
为切实提升行政执法监督质效,近年来,滁州市司法局靶向发力、聚焦“三度”,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聚焦行政执法“规范度”。出台《滁州市行政执法监督办法》,建立市县乡三级行政执法监督体系,细化行政执法监督内容,明确行政执法监督方式,规定行政执法监督处理原则与规范,获评“2023年度全省行政执法十大事件”。推行执法单位法制员、宣传员、指导员制度,配强“三员”、用好“三员”,充分发挥“三员”在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全市各单位均已建立“三员”制度。
聚焦执法人员“专业度”。加大执法人员教育培训力度,通过专题讲座、案例指导、集中研讨等多种形式先后举办执法人员、乡镇(街道)法制员等法律知识培训班,切实提高执法人员业务能力和法律素养。通过跨领域交流执法业务、找差距促提升活动,组织31家市直执法单位对328本行政处罚、许可案卷开展评查、互查,择优推荐5本参加全省优秀案卷集中评查,其中2本获评“2023年度全省行政执法优秀案卷”。
聚焦行政执法“有温度”。持续深化柔性执法体制改革,22家市直单位制定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清单356项,一般违法行为从轻行政处罚清单75项,一般违法行为减轻行政处罚清单62项,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清单22项,涉及免罚轻罚金额680万余元。广泛运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警示告诫等非强制性执法手段,让行政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六安市
六安市“四亮点”推动司法行政工作再上新台阶
今年以来,六安市司法局着力打造四大工作亮点,持续推动全市司法行政工作高质量发展。
创新述法评议方式。创新“会议测评+评议团提问+网络投票”方式,推动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提升法治意识,以“小述法”推动“大法治”。分类制定县(区)党委、党群部门、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测评表,提升评议的精准性、可操作性。制定述法单位2023年度法治建设基本情况表,聚焦普法责任落实、依法决策、行政复议应诉、“府院”联动、政府履约践诺、领导班子违法违纪等方面,客观反映党政主要负责人推进落实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将“依法护航新时代六安经济高质量发展”纳入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年度工作要点,明确12项具体举措。市委依法治市办出台《六安市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对标提升行动方案(2024年版)》,持续推进涉企“挂案”清理、涉企“查扣冻”案件资产处置等工作。组建“六安市公益法律服务团”,重点围绕企业经营中易发多发的法律问题,为有需求的企业提供全方位“法治体检”服务。今年以来,全市律师实地走访企业177家,组织培训49场次,开展政策宣讲解读72场次、惠及企业69家,撰写法治体检报告35篇,梳理出法律风险点131个,提出法律建议139条。
推深做实多元化解纷体系。实施行政复议质效提升行动,向市公安局提交近三年违法案件数据分析报告,开展规范行政执法讲座。联合市中院聘任行政争议调解员99人,邀请省高院、省司法厅专家学者开展培训,160余人参训。一季度,市本级调解结案率达41.9%。指导县区打造各具特色的“百姓评理说事点”地方品牌。金寨县将“红色评理站”中融入“百姓议事平台”,建设“红杨评议点”“凉亭说事点”等。霍山县打造“诸事如意”等调解品牌,探索建立“乡贤理事会”工作机制,积极参与基层治理、矛盾调处。叶集区结合“无事找书记”基层治理新模式,打造“乡里乡亲”党员调解室,创新信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一季度全市共新建811个百姓评理说事点,收集矛盾线索4308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096件。
马鞍山市
马鞍山深耕社区居民法治素养提升“试验田”
2023年6月,省司法厅、省法宣办部署全省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试点工作,分别在马鞍山等5个地市设立试点。马鞍山市雨山区安民街道被定为全省社区居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试点。由此,该市、区、街道三级迅即拉开试点工作大幕。
一、从顶层设计着眼,“三维度”把好组织领导“方向盘”
开局,决定全局。作为全省社区居民法治素养提升唯一“试验田”,该市坚持纲举目张、统分结合,突出需求导向,建立制度规范,设立基层法治观察点,形成科学评估检验闭环。
——规范导航,建立一套制度。建立推进机制,实施自我加压、部门协同、三级同步的传导模式,市司法局主要负责同志定期听取试点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对试点工作进行督导;分管负责同志适时赴试点街道,召开专题座谈会,了解试点工作进度,听取区司法局、司法所和所属社区对加强和推进试点工作的意见建议,对试点工作重难点事项进行调度。建立评价机制,特邀法学专家团队研究起草评价指标,多轮研讨、数易其稿,形成《“尚法·民安”社区居民法治素养测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遵循认知和行为规律,突出法治实践,包括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11项,三级指标55项,为社区居民法治素养精准画像,成为全省首个“社区居民法治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二、从架梁立柱着手,“三加法”铺好多边融合“奠基石”
公民法治素养培育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该市立足自身“家底”,夯实基层基础,搭建“强强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战略平台,彰显“1+1>2”效应。
——内引+外联,打造法治联盟。组建共同体,依托全省首家法律服务产业园——马鞍山市法律服务产业园,与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发起成立“1+3+N”普法联盟(1是区级矛盾纠纷调处中心,3是政法单位、社会组织、基层组织,N是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吸纳市律师协会、启明心人文帮扶中心等10余家单位成为联盟成员,组织开展模拟法庭、辩论赛、专题讲座、法治文艺演出等特色普法活动,形成联动共振,强化聚合效应,推动集群式普法。扩大生态圈,针对试点所在安民街道区域内律所、高校及企业聚集的特点,实行常态化的法治文化活动联办、法治阵地共建等协同合作。联合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等高校,开展“法治青年说”“青春对话”、青年模拟法庭等校地法治联动活动;联合安徽盈科律师事务所,在万达“456”城市党建矩阵定期开展“听法说”活动;联合安徽明博律师事务所,开展业委会、物管会法律法规“以案释法”系列专题培训班。
三、从落地问效着力,“四套餐”打好精准滴灌“组合拳”
——面向“老”和“少”,调制“营养套餐”。聚焦“法治尊老爱幼”,策划“一老一少”法治宣传主题。突出老有所乐,结合书法协会、老年合唱团等群众组织,常态举办“说法、唱法、书法、诵法、绣法”等法治文化活动,特别是防范非法集资和电信养老诈骗。幸福里社区组建了“法送幸福”老年法治文艺队,创作法治快板《学习法律意义大》、法治三句半《全民普法》、法治诗歌朗诵《法在身边》及《我和宪法的故事》等文艺节目。突出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精心打造“小雨说法”普法矩阵,举办“小雨说法”漫画大赛、编撰“小雨说法”故事会、举行“小雨说法”法治小剧场,共同营造“护航青春·守望成长”的法治生态,深受青少年群体的欢迎。
——突出“精”和“专”,配送“流动套餐”。实施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学法计划制度,举行社区“两委”班子培训,开展专题学法,巩固和提升“两委”班子成员法治思维。加力培育“法律大管家”,社区律师全覆盖;从严选配社区法律顾问,杜绝“顾而不问”现象,“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全覆盖。将社区律师、法律顾问和法律志愿者等社会资源纳入到居民服务网格,培育社区“法律明白人”,多途径宣传法律法规,比如开展普法知识讲座、网格群定期推送法律案例和法律法规解读,将“法”送到手边。选择法律素养较高的专职网格员作为典型,推选优秀网格员参选区“十佳网格员”活动。
芜湖市
全省首个企业普法馆在南陵县开馆
日前,全省首个以企业为主题的行业性普法展馆在南陵县开馆。
良好的法治环境是优质营商环境的重要前提,南陵县始终高度重视护商、重商、暖商、亲商、安商,尤其是在营造良好法治营商环境上,高标准将法治建设列为高质量发展的优先事项,主动为县域企业筑牢“防火墙”,积极为企服务、助企纾困,特别是将传统“送法进企”单一模式升级为“走下去”“请上来”双轮驱动,强化普法助企、推进合规建设,为企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铜陵市
新华社客户端
铜陵市铜官区:推动法律援助工作提速增效
今年以来,铜陵市铜官区法律援助中心秉持司法行政机关为民办实事宗旨,不断深化服务改革,推动法律援助工作提速增效,为群众提供更加畅通便捷、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此外,该区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加强信息数据共享,与工会、团委、妇联、残联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和信息互通机制,积极为老、弱、妇、残、幼等特殊群体提供“上门服务”,提高法律援助工作的精准性和高效性。今年以来,共为群众提供咨询2000余次,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提供上门服务10余次,让广大困难群众体验到民生实事的便捷和温暖。
安庆市
宿松:走村入企到校“送法上门”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在民法典宣传月期间,宿松县法学会、宿松县司法局、宿松县律师行业党委组织党员律师、村居法律顾问、普法志愿者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走进村庄、走进企业、走进校园,宣讲法律知识,播散法治“种子”,努力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
送法入企。“今天学到一招了,以后如果老板拖欠我们工资,我们可以拿着欠条到司法局去申请法律援助,有免费的律师帮我们跑前跑后,非常方便。”听完志愿者关于法律援助工作的介绍后,一名企业员工当即表示今后要多多学习法律知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和工友们的合法权益。针对农村陪读妇女群众较多的情况,志愿者们选择送法走进人员相对密集的服饰加工厂,有针对性地宣传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公证业务办理、婚姻家庭、人身损害赔偿、民间借贷等法律法规知识,通过发放宣传折页、列举真实案例、现场以案释法、面对面解答咨询等多种方式,想方设法让企业员工和妇女群众知晓法律、学习法律、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维护法律。同时,志愿者们就服饰加工厂日常经营管理及合同签订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开展了“法治体检”,提出了专业的法律建议,有效预防法律风险。
黄山市
中安在线
屯溪区:“法治门诊”解难题优质服务暖民心
近年来,屯溪区司法局试点开办“法治门诊”,常态化开展“法治问诊”“法治坐诊”“法治巡诊”,让公共法律服务更亲民便民,实现“寻法有门、说理有地、平安有我”。
近日,家住屯溪区昱中街道柏树街社区的市民袁大爷一早就来到了昱中司法所“法治门诊”大厅,向当天“坐诊”的律师江梅洁咨询自己当前遇到的纠纷。据了解,事情起因是楼上住户下水道漏水,导致袁大爷家中天花板、家具发生霉变。多次协商无果后,来寻求法律援助。问诊现场,江梅洁律师耐心倾听其反映的问题,做好“处方”记录,并细致地解答纠纷中的法律问题。
“人民群众的法治需求,特别是基层群众的法治需求很强烈。通过‘法治门诊’为百姓解决了邻里之间、亲属之间的小矛盾、小纠纷,增强了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的信心。”安徽道同徽州律师事务所律师江梅洁告诉记者。
据了解,自2021年开办“法治门诊”以来,通过“预约挂号+定期坐诊”的方式,提供“定制式”“一站式”的法律咨询、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公共法律服务,有效解决了老百姓的烦心事、忧心事,真正让矛盾化解在基层一线。自“开诊”以来,共接诊800余件次、1200余人次,化解矛盾纠纷1000余件次。
“我们国家是法治国家,有不懂的问题到社区层面基本能得到解决。通过律师的解答,学习到了很多法律知识,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方向。”社区居民袁云山开心地说。
随着“法治门诊”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屯溪区司法局还将定期深入社区、村居等开展集中公共法律服务志愿服务活动,深化引导群众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实际问题,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
屯溪区司法局工作人员程虹芬说:“屯溪区‘法治门诊’主要依托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镇街司法所等阵地,整合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治力量,集中受理和解决群众法律服务事项。下一步,屯溪区‘法治门诊’将持续扩能升级,聚力实现地域、业务‘两个全覆盖’,为‘枫桥经验’的屯溪实践赋予新的时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