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法律部分法理学

1、法是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真题:

1、【单选】“在任何情况下,被统治阶级的意志都不能作为独立的意志直接体现在法律里面。它只有经过统治阶级的筛选,吸收到统治阶级的意志之中,转化为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才能反映到法律中。”这说明法的本质是()。

A.阶级斗争的产物B.人民意志的体现

C.被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D.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答案:D

2、【单选】法律主要体现的是()的意志。A.整个社会B.统治阶级

C.政党D.全民

答案:B

3、【多选】“法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社会规范”,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A.统治阶级的所有意志都体现为法

B.法是统治阶级中掌握国家权力的那部分成员的意志的总和C.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是通过国家意志的形式表现出来D.法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意志的体现

答案:ABD

二、法的特征

1、行为规范性:法是调整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2、国家意志性: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国家的意志。思考:我们的国家是谁的国家

3、国家强制性: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为最后保证手段的规范体系,具有国家强制性。这是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主要特征。(其他社会规范一般有:道德、政策等。)

4、普遍约束力: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5、内容明确性:法律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规范

1、【判断】法的适用对象是特定的人,在生效期内可以反复适用,这说明法具有规范性。()

答案:×

2、【单选】“法是调整人们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这说明法具有()。A.国家意志性B.规范性

C.程序性D.普遍性答案:B

三、法的作用

1、法的规范作用

(1)指引:法律一般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提供某种行为模式,指引人们可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或不能这样做,从而对行为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2)评价:评价作用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法律具有判断、衡量他人行为是否合法或有效的评价作用。

在评价他人行为时,总要有一定的、客观的评价准则。法是一个重要的普遍的评价准则,即根据法来判断某种行为是否合法。此外,作为一种评价准则,与政策、道德规范等相比,法律还具有比较明确、具体的特征。

(3)教育:教育作用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法律还具有某种教育作用。

这种作用的对象是一般人的行为。有人因违法而受到制裁,固然对一般人以至受制裁人本人有教育作用,反过来,人们的合法行为以及其法律后果也同样对一般人的行为具有示范作用。

(4)预测:这是指人们可以根据法律规范的规定,事先估计到当事人双方将如何行为及行为的法律后果,从而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合理的安排。

(5)强制:这是指法为保障自己得以充分实现,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惩罚违法行为。法的强制作用是法的其他作用的保证。

1、【单选】法的规范性作用包括()。A.指引、评价、惩罚、强制、教育作用B.指引、评价、教育、预测、惩罚作用C.指引、教育、强制、鼓励、预测作用D.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强制作用答案:D

2、【单选】张某因乱停车被罚款100元,这体现了()作用。

A.法的指引B.法的教育C.法的预测D.法的强制答案:D

3、【单选】人们根据法律规范的规定,事先估计到当事人双方将如何行为及行为的法律后果,从而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合理的安排。该论述指的是法律的()规范作用。

A.指引B.评价C.教育D.预测答案:D

4、【单选】通过法的实施使法律对一般人的行为产生警示作用和示范作用,以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这是法的()。

A.指引作用B.评价作用C.教育作用D.预测作用答案:C

5、【单选】为宣传法制,某乡政府专门设置了普法专栏,在乡政府门前张贴案例、图片等,供乡民学习了解。这体现了法的()。

A.预测作用B.指引作用C.强制作用D.教育作用答案:D

2、法的社会作用

①一方面,法的社会作用体现在维护阶级统治的功能。

②另一方面,体现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的社会作用有四个方面:

(1)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

(2)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

(4)保障和促进对外交往。

【多选】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的社会作用主要包括()。

A.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B.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C.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D.保障和促进对外交往

答案:ABCD

第二节法与社会一、法律与道德的区别、联系

1、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1)产生条件不同

法律:法律伴随着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道德:没有私有制、阶级、国家时就已经产生。

(2)形成方式不同

法律: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道德:存在于人们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舆论中。

(3)表现形式不同

法律:一般是成文的,外在表现形式为法律条文的规范性文件。道德:以观念和形态表现出来的。

(4)调整范围不同

法律:仅调整人们的某些特定行为,不调整思维。

道德:涉及社会的全部领域,范围大于法律。

(5)作用侧重不同

法律:主要调整人的行为。

道德:在调整人的行为的同时,还注重人内心的约束。

(6)实施方式不同

法律:法律的实施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道德: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和社会评价来保证实现。

2、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法律:可以将道德转化为法律加以保障实施。道德:道德对法律具有指导、弥补作用。

1、【判断】法律是道德的底线()答案:正确

2、【判断】“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这句话体现了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答案:正确

3、【判断】法律与道德具有同一属性而相互联系。凡是道德所允许的,都为法律所允许;反之凡是法律所允许的,都为道德所接受。()

答案:错误

4、【判断】诚实守信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法律原则。()答案:正确

5、【判断】在法律健全的社会,不需要道德。()答案:错误

6、【单选】对于道德与法律,描述不正确的是()A.道德是法律的外延

B.法律的道德的底线

C.道德是自发自律的行为

D.法律具有阶级性,但道德没有答案:D

7、【单选】关于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B.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C.法律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道德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D.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答案:C

8、【单选】在人类社会的规范体系中,道德与法律是两种最重要的规范。下列二者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法律是道德形成的基础,能够为道德规范的制定提供依据B.凡是道德所反对和谴责的行为,必定是为法律所制裁的行为C.法律的调节更具有广泛性,能够渗透到道德不能调节的领域

D.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通常也是道德所反对和谴责的行为答案:D

二、法律与政策的联系(选学)

1、政策对法律具有指导作用:

(1)政策是立法的依据;

(2)法律的实施必须以政策为指导。

2、法律对政策具有制约作用:

(1)政策本身必须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2)政策的贯彻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第三节法的分类一、成文法、不成文法

1、成文法:按照法律创立和表现形式分,成文法是有权制定法律规范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等。

2、不成文法:按照法律创立和表现形式分,不成文法是指国家机关认可的、不具有条文形式的习惯。

习惯法是不成文法中常见的一种。由于它不是经国家机关制定的,所以也称为非制定法。有的法学著作把判例法也称为不成文法。

1、【单选】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是()。A.刑鼎B.周礼C.秦律D.法经

答案:D

2、【判断】《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完整保存下来的成文法典,原文刻在石柱上,故又名“石柱法”。()

3、【单选】以法的创制形式和表现形式为标准来划分,法可以分为()。A.国际法与国内法

B.成文法与不成文法C.根本法与普通法D.一般法与特别法答案:B

4、【单选】下列关于英美法系的特点,说法错误的是()。

A.以判例法为主要形式B.成文法是主要法律渊源

C.法官在法律发展中具有突出作用

D.在刑事审判中陪审团起着凸显法律民意的作用答案:B

5、【单选】下列关于《汉谟拉比法典》说法错误的是()。A.制定于公元前18世纪

B.是古埃及著名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的

C.法典的内容宗旨贯穿着铲除邪恶、弘扬道德的思想D.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完整保存下来的成文法典答案:B

二、宪法性法律、普通法

1、宪法性法律:按照法律内容和效力强弱分,宪法性法律一般是指有宪法规范存在其中,但形式上又不具备最高法律效力以及严格制定和修改程序的法律文件。

在我国,选举法、国旗法、集会游行示威法、民族区域自治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等等都是宪法性法律。

2、普通法:按照法律内容和效力强弱分,普通法是根本法之外的其他法律。普通

1、【判断】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和普通法律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答案:错

2、【判断】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和普通法一样都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都是阶级统治的重要工具。()

答案:对

3、【单选】按照规定的内容、法律地位和制定的程序不同,法律可以划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其中,根本法又称()。

A.宪法B.民法C.刑法D.行政法答案:A

三、实体法、程序法

1、实体法:根据法律规定内容的不同,指规定具体权利义务内容或者法律保护的具体情况的法律,如《民法典》、《刑法》等等。实体法的主要功能在于规定和确认权利和职权以及义务和责任。

2、程序法:根据法律规定内容的不同,程序法是为实现实体权利义务而制定的关于程序方面的法律,如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

当然,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在实体法中往往也规定了某些程序问题,而在程序法中则多有关于诉讼主体权利义务的规定。程序法是正确实施实体法的保障,审判活动则是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综合运用。

1、【判断】刑事诉讼法属于实体法。()答案:错误

2、【单选】刑事诉讼法属于()。

A.程序法B.实体法C.特别法D.临时法

答案:A

3、【多选】就法的分类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属于()。A.实体法B.私法C.成文法D.普通法

4、【多选】根据法律规定的内容不同,可以将法律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下列属于实体法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答案:ABC

四、特别法、一般法

一般法与特别法是相对而言的。例如相对于《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就是特别法。

特别法又可以称为特别规定,一般法也可以称为一般规定。

“特别法”的对称。一般法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本身具体所指的对象并不固定。以《民法典》为例,之于《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大多数归民法所调整的法律而言,它是一般法,但之于《宪法》,它就是特别法。

【多选】按照对法律的不同分类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属于()。A.成文法B.普通法C.特别法D.实体法

第四节法的价值

一、法的价值

法的价值,简言之就是法律的存在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美好的、正面的、积极的意义。

1、自由:自由是指法通过制度的保障,使主体的行为任意化。有法律才有自由。自由是现代法的最高价值,保障人权与自由是现代法治的根本目标。

2、秩序:秩序被认为是工具性的价值,这里强调的是秩序是社会活动的基础和前提。秩序是法律所要实现的最基本的、首要的价值,是法律调整的出发点。也是其他价值的基础。没有秩序,其他价值便成为无本之木。

3、正义:正义强调的是社会生活中主体的平等和公正。正义是法的基本标准。正义是人类普遍公认的崇高价值,也是现代法律追求的目标。正义与效率是法的双翼,法运行于社会的理想状态是正义与效率的最佳平衡。

1、【单选】“迟到的正义不是正义”,这句话表明()。A.自由是法的最高价值

B.秩序是法的基本标准

C.平等是法律的基本价值

D.效率是法的价值目标答案:D

2、【单选】孟德斯鸠曾说:“在原始时代,人一生出来就都是真正平等的,但是这种平等是不能继续下去的;社会让人们失掉了平等,只有通过法律才能恢复平等。”这段话所阐述的法律价值,与下列论述最为接近的是:()。

A.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B.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C.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错而已

D.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答案:B

二、法的价值冲突

1、法的自由、秩序、正义价值,是法的最基本价值。在实践中,法的各种价值之间有时会发生矛盾,从而导致价值之间的相互冲突。

例如要保证社会正义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就必须以牺牲效率作为代价;在平等与自由之间、正义与自由之间也都会出现矛盾,甚至某些情况性需要“舍一择一”

2、原则

(1)价值位阶原则:指不同位阶的价值发生冲突时,在先的价值优于在后的价值,

按照位阶顺序确定和有限保护。

一般情况下,自由优于秩序,公正优于效率,生命权优于财产权。

(2)个案平衡原则:个案平衡原则是指在处于同一位阶上的法的价值之间发生冲突时,必须综合考虑主体之间的特定情形、需求和利益,以使得个案的解决能够适当兼顾双方的利益。

公共利益并不一定高于个人利益,而是结合具体情形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3)比例原则:指为了保护某种较为优越的法的价值必须侵犯另一种价值时,要使被侵害的价值减少到最低限度。

第五节法的溯及力和法律责任一、法的溯及力

1、法的溯及力。指新法可否适用于其生效以前发生的事件和行为。

如果新法适用,则是溯及既往;如果新法只适用于正在发生及其生效以后发生的行为和事件,是不溯及既往。

就现代法而言,法律一般只能适用于生效后发生的事件和行为,不适用于生效前的事件和行为,即采取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则。

2、我国:从旧兼从轻

我国修订后的刑法典第1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

根据这一规定:

(1)当时的刑法不认为是犯罪,现行刑法认为是犯罪的,只能适用修订前的刑法,现行刑法不具有溯及力。对此,不能以新刑法典规定为犯罪为由而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2)当时的刑法认为是犯罪,但现行刑法不认为是犯罪的,只要这种行为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则应适用现行刑法,即现行刑法具有溯及力。

(3)当时的刑法和现行刑法都认为是犯罪,并且按照现行刑法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原则上按当时的刑法追究刑事责任。即从旧兼从轻原则所指的从旧。但是,如果当时的刑法处刑比现行刑法要重,则适用现行刑法。此即从轻原则的体现。

(4)如果根据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了生效的判决的,该判决继续有效。即使按现行刑法的规定,其行为不构成犯罪或者处刑较当时的刑法要轻,也不例外。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适用当时的刑法。对一种行为刑法的溯及适用,只限于未经审理或者虽经审理但尚未作出生效判决的场合;已经生效的判决,不应根据刑法的规定加以改变,以维护人民法院生效判决的严肃性和稳定性。

1、【单选】下列有关我国刑法溯及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没有溯及力

B.有溯及力

C.有条件的溯及既往

D.我国刑法对此没有明确规定答案:C

2、【多选】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的规定不采取()。A.从旧原则

B.从新原则

C.从旧兼从轻原则D.从新兼从轻原则答案:ABD

3、【单选】关于法的效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现代社会多采用属地主义为主,与属人主义、保护主义相结合的效力原则

4、【多选】新颁布实施的法律对其颁布实施前发生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属于()。

5、【单选】我国对法律溯及力问题,实行的原则是()。A.法在任何情况下均溯及既往

B.法在任何情况下均不溯及既往

C.法在一般情况下均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

D.法在一般情况下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

二、法的责任(选学)

2、分类及追究原则:法律责任分为:刑事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经济法律责任、违宪法律责任。追究法律责任的原则包括:个人负责,不株连原则;重在教育原则;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原则。

3、惩罚与补偿:根据追究责任的目的分为补偿性责任和惩罚性责任。

惩罚,即法律制裁,是国家以法律的道义性为基础,通过强制对责任主体的人身和财产实施制裁的责任方式。

补偿,是国家以功利性为基础,通过强制力或当事人要求责任主体以作为或不作为形式弥补或赔偿所造成损失的责任方式。

第六节法律规制

一、三要素

举例:《刑法修正案十一》: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

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

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1、假定条件:每一个法律规范都是在一定条件出现的情况下才能适用,而适用这一法律规范的这种条件就称为假定。

3、后果:违反法律规范将导致否定的法律后果。如:赔偿损失、行政处罚、判处刑罚。

二、分类

1、按内容不同分

举例:《民法典》第一百一十条: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

(2)义务性规则:所谓义务性规则,是指在内容上规定人们的法律义务,即有关人们应当做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的规则。

义务性规则又可分为命令性规则和禁止性规则。

命令性规则:规定人民的积极义务,即人民必须或应当做出某种行为的规则。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一条: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正当防卫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正当防卫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禁止性规则:规定人民的消极义务(不作为义务),简而言之就是禁止人们做出一定行为的规则。

举例:《宪法》第十二条: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国家保护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国家的和集体的财产。

2、【单选】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依此规定属于法律规范中的()。

A.委托性法律规定B.命令性法律规定

3、【单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此规定属于()。

C.准用性规则D.禁止性规则答案:D

4、【单选】《刑事诉讼法》第六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依靠群众,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依据法律规则的性质划

分,这条规定属于()

A.命令式规则

B.禁止式规则

D.权利义务复合性规定

A.不得或者不准做什么B.可以或者有权做什么C.应当或者必须做什么D.能够或者不能够做什么答案:C

6、【单选】“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真实情况的权利”违法规范属于()。

A.义务性规范B.强制性规范

7、【单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此规定属于法律规范中的()规范。

C.确定性法律D.命令性法律答案:A

2、按内容的确定性

(1)确定性规则:确定性规则是指内容已经明确规定人们具体的行为模式,无须再援引或者参照其他规则来确定其内容的法律规则。

举例:《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2)委任性规则:委任规则即具体内容尚未确定,只规定某种概括性指示,由相

应国家机关通过相应途径或程序加以确定的法律规则。

例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62条:军队医疗机构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依据本条例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第33条: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国防科技工业系统计量工作的监督管理办法,由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依据本法另行规定。

(3)准用性规则:准用性规则指内容本身没有规定人们具体的行为模式,而是可

以援引或参照其他相应内容规定的规则。

举例:我国商业银行法第17条:“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组织机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此规定即属准用性规则。

1、【单选】我国《社会保险法》第35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本单位取工工资总额,根据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确定的费率缴纳工伤保险费。”这一法律规范属于()。

A.确定性规范B.任意性规范

2、【单选】我国《商业银行法》第十四条规定:“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组织机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该法条是()。

A.确定性规则B.委任性规则

C.准用性规则D.任意性规则答案:C

3、【单选】具体内容尚未确定,只规定某种概括性指示,由相应国家机关通过相应途径或程序加以确定的法律规则称为()。

A.委任性规则B.确定性规则

4、【单选】合同法规定“本法分则或者其他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合同,适用本法总则的规定,并可以参照本法分则或者其他法律最相类似的规定”,这一规定属于()。

A.准用性规范B.委任性规范

C.义务性规范D.确定性规范答案:A

3、按行为规定和限定范围

(1)强制性规则:法律规范依据权利、义务的刚性程度,可分为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所谓强制性规范是指必须依照法律适用、不能以个人意志予以变更和排除适用的规范。它是行为主体必须按行为指示作为或不作为的规则。它的特点是主体没有自行选择的余地。

(2)任意性规则:所谓任意性规则规定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允许人们自行选择或协商确定为与不为、为的方式以及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内容的法律规则。

1、【多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该法条属于()。

C.强制性规则D.任意性规则答案:BC

2、【多选】“公路客运车辆载客超过额定乘员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超过额定乘员百分之二十或者违反规定载货的,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该法律规范属于()。

C.强制性规范D.权力性规范答案:BC

3、【单选】“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这一规范属于()。

A.准用性规范B.任意性规范

C.禁止性规范D.强制性规范答案:D

第七节法的渊源

一、概念

根据法的渊源载体形式分

(1)正式渊源:正式意义上的法的渊源,主要指以规范性法律文件形式表现出来的成文法,如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规章;国际条约。

(2)非正式渊源:非正式意义上的法的渊源,主要指具有法的意义的观念

和其他有关准则,如正义和公平等观念,政策、道德和习惯等准则,还有权威性法学著作等。

1、【单选】法律渊源分为正式渊源和非正式渊源,下列不属于正式的法的渊源是

()。

A.宪法B.法律C.法规D.习惯答案:D

2、【单选】下列属于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是()。

A.习惯B.法理学说C.制定法D.判例答案:C

3、【单选】下列选项中,属于行政法的非正式渊源的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省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C.设区的市人民政府颁布的政府规章

D.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供各级人民法院审判参照的指导性案例答案:D

4、【单选】下列属于我国正式法律渊源的是()。A.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

B.《法理学》教材C.行政法规

D.某区政府发布的《外来务工人员暂行管理办法》答案:C

5、【单选】下列选项不属于法的正式渊源是()。A.宪法B.政策C.规章D.国际条约

6、【单选】下列不属于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的是()。A.地方性法规

B.国际条约

C.民族自治法规D.乡规民约

7、【单选】关于法的渊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的正式法律渊源主要是以宪法为核心的各种制定法B.我国非正式的法律渊源具有明文规定的法律效力

C.非正式法律渊源没有法律效力,司法机关不能以它作为裁判案件的参照D.规章中部门规章属于正式渊源,地方政府规章属于非正式渊源

三、效力等级

1、不同位阶的法:上位法优于下位法:位阶顺序由上到下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

宪法至上原则;法律高于行政法规原则;行政法规高于部门规章原则;行政法规高于地方性法规原则。

2、同一位阶的法

(1)同一机关制定的法:新法优于旧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新一般法与旧特别法由制定机关裁决。

(2)不同机关制定的法:

①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之间存在冲突怎么办?——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应当决定在该地区适用地方性法规。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②部门规章之间存在冲突或者部门规章与地方性规章之间存在冲突怎么办?——由国务院裁决。

1、【单选】按照法律位阶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下列排序正确的是()。A.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规章

B.法律—地方性法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

C.法律—行政法规—省级政府规章—较大市的地方性法规

D.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国际条约—司法解释答案:A

2、【多选】根据《立法法》的规定,解决我国行政法法律位阶冲突的正确理解有()。

A.我国行政法效力等级从上位法向下位法的一般排序是法律、行政法规、规章B.国务院部委制定的规章比地方规章效力高

C.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规章,新的规定和旧的规定不一致时,适用新的规定D.法律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答案:ACD

3、【单选】从效力层级看,下列法律中效力最高的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船舶检验条例》

C.《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行政执法船舶管理办法》D.《长江渔业管理规定》

第八节法律关系

一、法律事实

法律事实指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或者现象。包括:法律行为、法律事件。

1、法律行为:指人有意无意的行为。

简单来讲,是我们意志可以控制的情况。

2、法律事件:指能够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消灭的事件。

简单来讲,就是我们意志无法控制的情况。比如:地震、海啸、政变、游行示威、分娩、死亡等。

1、【单选】下列属于法律事件的是()

A.人的生老病死B.婚姻登记

C.杀人放火

D.企业并购

2、【单选】法律事实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或现象,包括法律行为和法律事件。下列法律事实中,属于法律事件的是()。

A.张某突发心梗死亡

B.小赵在超市买了一箱牛奶C.孙某与王某自愿登记结婚D.小李与某公司签订了合同答案:A

3、【单选】法律事件分为社会事件和自然事件两种,下列属于社会事件的是()。A.战争B.海啸C.人的生老病死D.签订合同

4、【单选】孙某在一起意外事故中死亡,他的配偶、子女依照遗嘱继承了遗产,引起该起继承法律关系发生的法律事实,属于()。

A.法律事件B.法律行为C.法律规范D.法律适用答案:A

5、【单选】甲和乙的家挨着,甲院子里种了几棵芒果树。树上的芒果成熟了,很多果实掉落到乙的家中,这一事实属于()。

A.事件B.事实行为C.民事行为D.民事法律行为答案:A

二、法律关系

2、内容:权利、义务

3、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指向的对象。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是多方的,因而法律关系的客体也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说,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非物质财富和行为结果三类。

①其中物是指物质财富,包括自然物,如森林河流,也包括人造物,如房屋、汽车;

②非物质财富是指脑力劳动的知识性成果以及其他也与人身相联系的非财产性财富,如文艺作品、离标,公民的肖像、名誉行为结果,即行为的结果,或者说是行为所造就的状态,如各种服务。

1、【多选】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客体以及内容,其中客体包括()。A.法人B.物C.人身利益D.智力成果

答案:BCD

2、【单选】甲、乙双方签订了货物买卖合同,由甲方向乙方提供货物。后经甲方同意,乙方将合同中的权利、义务转给丙方。这样,法律关系的()就发生了变更。

A.主体、客体B.内容C.客体D.主体答案:D

3、【单选】构成民事法律关系的三要素为()A.物、行为、智力成果

B.主体、内容、客体

C.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D.主体、行为、权利与义务答案:B

第九节法律解释

一、概念(了解)

法律解释:对法律和法规条文的含义所作的说明。是人们日常法律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法律实施的重要前提。

1、正式解释:又称“有权解释”、“官方解释”国家专门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对法律和法规条文的含义所作的说明。

(1)立法解释:指由有权创制法律、法规的国家机关对其所创制的法律、法规所作的解释。

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其制定的法律所作的解释,国务院对其制定的行政法规所作的解释等。立法机关根据立法原意,对法律规范具体条文的含义以及所使用的概念、术

语、定义所作的说明。作出法律解释的目的是为了更准确地理解和适用法律。

(2)司法解释: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过程中对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作的解释。

司法解释分为两种:

①最高人民法院的审判解释;

②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检察解释;

③两个机关联合作出的解释。

(3)行政解释:行政解释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依法行使职权时,对有关法律、法规如何具体应用问题所做的解释。

2、非正式解释:“正式解释”的对称。是指没有法律约束力的法律解释,因此又称“无权解释”。

(1)法理解释

(2)任意解释

一般公民、社会团体、诉讼当事人、辩护人、代理人等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法律所作的解释。这种解释对司法机关、行政机关适用法律只具有参考价值,没有法律效力。

1、【多选】司法解释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过程中对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作的解释,包括()。

A.检察解释B.立法解释C.审判解释D.行政解释答案:AC

2、【单选】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对如何具体应用法律、法规的问题所做的解释,不包括()。

A.审判解释B.联合解释C.立法解释D.检察解释答案:C

3、【单选】行政解释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依法行使职权时,对有关法律、法规如何具体应用问题所做的解释()。.

A.立法解释B.司法解释C.审批解释D.行政解释答案:D

A.立法解释B.司法解释C.行政解释D.非正式解释答案:D

5、【单选】正式的宪法解释总是由特定的国家机关作出,关于我国的宪法解释是由下列哪一机关解释?().

A.立法机关B.司法机关C.宪法委员会D.国务院答案:A

6、【单选】某高级人民法院的张法官在审判一起金融诈骗案件的时候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做了解释,张法官做出的解释为()。

A.立法解释B.司法解释C.行政解释D.学理解释答案:D

7、【单选】法律解释是指对法律条文所表述的法律规范的内容、含义以及所使用的概念、术语等的理解和说明。法律解释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下列有关法律解释分类表述正确的是()。

A.司法部关于律师工作的具体意见是司法解释B.公安部关于认定管制刀具的解释是行政解释

C.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赌博刑事案件的解释是立法解释

D.某检察长在讨论案件时对“恶势力”的概念作出的解释是类推解释答案:B

THE END
1.法律基础知识概述法律体系法治原则合同法基础侵权责任法规在探讨法律基本知识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个基本的概念:法律体系。法律体系是指一国或地区的所有法律规范构成和运行的一套完整系统,它包括立法机关制定法规,行政机关执行政策,司法机关解释和裁决等几个方面。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法律体系可能有所不同,但大多数都遵循一些共同的原则,如独立性、公正性和合理性。 https://www.1lhyh3ij.cn/ke-pu-huo-dong/398827.html
2.法律基础知识概述法律常识法规解读司法体系什么是法律? 法律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利和义务而制定的规则。它通过立法、司法和行政的形式,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法律基本知识有哪些内容,首先要了解其概念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 立法与司法体系 法律的制定过程称为立法,而执行法律的部门叫做司法机关。在这个过程中,立法机关根据社会需求出台https://www.gntpr.com/ke-pu-wen-zhang/78999.html
3.三年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考题及参考答案2.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意义,有助于大学生摆正( C )的位置,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A. “公”与“私” B. “荣”与“辱” C. “德”与“才” D. “美”与“丑” 3. ( D )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会使人坚贞不渝、百折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https://zy.ganzhsz.cn/s.php/gjb/item-view-id-1021.html?contentH20241029.shtml
4.法律迷雾中的疑点解锁刑法则是国家为了维护公共秩序和道德风尚,对违反了刑罚范围内罪行的人进行处罚的一种制度。它包括犯罪定义、处罚方法等内容,是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工具。 法律与日常生活 如何处理合同争议? 当双方签订合同时,一旦发生争议,可以通过协商解决;如果协商无效,可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或直接提起诉讼到法院解决。 https://www.cjan6a6c.cn/ke-yan-xiang-mu/429217.html
5.法律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法律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 A. 正确 B. 错误 手机使用 参考答案: C 复制 纠错 参考解析: 皮皮学为你提供法律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的答案解析 知识点: 欢迎编辑补充https://www.pipixue.com/ti/f683de3fe2d54707a2af695fd926eb5b.html
6.思修期末考试复习题库A、学习要求 B、生活环境 C、物质消费水平 D、社会活动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包括:ABCD A、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具有以下特点的课程:ABCD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0425/15/79360359_1028236728.shtml
7.大学生婚恋观调查问题8篇(全文)虽说面包比较重要,却不过分追求物质,在有一定面包的基础上爱情还是放在第一位的。开心自己仿佛获得某种莫名力量的支持一般,对过去人人常说了,大学恋爱是没有结果的恋爱,一面临毕业恋爱之花迅速凋谢的场景开始动摇。也希望正处大学生活中的我们可以更好面对或掌握或珍惜你们之间的爱情。让我们好好爱彼此,坚持到底,也https://www.99xueshu.com/w/file0ys8l6r4.html
8.A.法律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B.在正式公布之前,法律不会自己A.法律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B.在正式公布之前,法律不会自己生效C.法律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 D.法律永远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答案 C 多做几道 在革命根据地时期,贯彻"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政策的土地立法是A.《兴国土地法》B.《井冈山土地法》C.《中国土地法大纲》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题型https://www.koolearn.com/shiti/dx-st-5337.html
9."徒法不足以自行”这句话表明()A法律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BA:法律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B:在正式公布之前,法律不会自已生效 C:法律的作用是局限的 D:法律永远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 温馨提示:细心做题,勇气铸就高分! 正确答案 点击免费查看答案 试题上传试题纠错 TAGS 不足以自行句话表明法律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关键词试题汇总大全 https://m.12tiku.com/newtiku/919879/39041654.html
10.2024A.我国战国时期已有完备的法律体系 B.法的内容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C.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 D.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政治职能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秦律十八种·田律》这一法令及其制度的内容,显示出秦国重视农业和生态保育,表明法所反映的内容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B观点符合题意。我国在春秋战国https://m.book118.com/html/2024/1124/7033060004010002.shtm
11.专升本政治科目题型及考情分析内容提要:了解物质、意识、运动、规律等基本概念;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与意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掌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物质的定义 (1)唯心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从其思维决定存在、精神决定物质的根本立场出发,都完全否定物质的客观实http://www.ntxlts.com/m/387/
12.2018级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掌握具有健康管理机构依法管理所必需的政策法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掌握健康管理及疾病预防等相关基本知识; 掌握个人或群体的健康咨询与指导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 掌握个人或群体的健康促进方法并进行健康维护的基本知识; 具有评估个人或群体的健康和疾病危险性的能力; 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以及计算机基础知识; 具https://jwc.wfhlxy.com/info/1023/1356.htm
13.2020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试真题及答案8.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 A.地理环境 B.人口数量 C.生产方式 D.人口素质 答案:C 9.社会形态是( )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http://m.chengkaow.gz.cn/index.php?m=home&c=View&a=index&aid=5727
14.银符考试题库在线练习C.民法典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D.民法典颁布实施,意味着一劳永逸解决了民事法治建设的所有问题 A B C D 4.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根据决定中的内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 http://www.cquc.net:8089/YFB12/examTab_getExam.action?su_Id=5&ex_Id=2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