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在拜读费孝通著述的《乡土中国》之前,我对本书只有模糊的了解,在新学期伊始,研读了这本社会学著作。

在阅读这本著作前,我发现与费老先生有些许的缘分。费老先生曾在东陆大学(云南大学前身)任教,《乡土中国》正是在此期间完成的,而我在备考研究生与上学前的一年内,旅居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费老先生的故居魁星阁与我的居所不过三四里地的距离。得幸能在假期参观费老先生的故居,看到饱经沧桑的书案,应许半世纪之前,费老的字字珠玑就是在这张案前刻画出的。带着时过境迁的感怀,开始阅读《乡土中国》,也有了些许传承的意味,更是让我既期待又谨慎了。

二、评述

(一)论《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

中国乡村人员集合性较高、人员的总数较低,口述的形式足以满足沟通的需要,自不必以书面的形式对内容进行传播,能够满足传播性的作用,则不会使用、发展书写文字的形态;而在流传作用中,乡土社会中对信息代际传递的主要渠道是父辈对后代的口述,在孩童时代就处于此种交流的环境下,世界观的形成和思想的发展都是在其基础上发生的。在没有外来非乡土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冲击与影响,乡土社会的稳定性得到了长久的自我强化与延续,在乡土中国两千年农耕社会凝练出的思想,在现今的中国社会中仍有很多思想融入在中华民族的骨血中。针对此部分的描述费老先生在《乡土中国》全文都进行了体现。

乡村的绝大多数制度、知识、习惯都是由“习俗”二字涵盖,惯常习惯包罗万象,但又是只包含乡村生活涉及到的内容与方面。故而在乡村社会的范畴下,文字的作用较小,与文字产生与发展所需的环境相去甚远,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依照文字判定文化普及的程度,并不是十分合适的,于是费老引出了“习惯”这个关键因素。

(二)《乡土中国》与“习惯”

如果说整本书只余下一个观点,那么我想就是“习惯”与环境、发展与环境的必然联系。

(三)“乡村格局”中的法律问题

位于全书中间部分的论述是费老在《乡土中国》中,对社会形态的深刻细致的描述。在书中以社会成员为线索开展对“社会规范制度”这一主线的说明。何为“差序格局”?本概念是由费老在从事社会学研究的过程中总结出的概念:即由血亲血缘关系所产生的社会关系,连结出的社会结构所特有的格局。这个概念是我在阅读后进行的回忆性总结,可能与费老想实际表达的内涵不甚相同,但是其核心概念是由血缘所引发的独特、直观的社会现象。

乡土社会由于其成员组织构成,是以“户”为单位搭建起来的,在同村落中,不同“户”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姻亲相连接,形成了横向与内部两个纬度的结合。在这样的网格体系内,“宗法”是最适合该社会状态的养成与发展,于是,与乡土社会“习惯”与“宗法”融合,得到了符合乡土社会历史经过的组织架构。

在差序格局下,“无讼”的价值取向就可以得到溯归本源的理解。以村落中威望较高的“长老”进行的人治更符合灵活性、化解矛盾的基本要求。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其形态与社会状态具有不完全的一致性,法律或其他制度体系可能会稍落后于社会的发展状态,其滞后性是不可避免的。基于农耕社会的分工,成员个体之间的纠纷不会付诸于法律,而寻求“长老”的调节,不只是个人对“长老”裁判仲裁的效力的认可,更是不符合寻求法律救济的期待可能性。乡土社会中不止传承了儒家之礼,也在推行道家之“无为”。

三、总结

在对《乡土中国》阅读后,费老所提出的很多全新视角下对社会状态的观察结果引起了我的思考,我试图寻找我国法治体系在高速发展中,地方的乡村习俗与现代法治融合过程中产生的冲突与融合。当下,城镇融合、人才下乡成为平衡发展的重要路径,《乡土中国》仍在发挥新时代所需要的理论价值。

值得在读书笔记的最后对《乡土中国》作出一个基本的判断,本书是一本不需要对法学或社会学有学习基础就可以展开阅读的论文集,费老对中国乡村的形态进行了描绘,书中提出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并且绝大多数思想,在半个世纪后,随着时代发展,其学术价值并没有丝毫流失,书中描绘的社会现象和理论仍然反映在当今的时代之上。

THE END
1.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20240811.docx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1任何社会的法律都是为了维护并巩固其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而制定的,中国古代法律也不例外。它与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维护当时的制度和道德、伦理等价值观念,反映了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的社会结构,竭力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瞿同祖先生在其大作《中国法律和中国社会》中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42196637.html
2.中国社会与中国法律观后感中山大学法学院02级4班 蔡惠燕任何社会的法律都是为了维护并巩固其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而制定的,中国古代法律也不例外。它与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维护当时的制度和道德、伦理等价值观念,反映了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的社会结构,竭力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瞿同祖先生在其大作《中国法律和中国社会》中详细地阐述了产生https://www.unjs.com/h/b/683813.html
3.《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篇1:《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 瞿同祖先生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国法律史的人来说可谓是不可不读之经典著作。笔者初入法律之门时,曾读过梁治平先生的《法辨》一书,先生在《身份社会与伦理法律》一文中归纳了他读此书时归纳的两个命题:“第一,中国古代社会是身份社会;第二,中国古代法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w9sf05.html
4.发现中国古代司法文明的光芒——读《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有感在几千年的时间跨度里,与东西方其他国家相比,等级森严、尊卑有序的中国社会,也曾孕育出辉煌灿烂的法律文化。也许对于现代中国的法律而言,过去的几千年仿佛只是一支冗长的序曲,只为近一个多世纪的风云际会和脱胎换骨作出铺垫。但是不应忘记,延续多年的文化基因,不时提醒我们记得返回故土,学会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传承千年http://www.sdcourt.gov.cn/jningjiaxfy/384939/384941/5976302/index.html
5.中国的反腐败读后感8篇(全文)《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是由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组织攥写,多位专家耗费近10年的时间才最终完稿。十年磨一剑,该书从先秦到明清,全面地为我们展示了朝代更替中的腐败与反腐败。反腐是当今中国社会从中央到地方,领导人到百姓的基本共识,反腐任务复杂艰巨而又刻不容缓,走进历史,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的成败得失,https://www.99xueshu.com/w/filef0her978.html
6.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2024pdfepubmobi电子书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电子书 读后感 评分☆☆☆ 常见的对于传统中国 社会的判断常常是“阶段性”的,或者用“前现代”的眼光去看待传统中国社会,或者是认为其“早熟” ,但也许更适当的判断应当是“特质性”的。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尤其是在与西方资本主义秩序发展历史的对照下,传统中国的“礼法社会”,呈现出的..https://onlinetoolsland.com/books/1224279
7.《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合集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主要从家族、婚姻,社会阶级、宗教与巫术等几个方面较 为详尽得描写了吾国传统社会的现实形态,在终章则着重于意思形态上的讨论从礼与 法、徳与刑、以礼入法等方面阐述影响吾国传统社会意识形成的传承因素,并不忽视制 度后面的概念,真正做到见微知著。法律是社https://wenku.baidu.com/aggs/603d2966f5335a8102d22017.html
8.读《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十二讲》的几点思考历代王朝在国家治理上强调“明德慎罚”,法律和德治犹如双生火焰一般彼此牵绊,展现了中华民族厚德亲伦的民族精神;法律颁布关心社会实际,不断更新和完善法律制度,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法律注重诚信,反映了华夏儿女重信守义的民族品质;中国人民历来重视忠孝,体现了孝亲爱国的民族精神;中国传统http://e.mzyfz.com/paper/2143/paper_57460_11826.html
9.法辩读后感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法辩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利用三天的时间读完了梁治平先生《法辩》一书,书中引经据典的比较了中国古代和西方旧世纪的那种型同但实质上迥异的社会伦理秩序。中国古代是一https://www.ruiwen.com/duhougan/4147203.html
10.远游与慎思(增订本)》《法律的灯绳(增订本)》2018年,我曾在日本东京参加过一个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和日本早稻田大学比较法研究所学术交流25周年的研讨会,当时中方代表团团长、法学所所长陈甦教授就提到:自己当年第一次出国就是来到早稻田大学学习,那次学习对自己的学术生涯有重要影响,所学到的知识对自己回国后参加相关的立法活动也有很大帮助,现在的中国https://law.ucass.edu.cn/info/1052/2457.htm
11.中国法院网中国法院网是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成立,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的综合性新闻网站,并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自办视频播放业务。中国法院网是世界最大的法律网站、法律新闻网站,为社会提供最丰富的法律资讯、最权威的法院信息、最快捷的案件报道。https://www.chinacourt.org/chat/chat/2009/07/id/6916.shtml
12.《法治之光:感悟法律精神与智慧的文章启示录》五、法治文章读后感100字——法治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阅读这篇法治文章让我深感法治之光的力量。法治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在法治的照耀下,我们追求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繁荣。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法治建设贡献力量,共创美好未来。 通过阅读这篇法治相关文章,我们感悟到了法律精神与智慧的力量。法治不https://www.yanggu.tv/webgov/aizhishi/270983.html
13.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全部书评法律扎根于社会,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土壤也蕴育了不同的法律文化。站在历史长河名曰“现代”的一端向前追溯,中国古代法律往往被视为对现代法治之反动,与“平等”、“民主”等现代法治的基本理念相对立。然而,摘下西化的眼镜,从中国社会的家族本质出发重新审视https://m.douban.com/book/subject/1224279/re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