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实体与网络并进、相融、互补的发展模式,公共法律服务的公益性、均等性、普惠性、便利性初步显现,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公共法律服务需求,为该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平台建设基本形成体系
各县市区集合法律咨询、法律服务、特殊人群管理教育、矛盾纠纷调处指导、法律知识宣传、警示教育、法治文化启迪教育、法治成果展示等职能作用,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全部建成,全市87个乡镇街道司法所依托规范建设,全部建成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主要开展指导管理人民调解、社区矫正、法律援助、安置帮教、法制宣传教育以及参与基层依法治理等工作;在村居建立司法行政工作站,设立了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咨询、法制宣传、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法律援助等工作,先后打造了“律师会客厅”“普法超市”“人民调解员超市”等品牌,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目前,全市中心村居全部建立了司法行政工作站,公共法律服务触角真正延伸到群众家门口。网络平台便捷高效,依托“12348中国法网”和“12348山东法网”,着力打造便捷高效的网上法律服务平台,注重数据融合与信息互通,“互联网十公共法律服务”日益成为群众网上寻求法律服务的首选。
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大力发展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业,实施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战略,推进转型升级,提升整体影响力。积极发展具有法律知识的社会志愿者队伍,部署开展法律服务志愿者招募活动,组织动员高校法律专业的师生、退休政法干警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法律服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法律服务资源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间的合理流动,通过定向合作、优势互补,实现跨区域法律服务力量的有机结合,有效缓解县域公共法律服务资源短缺问题,特别是在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中,鼓励城区律师到基层担任法律顾问,有效缓解了基层法律工作者人员不足的问题。把培养高素质的法律服务人才作为队伍建设的基本目标,纳入全市人才培养规划,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法律服务人员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提升法律服务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供稿|泰安市司法局
编辑|陈海峰郝俊平
审核|毕于乾
往期回顾
Reviewofpreviousperiods
●省司法厅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进行集体学习
●全省政府立法业务培训班在威海举办●省司法厅举办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