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其成功实施离不开坚实的法治保障。随着法治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引导广大村民形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行为习惯,并将法治精神融入乡村治理之中,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崂山区沙子口街道在法治乡村建设方面不断探索创新,通过在多个层面和领域推进依法治理,有效地将法治的力量引入到基层管理中,激活了乡村治理中的“法治细胞”,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01.儿童被家暴,多部门联动,合力撑起保护伞。
10月17日,沙子口司法所负责人邵琰景、沙子口街道调解服务工作站律师高晶晶到法律援助申请人张先生家进行了回访。张先生的家庭遭遇了什么,他又为什么要申请法律援助呢?这要从一起继母虐待儿童案说起。
张先生是外来务工人员,经营过两段婚姻,第一任妻子于2023年因病去世,留下两个孩子,大女儿小丽今年12岁,二女儿小雨年仅4岁。2024年3月份,张先生雇佣同在酒店打工的女服务员王某,让她照顾两个女儿的日常生活,并负责接送小女儿上学。几个月的相处,双方产生了感情,7月份,张先生和王某登记结了婚。
然而,张先生未曾预料到,他这段匆忙缔结的婚姻,给孩子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噩梦。每当王某心情不佳时,孩子就成了她的出气筒。
案发后,沙子口司法所、妇联、民政等部门,多方联动,依法主动履职,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即使孩子们长大成人,他们也可能会因为小时候的经历而长期受到心理创伤。这种创伤可能导致他们出现抑郁、焦虑、自卑、社交障碍等问题,严重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为解救家暴阴影下的孩子,沙子口司法所、妇联、民政等部门合力为她们撑起了保护伞。
多部门合力妥善处置继母虐待儿童案件是沙子口街道多部门联动,合力解决问题的案例之一。今年以来,沙子口街道着力把基层法治建设与基层治理有效衔接,围绕“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理念,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为“落脚点”,充分发挥法治保障、法治宣传、法律服务职能作用,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将法治精神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以高质量的基层治理效能不断提升居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
02.“一站式”矛调中心走出法治化新路径
沙子口街道“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设置了信访接待、综合受理、人民调解、法律服务4个工作窗口,配备矛盾调解室、心理服务室、综合研判室等功能室,统筹街道矛盾纠纷调处化解资源和力量,最大限度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
该中心实现了矛盾纠纷“一窗受理、及时分流、多元化解、协同处置、跟踪督办、评估反馈”工作闭环,确保了群众诉求“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让群众少奔波、少受累,赢得了群众普遍好评。
03.平安驿站为乡村治理添活力
10月21日下午,南姜社区的居民曲女士向网格员反映,楼上的噪音太大,影响他们一家休息,她多次上门理论,不仅问题没解决还进一步激化了矛盾。网格员王春燕了解情况后,带着曲女士来到平安驿站寻求帮助。
了解情况后,平安驿站的值班人员立马把楼上的住户高先生请到了平安驿站的调解室。双方面对面各自说出自己的难处与困扰,联防队员与网格员居中调解,很快化解了两方的矛盾。
平安驿站是沙子口街道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具体举措之一,2021年沙子口街道以社区警务室为基础,集合社区警务、法治宣传、司法调解等多项功能,打造了6个“平安驿站”来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沙子口街道紧扣工作联动“察民情”、问题联治“解民忧”、平安联创“护民安”的工作重点,将平安驿站打造成了治安防控的“瞭望台”、警民联系的“中转站”、矛盾纠纷的“调解处”和方便群众的“服务点”。
04.“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助力乡村法治建设
今天一大早,沙子口街道大河东村的法治带头人王春波,与法律明白人李洁和王晓妮一起,走街串巷,向村民们发放法律宣传资料,并积极普及法律知识。
她们发挥扎根基层、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挨家挨户了解情况、收集群众日常法律需求,让基层治理更精准;她们还把“法言法语”转化成“乡音土话”,让村民真正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让“法治暖风”吹进千家万户。
在沙子口,像王春波、李洁、王晓妮这样的“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共有172名,他们活跃在村民身边,熟悉民情民意,具有比较好的法治素养,在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化解矛盾纠纷、推进基层依法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服务乡村依法治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05.法惠文旅”多点开花“法治+旅游”亮点纷呈
让法治文化“软实力”变成助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崂山区沙子口街道在旅游道路沿线大力打造法治文化景观和法律服务场所,形成了一条极具特色的“法惠文旅”法治宣传路线,让游客与居民在游玩、散步时就能学习到法律知识,通过“抬头见法、驻足学法”做到“心中有法”,真正让法治宣传接地气、润人心、见长效。
在崂山风景区大河东游客中心广场,有一个法治文化阵地备受游客青睐。法治文化景观与景区建设、山海自然景观相映成趣,以色彩丰富、生动形象的设计激发广大游客、居民的阅读兴趣,让其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法治文化的熏陶。
沙子口司法所负责人邵琰景说:“法治+旅游是我们沙子口街道的一个法治文化特色,因为沙子口沿海一线网红打卡地特别多,我们打造这个法治文化阵地的初衷,就是把法治元素嵌入到我们的这些网红打卡地。让来沙子口街道旅游的游客们享受风光的同时能够看到一些法治元素,寓教于乐吧!除了法治软文化的这个嵌入,我们还加入了一些职能,特别是调解的职能,成立了旅游矛盾纠纷调解联盟。”
06.凝聚人民调解“微力量”筑牢乡村振兴“大保障”
他就是屡次帮武鑫化解纠纷的调解员,名叫唐友,是西麦窑村的调解委员会主任,也是旅游纠纷调解联盟的成员之一,不光村里的大小矛盾化解,要找他,有时候外村的一些旅游纠纷,他也出面调解。调解的多了,他也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调解经”,特别是针对民宿装修纠纷,他还推动实施了预防纠纷的“四邻协议”新举措。
不管调解什么纠纷,唐友都采取调解+普法的工作模式。在调解过程中普及法律知识,以普法助力调解,使法治宣传教育贯穿纠纷排查化解全过程,实现“精准式”普法目标。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调解成功率,还减少了矛盾纠纷的发生,进一步优化了法治营商环境。
像唐友这样的人民调解员,沙子口街道共有129名。在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的进程中,他们是发现纠纷隐患的“侦查员”,是化解矛盾冲突的“排头兵”,是促进法治观念在农村地区普及的“宣传员”。通过这些默默奉献在一线的人民调解员的努力,沙子口街道的基层社会治理得到了显著加强。
如果说人民调解员是化解矛盾的“排头兵”,那么法律顾问则是化解矛盾的“生力军”。沙子口街道充分发挥法律顾问作用,用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纠纷、推动政府依法行政、教育干部依法办事、引导群众依法维权、帮助村委依法治村,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07.法律顾问助力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崂山区沙子口街道的东麦窑村是山东省第一批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示范村,曾荣获“山东省旅游特色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等荣誉称号。随着东麦窑村打造美丽乡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民宿产业蓬勃发展,一些新问题、新矛盾也随之而来。
去年2月份,一村民就来到村委会找到李绍亮反映情况,说房租差别太大,要求民宿承租人要么提高租金,要么解除租赁合同。
山东华政律师事务所的律师王毳毳是东麦窑村的法律顾问,她了解情况后,觉得此类纠纷在东麦窑村文旅产业发展过程中有一定的典型性,即便化解了这一个纠纷,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鉴于此类纠纷的典型特征及化解纠纷的实际需求,法律顾问与东麦窑村委领导共同商定首先举办一场以《法律护航文旅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法律讲座,并组织东麦窑村所有户代表参加这次讲座培训。
那位要解除合同的村民听完讲座之后,对自己与民宿承租人之间的这场纠纷有了新的认识,法律顾问与东麦窑村委领导趁热打铁,积极与李某及民宿承租人从法理、情理、风土人情等多角度沟通协调,最终双方本着互利共赢和长期合作的原则,进行了真诚友好的洽谈,达成了一致意见,租赁合同继续履行,纠纷得以化解。
法治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在崂山区沙子口街道得到了有效的实践与推广。他们通过一系列法治赋能乡村治理的具体措施逐步实施,不仅有效激发乡村内在的发展活力,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也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