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春6月11日电题:“小包公”e断案——吉林电子法院一年探索纪实
新华社记者
法庭现场空荡荡,法官、当事人、律师在网络聊天室里“隔空庭审”,立案、阅卷、质证、庭审、执行等全部在线完成……立案登记制改革后,各地法院“案多人少”矛盾进一步凸显。作为全国首批司法体制改革试点省份之一,吉林省法院系统探索建立了电子法院平台,于2015年6月19日起正式启用。
截止5月1日,吉林电子法院网上立案64270件,审结29233件。曾经让人跑断腿、磨破嘴的诉讼程序,在“互联网+”时代搬进网上的电子法院,变得更加高效、公开。
立案:过去跑断腿,如今一键结
王辉说,农村经济纠纷案最“头疼”。“很多农民文化、法律素养不高,补充证据、准备文书只能靠自己一趟一趟‘下乡’办。一般的案子,仅为立个案就得往返村屯和法院两三趟,7天远远不够。”
【现在式】吉林电子法院供当事人、律师、法官三类实名注册用户使用,王辉这样的律师们使用发放的“电子令牌”登陆。在网站上,“打官司”全过程一目了然,按部就班操作即可轻松完成。
庭前准备:过去当面辩论,现在“网聊”质证
【过去式】质证环节是指当事人及代理律师针对对方举证进行质疑、反驳和补充,最后供法官裁决。过去,“打官司”的质证环节大都在庭审中当面完成,耗时较长且效率不高。另外,庭前准备时诉讼双方及法官彼此间的信息不透明、不对称也容易影响审判公正。
【现在式】电子法院将举证、质证环节前置,法官使用电子法院随时随地网上阅卷,当事双方及法官通过电子法院的三方可视平台“网聊”举证、质证。“聊天室”内,原告的字体为红色,被告为蓝色,法官为黑色。双方可对有异议的证据当场提出,而法官只需在开庭时调出三方平台上的证据和质证意见,经过原、被告确认即可。
完成立案几周后,在吉林省蛟河市法院庭审现场,王辉和当事人参加庭审。“由于庭审前双方已在线做足‘功课’,庭审只持续了28分钟,和过去动辄数小时的庭审相比可谓天壤之别。”蛟河市法院民事审判庭法官李斌说。
庭审结束后,王辉的委托人、蛟河市黄松甸镇农民段某说,虽然“打官司”的结果并不令自己满意,但对审判、诉讼的公正性却比较认可。“所有的证据、材料都‘晒’出来,原告、被告都能看到,谁都没法整‘猫腻’!”
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吕洪民介绍,通过电子法院系统的三方可视诉讼界面,诉讼双方的诉求及提交的每一份证据,三方都能同步看到。当事人避免了与法官直接接触,压缩了司法腐败空间。
隔空庭审:过去相聚一堂,现在远程庭审
3月21日,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二庭审理一起涉嫌诈骗二审案件的庭审现场出现了“奇观”:被告席空无一人,审判员、律师紧盯电脑成了“低头族”。
去年10月,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通过电子法院开庭审理一起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此次庭审的诉讼双方分别在北京、长春两地。电子法院云会议系统为法官、双方当事人提供在线远程视频通话、材料展示、交换文件等功能,还支持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确保了庭审的公开透明。
司法执行:过去执行“老大难”,现在“老赖”“一网打尽”
【过去式】执行难是近年来各地法院工作的“老大难”。很多案件宣判后,判决结果得不到执行。这既不利于维护胜诉方的合法权益,更有损法律的权威。
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确立了委托拍卖机构进行司法拍卖的原则。但一些地方贬值拍卖、暗箱操作、围标串标,直接造成申请执行人利益受损,加剧法院的执行难度。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张启文介绍,个别法官与拍卖机构相互勾结,司法拍卖已成为执行领域腐败高发区。
【现在式】吉林电子法院与最高人民法院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相互连通,将拒不执行法院判决的“老赖”信息予以公布,同时系统与民航、铁路、金融系统联网,通过网络平台冻结“老赖”账户,限制“老赖”乘坐高铁、飞机,入住高档酒店、银行贷款。
2015年,吉林省临江市某矿业公司在与山东某企业的诉讼中胜诉。官司赢了,但胜诉方却乐不起来:对方拒不履行法院判决赔款。临江市法院执行局工作人员使用电子法院查询到其账户中有一笔款项前一天刚刚打入尚未转出。工作人员立即通过电子法院网络平台直接冻结该账户,并前往当地顺利完成了款项扣划的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