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12月5日讯(记者孙志文通讯员邱建军)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根据市文明委年度工作安排,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组织开展2023年度“感动青岛”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广泛组织推荐。经活动组委会组织资格审查、事迹审核、评委会评审,评出35名正式候选人(含2个团队)。现将正式候选人进行公示。
附:2023年度“感动青岛”道德模范正式候选人(含团队)名单
一、正式候选人名单(33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助人为乐类
编号01于义睦青岛真情巴士集团公交驾驶员
编号02马怀龙青岛市公安局市北分局兴隆路派出所社区民警
编号03王俊霞崂山区金家岭街道王家村社区居民
编号04毕文彬白沙河流域生物多样性教育联盟辅导员
编号05孙曙光城阳青年特战救援志愿服务队队长
编号06徐云功胶州市税务局组织人事科四级高级主办
编号07傅玉娟平度市税务局纳税服务科三级主办
编号08董阿妮平度市明村镇董家小庄村村民
见义勇为类
编号09王玉桥青岛凯悦家居股份有限公司职员
编号10李士存(已故)生前系莱西市院上镇朱东新村村民
编号11周臣战略支援部队某部军人
编号12董臣戬平度市南村镇洪兰西村村民
编号13翟元敏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大三学生
诚实守信类
编号14刘元九平度市大泽山镇三山东头村村民
编号15周思奇青岛西海岸新区张家楼初级中学一级教师
编号16董述飞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李沧巴士公司驾驶员
敬业奉献类
编号17于丹国家冰雪运动训练科研基地国家柔道运动员
编号18马龙腾平度市天柱山文物管理所负责人
编号19王京京青特集团有限公司电力处技术主管
编号20刘大海自然资源部海洋一所海岸带中心主任、书记
编号21年夫顺中国电科首席科学家
编号22刘建港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船长
编号23刘高利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外二科主任
编号24刘耀徽青岛港新前湾集装箱码头信息技术部副经理
编号25汪传生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号26李洪刚西海岸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综合业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中级经济师
编号27周衍默青岛西海岸新区泊里镇泊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主任、党委书记
编号28崔光磊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先进储能技术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孝老爱亲类
编号29乔元敏崂山区北宅街道燕石村居民
编号30刘翠华即墨区龙山街道南葛前街自然村村民
编号31张茂花城阳区红岛街道前韩社区居民
编号32张婷市南区云南路街道广州路社区居民
编号33姜执臻平度市古岘镇姜格庄村村民
二、正式候选团队名单(2个)
编号34“竞展青春”青年志愿者团队
编号35“暖到家”清洁取暖团队
附:正式候选人事迹简介
编号01于义睦
他播撒文明火种带动一城好人共生
于义睦,男,汉族,1976年7月生,山东青岛人,中共党员,青岛真情巴士集团公交驾驶员。24年来,于义睦以公交十米车厢为原点,用万里车辙书写助人为乐的精神丰碑,年均收到各类表扬1150余件,累计从事志愿服务达16700余小时,车厢内外帮助乘客达2000位,其中100余人是他长期志愿服务对象。他榜样示范,带动千人投身公益。2012年,他发起成立义睦创新工作室,陆续带领2400余名同事成立21支志愿服务团队,组建“聚真情”志愿服务联盟。10年多来,他组织带动超15万人次开展各类志愿活动,长期帮扶160余个家庭和8所机构,带领团队募集150余万元用于公益项目,个人投入13万余元。于义睦先后担任全国总工会劳模宣讲团成员、青岛市劳模宣讲团成员等,被聘请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等10余所学校兼职辅导员。十多年来,他累计宣讲600余次,受众超12万人。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感动交通年度人物、全国最美服务之星等荣誉,其工作室获评山东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山东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曾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主流媒体报道,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专题解读于义睦带动形成的“好人共生”现象。
编号02马怀龙
46把钥匙串起爱民“连心门”
马怀龙,男,汉族,1967年10月生,山东临沂人,中共党员,青岛市公安局市北分局兴隆路派出所社区民警、二级高级警长。马怀龙2008年从部队转业参加公安工作,他负责的兴隆路社区,由于地处老城区,社区的孤残老人、空巢老人、困难家庭比较多。从警15年来,马怀龙用脚步量遍社区每一寸土地,满腔热忱为辖区百姓服务,尽心尽力为群众排忧解困,他长期照顾孤残老人46名,帮扶困难家庭32户,救助危难群众50多人次。为了调解处理群众纠纷,马怀龙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了“老马调解工作法”,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640余件,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辖区、矛盾不上交”。15年来,马怀龙先后从工资收入中拿出20多万元,为辖区孤残老人和困难家庭无偿支付房租费、医药费、水电费、煤气费,购买生活用品及节假日看望慰问的礼品。在马怀龙的带动影响下,成立了由300多名志愿者组成的马怀龙金盾志愿服务队,为困难群众提供上门救助、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等服务。曾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获评全省公安机关“优秀社区民警”“我为群众办实事”基层民警标兵、“齐鲁最美警察”等荣誉称号。
编号03王俊霞
热血护航生命22年
王俊霞,女,汉族,1980年4月生,山东青岛人,崂山区金家岭街道王家村社区居民。她是救人于危难的天使“熊猫大侠”,每有病患者需要血液急救,王俊霞都会贡献自己的汩汩热血,不计得失。作为Rh阴性血“极少数人群”中的一个,王俊霞将“熊猫血”的这份罕见和稀缺,视为自己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22年来,她累计献血12000毫升,比两个成年人的全身血量还要多,荣获全国无私献血奉献奖银奖。
“熊猫大侠”王俊霞,用身体中一次次不断输出的“熊猫血”,挽救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也一滴滴践行着“爱”的承诺,点燃着生的希望。
用滚烫热血为生命持续护航22年,在“熊猫大侠”王俊霞眼里,生命永远值得被尊重和祝福,这也是她献血的最大意义。
编号04毕文彬
80后女教师守护生态绿践行公益路
编号05孙曙光
“硬核”青年甘做群众身边守护人
编号06徐云功
热血税官传大爱倾情济困显担当
徐云功,男,汉族,1965年7月生,山东胶州人,中共党员,国家税务总局胶州市税务局组织人事科四级高级主办。
编号07傅玉娟
“女税官”热心公益彰显信念担当
编号08董阿妮
“爱心妈妈”8年如一日帮扶大山深处困境儿童
董阿妮,女,汉族,1981年12月生,山东平度人,平度市明村镇董家小庄村村民。10小时车程,900公里远的大山,8年的爱心坚守……作为一名二胎全职妈妈,董阿妮平时除了要照顾自己的两个孩子外,她还牵挂着山西省吕梁市岚县大山里的十几个困境儿童。2013年,从出差到岚县的丈夫口中得知,当地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十分艰苦,她便默默记在了心里,总想着为他们做点什么,2015年,她喊上丈夫、带上孩子一家人自驾到岚县,开启了每年对当地十几个困境儿童的爱心帮扶之旅,迄今已坚持8年。每年放暑假的时候,董阿妮一家便把车塞得满满当当,自驾回到岚县,在那里住上一个周,陪伴那里的孩子,岚县已然成为她另一个家。油费、过路费、慰问品,还有一家人在路上的花销,去一次岚县,需要花费近2万元。当被问及自驾的原因,董阿妮笑着说,“虽然路途遥远,自驾很累,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想带的、能带的都尽量装车上捎给孩子!”
“爷爷今年96岁,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在我的影响下,他已经连续4年每年拿出2000元资助那里的一名男孩,儿子的班级了解到情况后也组织过图书捐赠活动,但我们这些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我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到爱心队伍中来,让更多困难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董阿妮说。
编号09王玉桥
凡人英雄勇斗持刀歹徒
王玉桥,男,汉族,1986年11月生,山东青岛人,青岛凯悦家居股份有限公司职员。他是面对危险挺身而出,见到不义、勇而为之的“正义身”;他是直面歹徒无畏无惧、果敢救人的“凡人英雄”。危机关头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用路边马扎勇斗持刀歹徒,即使身负重伤仍毫不退缩,这样英雄时刻,属于凡人王玉桥。2023年6月26日,王玉桥街头突遇歹徒持刀行凶,当时歹徒已将一人刺倒在地,听到有人出声示警,歹徒直接捅了过去,被躲过后,再次穷凶极恶地向倒地受害人要害部位刺去,危急时刻,王玉桥挺身而出,毫不犹豫飞奔过去,抄起身旁马扎,狠狠砸向持刀歹徒夺路,被马扎砸伤后的歹徒,夺路而逃。
他淡视己伤,坦言救人最重要:“想起来我也不后悔、不害怕,第一念头就是先救人”。事后才发现,自己飞身扑抢刀具的右手已擦伤一大片,胳膊也因用力过猛肿了起来,“这点伤不算什么,能救下人就是万幸”。
王玉桥工作中谦虚好学,热爱本职,任劳任怨,热心奉献,是领导眼中的进步好青年。他的英勇行为源自平凡人性,更彰显时代担当。奋力一砸,砸出了人生最壮丽的弧线;飞身救人,绽放出了生命的高光时刻。危难关头,王玉桥用凡人之力奏响了英雄赞歌。
编号10李士存(已故)
平民英雄两度入海舍命勇救落水母女
编号11周臣
见义勇为乐善好施尽显军人本色
编号12董臣戬
纵身一跃展英勇结为“干亲”成佳话
8月14日,救人5天后,男孩一家人带着锦旗和现金来到了董臣戬家登门致谢。董臣戬收下了锦旗,但婉言谢绝了男孩家属的现金。令人称道的是,在表达感谢的同时,男孩家人与董臣戬一家还结成了“干亲”,被救男孩成了董臣戬的“干儿子”,这在当地传为了一段佳话。
编号13翟元敏
实习女生无悔救人展青年担当
编号14刘元九
41年家国一诺农民账本成“国家记忆”
编号15周思奇
一诺千金“好女儿”12年照顾同学双亲
周思奇,女,汉族,1982年1月生,山东青岛人,青岛西海岸新区张家楼初级中学教师。
高中同学不幸离世,留下孤苦双亲,周思奇用温情的坚守和陪伴,与老人逐渐建立起如父如女的亲情,抚慰了无依老人创伤的心灵,温暖了一个残缺家庭痛失的亲情。她以一个“女儿”的身份,默默地选择了儿女担当和细微关怀,以亲人般的体贴,帮助老人走出痛失亲人的阴影,从而阳光快乐的生活。在她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孩子们俨然成了老人“孙女”式的小棉袄,幸福的院子里洋溢着欢乐亲情。
编号16董述飞
用行动书写“最美退役军人”的诚信本色
编号17于丹
青岛小嫚勇夺中国首枚克柔术亚运金牌
编号18马龙腾
“守山人”风雨无阻“护碑”二十载
编号19王京京
80后蓝领用匠心铸就企业发展
编号20刘大海
20年科研长跑,破解海洋碳汇分类和核算难题
编号21年夫顺
中国电子测量仪器行业的“带头人”
年夫顺,男,汉族,1962年8月生,安徽蚌埠人,中共党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电子测量仪器学术带头人,担任国家和军队多个测量仪器专家组组长。
编号22刘建港
29年匠心成就“海底绣花”第一舵手
编号23刘高利
生命赛道上最走心的心血管手术匠人
刘高利,男,汉族,1981年8月生,山东莱阳人,中共党员,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西海岸院区心血管外科主任,医学博士,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博士后,主任医师、山东省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
编号24刘耀徽
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核心生产系统的创新先锋
刘耀徽,男,汉族,1993年6月生,山东山亭人,中共党员,现就职于山东港口青岛港青岛新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任信息技术部副经理。该同志先后获得山东省属企业优秀共产党员、青岛市优秀共青团员、山东港口“杰出青年”等荣誉。
作为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的青年科研骨干,他怀揣科技报国的崇高理想,全程参与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一、二、三期工程核心生产管控系统的设计和研发工作,建成了全球领先、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他积极参与国家科技部、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攻克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智能管控系统(A-TOS)、AGV智能调度系统、新一代超大型集装箱码头水平运输智能控制系统(A-ECS)及码头智能监管系统等9项“卡脖子”技术,其中4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将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向世界展示了自动化码头建设的青岛力量、“中国方案”!发布标准1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及竞赛奖项15项,助力青岛港自动化码头9次打破装卸效率世界纪录,实现码头利润总额、业务量同比两位数以上增长,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亿元。
编号25汪传生
中国“橡胶战线”上的老兵
40年如一日致力于橡胶混炼加工、精密成型及废橡胶资源化利用等核心过程理论创新、关键技术开发和重大工程实践。针对橡胶产业赶超国际和军工制品升级换代等国家需求,为解决混炼加工技术和装备依赖进口、高精度宽幅胶片精密成型技术国外封锁、废橡胶黑色污染等问题,率先建立橡胶“拉伸-剪切等效”强化混炼、胶片“等压调控”精密挤出、短纤维定向取向“挤压重排-膨胀取向”一次成型等理论体系,创新开发出橡胶制品全产业链系统中橡胶混炼、挤出成型和废橡胶资源化利用等工艺和装备,为我国橡胶工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研究成果在大连橡塑、益阳橡机等多个行业头部企业实现产业化,应用于米其林、固特异、中车等知名企业,出口欧美等,提升我国橡胶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编号26李洪刚
坚守城市管理执法一线的“志愿先锋”
李洪刚,男,汉族,1975年3月生,山东沾化人,中共党员,青岛西海岸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综合业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中级经济师。西海岸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奉法尚德志愿服务队队长、青岛热血英雄救助志愿服务大队副大队长。
编号27周衍默
照亮基层文化舞台的“老黄牛”
周衍默,男,汉族,1967年8月生,山东青岛人,中共党员,青岛西海岸新区泊里镇泊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主任、党委书记。
多年来,周衍默根植乡镇宣传文化沃土上,组建首家镇级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开展惠民文化活动200余场;整理推送11个项目入选各级“非遗”目录;参与打造“泊里民俗博物馆”“蟠龙村史馆”“泊里手造馆”和“中共藏马县县学旧址”等文化阵地;组织编写《沙岭子村志》《邵家岚村志》等5部志书,参与编写《红色泊里》《泊里镇志》等文化工程。主导举办“泊里镇歌手大赛”“泊里镇文化节”“泊里镇美食节”等节庆活动,推介宣传“泊里大集”,连续7年被中央电视台重点报道;先后撰写新闻稿件近千篇,全方位对外宣传推介了泊里这座新生小城市的发展变化,被誉为“基层文化战线上的‘老黄牛’”。此外,他笔耕不辍,先后出版《流淌在岁月里的歌》《颂歌嘹亮》等文学作品,散文集《飘香的土地》荣获西海岸新区首届“琅琊文化奖”,创作反映泊里革命历史题材的舞台剧《那年红旗那年雪》一经上演,引起强烈反响;主编的《味道泊里》美食书籍走进全省“农家书屋”和新华书店,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先后被评为“青岛市文明城市创建先进个人”“全省乡村阅读榜样”“青岛市文明市民”“山东好人”。
编号28崔光磊
储能报国解码深海电源
编号29乔元敏
七旬老人照顾侄嫂14载
乔元敏,女,汉族,1956年3月生,山东青岛人,崂山区北宅街道燕石村居民。
都说世界上比婆媳更难处的关系,就是妯娌关系,可乔元敏把没有血缘关系的残疾侄嫂,看做至亲至爱之人,用14年如一日的悉心照料,把生活中的爱和温暖传递,在她眼里,嫂侄就是最亲的人。2009年,婆婆和丈夫的哥哥不幸去世,留下智力残疾的嫂子和侄女。刚退休的乔云敏毅然站出来,独自挑起照顾嫂侄的千斤重担,承包起日常的细碎琐事。
14年来,她放弃个人生活,从未出过一次远门,甘当嫂侄的“安心剂”和监护人,从不敢走太远、离太久。2018年,乔云敏接连经受了心脏手术和肺癌切除手术两次“生死考验”,身体还未康复,就坚持下床操持起妯娌娘俩的一日三餐。“有我一口热饭,就绝不会让她们饿着。”乔元敏与嫂侄的心紧密相连,没有血缘关系,却是彼此依恋至深的亲人。
无数个日日夜夜,乔元敏把嫂侄当做至亲,在日复一日、无微不至的呵护下,在年复一年、不厌其烦的教导下,嫂侄两人的生活明媚起来,状态大为改观。乔元敏用14年的光阴故事,在一段段波澜不惊、平淡无奇的日子里,讲述爱亲爱人的女性力量,身体力行诠释着孝老爱亲的真谛,谱写出至真至美的篇章,让生命绽放出向上向善的人性光芒。
编号30刘翠华
好弟媳43年如一日照顾智障聋哑大伯哥
刘翠华,女,汉族,1958年12月生,山东即墨人,即墨区龙山街道南葛前街自然村村民。1980年,刘翠华与丈夫结婚,婆婆早年去世,公公体弱多病,家里还有个智障二级、天生聋哑的大伯哥。婚后,小两口和公公、大伯哥住在一处平房里,丈夫打工挣钱,刘翠华则闲赋在家尽心尽力侍奉身体不好的公公和半自理的大伯哥。1988年,公公患胃癌病重,她和丈夫带着公公四处求医、悉心照顾,公公临终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大儿子,刘翠华在病榻前做出郑重许诺:“爹,您放心吧,我一定会照顾好大哥的”。2014年,丈夫查出骨癌晚期,在她的悉心照顾下,丈夫奇迹般地延长了9个月生命,面对丈夫临终前的嘱托,她强忍着泪水说:“只要有我在,就绝不会让咱大哥冻着饿着!”在刘翠华的心里,早已把大伯哥当做自己的亲哥哥,从一日三餐到洗衣打扫,从日常作息到生活细节,她43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照顾大伯哥的善行义举赢得了邻居们的连连称赞。如今,大伯哥已是71岁,虽然行动不便,但看起来依然红光满面,气色很好。刘翠华孝贤持家、与人为善、勤劳朴实,对待老人以孝心,对待家庭以爱心,孝老爱亲善行传遍乡邻。2023年,被评为青岛市“文明市民”、“山东好人之星”。
编号31张茂花
好弟媳45年无怨无悔照顾卧床大伯哥
张茂花,女,汉族,1957年11月生,山东诸城人,城阳区红岛街道前韩社区居民。她是一名普通的农家妇女,45年来16425个日日夜夜,悉心照顾没有血缘关系长年卧床的大伯哥,在丈夫去世,自己改嫁,且家境极其贫寒的情况下对大伯哥始终不离不弃,用一颗金子般的心深深感染着三代人,也感染着身边人。1978年,张茂花与韩同晓结为夫妻,丈夫韩同晓的父亲患有肌无力,哥哥因骨髓炎而长年卧床不起,张茂花一进门就担负起照顾两个病人的重担,她从不言苦,细心照料公公到去世。1985年,丈夫在出海中意外身亡,她独自挑起了照顾卧床大伯哥的重担,也正因此,错失了许多好姻缘。邻村李允峰被张茂花的善良所感动,愿做“上门女婿”。婚后夫妻俩对大伯哥视为亲哥哥,照料的无微不至。张茂花的女儿、儿子结婚后,一家三代四姓六人住在一起照顾、孝敬、敬重大伯哥,直至2023年3月大伯哥安然离世。45年如一日,她用坚韧担当传承孝老爱亲好家风,她用善行义举引领向上向善好风尚。曾荣获山东省最美家庭、青岛市“文明市民”、青岛市十大最美家庭等荣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观海新闻、青岛早报等多家市级媒体先后报道其感人事迹。
编号32张婷
33年如一日用爱诠释“长嫂如母”
张婷,女,汉族,1955年4月生,山东安丘人,市南区云南路街道广州路社区居民。1990年的一天,张婷30岁的小叔子因参加单位的灭火行动,不慎从房顶摔落,造成肢体和智力残疾。那时起,张婷便每天6点前起床,不仅需要照顾患病的公婆,而且还要给生活不能自理的小叔子洗脸、刷牙、做饭、喂饭,晚上下班回家后再操持家务。为公婆送终以后,张婷全身心地看护久病卧床的小叔子。由于大脑严重受损,小叔子情绪经常失控,癫痫病有时一天发作三四次,特别是在夜里,大小便失禁时会乱抓乱抹,随时需要救治和护理。这种生活已持续了33年,但张婷没有一句埋怨,依旧和丈夫一起支撑着这个家。在新冠肺炎疫情严重阶段,张婷多次逆行而上,她在安排好亲人的衣食起居后,主动请缨加入到抗击疫情志愿服务的队伍中,连续坚守抗疫一线,并向所在街道捐赠防疫物资,彰显着守护“大家”与“小家”的责任与担当。多年来,张婷的事迹被邻居传为美谈,感动着越来越多的人,她也因此先后获得“山东好人”“山东省抗击疫情优秀志愿者”“青岛市慈孝之星”“青岛市文明市民”等称号,2023年5月,张婷家庭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最美家庭”荣誉称号,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向我们诠释着“孝老爱亲”的真正含义。
编号33姜执臻
“好媳妇”20余年悉心照料5位老人
姜执臻,女,汉族,1963年4月生,山东平度人,中共党员,平度市古岘镇姜格庄村村民。独身叔叔自有失明,她选择“嫁不离村”;公公身患癌症,离世后欠下大笔外债;婆婆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父母体弱多病,需要长期照料……姜执臻近三分之一的生命都用在了对5位老人的照顾上。为了让日子好过一些,2013年,她和丈夫在周边乡镇包了几亩地。有天凌晨三点多,他们在去种大姜的路上出了车祸,丈夫身体无大碍,而姜执臻却差点因这场车祸丢了命。躺在医院里的她为了不让女儿担心,一直骗孩子说自己在地里干活,直到出院。2014年,姜执臻的丈夫下地干农活时,不小心被机器“咬”断了3根手指,那正值农忙,家里所有的活都落在了姜执臻一人身上,忙完地里的,还要忙家里的老人们。2015年,她患上子宫肌瘤,刚做完手术不足一周,她就咬牙在几个家中奔波,伤口发炎到透明,疼得直不起身,她还坚持自己揉面做馒头。家里老人多,老伴又因伤残疾,姜执臻时刻都在计算着每一分钱怎么花。
30年党龄让姜执臻为之自豪。1996年,村里建恒温库,她二话不说东拼西凑筹了3万元;2020年疫情暴发,她更是当起了防控排头兵……平凡的人生,平凡的家庭,不平凡的是一颗善良朴实的心,这些年来,她用一双手撑起了整个家的希望,先后被评为“岛城十大最美家庭”“平度市好媳妇”等荣誉称号。
“竞展青春”青年志愿者团队以青岛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主要组织依托,坚持“常态化、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工作思路,立足党政所需、社会所盼、青年所能,引领岛城青年志愿者以实际行动谱写爱与奉献的青春华章。
立德树人,“青”心助力青少年成长。培育关爱新市民子女品牌项目,吸引近万名志愿者参与,通过城市发展感知、社会角色体验等让孩子感受城市温度、点亮青春梦想。开展“牵手关爱”行动,自2015年起共守护关爱岛城留守儿童1800余名,开展心愿达成、感受城市、心理疏导、学业辅导、亲情陪伴等志愿服务。连续八年开展建设工地“小候鸟”驿站项目,累计服务留守儿童2300余名,项目模式在全国多地复制推广。扎实推进“阳光助残”活动,建立志愿者队伍数据库,通过参观、体验、文化活动等方式实现对残疾儿童的高质量陪伴。
精准聚焦,“青”力助推社会高质量发展。聚焦文明城市创建,在创建宣传、文明培育、维护市容市貌、关怀关爱等四大领域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聚焦大型赛会服务,近三年组织7万余名青年志愿者服务60余场赛会,服务75万人次,服务时长160万余小时。聚焦基层社会治理,紧扣群众所需深化开展“周末青年志愿行动”,全年志愿服务“不打烊”。围绕应急处突、抗击疫情等组织动员青年志愿者累计服务100万余小时。
“暖到家”清洁取暖团队
在“双碳”目标下,作为青岛市能源产业支柱企业,青岛能源集团树牢全局思想,站稳群众立场,在青岛市能源结构转型中自我加压开启了以“煤改气”三年行动、燃气全产业链建设为重点的能源转型之路。“暖到家”清洁取暖团队应运而生,经过1000余个日夜的奋战,圆满完成市办实事——市内三区“煤改气”工程,成为省内最大规模的清洁取暖工程,在今冬实现了我市东岸主城区无煤化供热的目标,助力岛城天更蓝、百姓家更暖、市民生活更美好,获评全国供热行业能效领跑者第二名,向市委市政府和1000余万岛城市民交出了一份绿色低碳的优异答卷,其先进事迹在央视新闻、经济日报、科技日报等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
他们是绿色能源建设者。在打造全国绿色城市试点“青岛样本”进程中,该团队落实开展“能源转型发展三年行动”,建成30多个分布式清洁能源项目,新增清洁能源供热面积1000万平米;建成27台燃气锅炉、新增4500万平方米的清洁供热能力,每年可减少约100万吨煤炭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85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437吨,实现颗粒物(PM)、二氧化硫零排放,为青岛市招商引资贡献煤炭替代指标84万吨。
他们是温暖到家守护者。他们分布在七区三市,建立了1249个能源服务网格,覆盖了634个社区,3年来办理用户诉求6000余件,为岛城近300万用户提供“用心专注、温暖到家”的能源服务。他们还是敬老爱老、助残帮困的“暖到家”志愿者,曾荣获山东省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是岛城百姓的贴心人、暖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