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县人民医院迎“三甲”评审医务人员及临床医师应知应会

平昌县人民医院迎“三甲”评审医务人员及临床医师应知应会

2、医务人员应知应会内容:

2.1十八项核心医疗制度篇:

所有医护人员必须掌握十八项核心医疗制度的内容。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病例讨论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技术准入制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分级管理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危急值报告制度(本部门、科室的危急值标准)、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后五项为2019年新增)。

口诀版本:

首诊会诊三讨论,手护抗菌须分级,临危抢救要交接,病历信息核查准。

首诊(首诊负责制度)

会诊(会诊制度)

三(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三讨论(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手(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护(分级护理制度)

抗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须分级

临(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危(危急值报告制度)

抢救(危重病例抢救制度)

要交接(值班交接班制度)

病历(病历管理制度)

信息(信息安全制度)

核(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查(查对制度)

准(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

小故事版本:

有个病人来了(1.首诊负责制)

有点重,请上级一起看(2.三级查房制度)

上级也觉得重,请XX科一起看(3.会诊制度)

大家都觉得很重,是个疑难病人(4.疑难危重病历讨论制度)

大家商量一下,要抢救啊(5.急危重病人抢救制度)

要手术啊,谁做(6.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怎么做(7.术前讨论制度)

常规备血(9.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术前要用抗生素吧,用什么抗生素(10.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护士姐姐来打针(11.查对制度)

送到手术室,麻醉师叫护士姐姐查对一下做什么手术(12.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可惜这个病人呼吸、心跳停了,赶快心肺复苏啊!遗憾的是病人还是挂了(15.死亡病历讨论制度)

这个时候天亮了,交班了(16.值班和交接班制度)

交完班还得写病历(17.病历管理制度)

看看病历是否保存了(18.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2.2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

2.3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篇:

所有医务人员必须掌握病历书写规范及重要的病历质量评价标准,如丙级病历、乙级病历评价标准等。具体参见《平昌县人民医院病历书写规范》。

问:常见的病程记录时限规定?

答:(1)出、入院记录;再入院记录;多次入院记录应在24h内完成。(2)首次病程记录应在入院8h内完成。(3)抢救病人抢救记录应在6h内完成。(4)入院48h内应有主治查房记录,72h内应有主任(副主任)查房记录。(5)交(接)班记录应在24h内完成。(6)转科病人的转入、转出记录应在24h内完成。(7)手术主刀医师在术后8小时内完成手术记录(特殊情况下,由一助书写,主刀签名)。参加手术医师在术后即时完成术后首次病程记录。(8)日常病程记录(病危随时记至少每天1次,病重至少每2天1次,病情稳定至少每3天1次,病情变化时随时记录)。(9)有创检查(治疗)操作由具体资质的人员完成,并在操作结束后8小时内完成操作记录。

问:抢救记录、抢救医嘱书写要求。

问:对入院不足24小时的出院病人如何书写病历?

答:对入院不足24小时出院的患者,可只书写《24小时内入出院记录》,但病程记录应详细记录主诉、入院时情况、查体、入院诊断、诊治经过、出院的理由以及患者或家属的签字。

问:入院不足24小时死亡的患者如何书写病历?

问:会诊病历书写要求?

答:我院实行7日归档,鼓励三日归档。

问:电子病历打印时限要求?

答:(1)入院记录、首次病程在完成后即刻打印;(2)病程记录在上级医师查房前必须打印;(3)每累计满1周必须打印;(4)每满页必须打印;(5)会诊前必须打印;(6)手术前必须打印;(7)阶段小结完成后必须打印;(8)长期及临时医嘱开立后即刻打印。

问:死亡病例讨论时限要求?

答:凡死亡病例,一般应在死亡后一周内进行讨论,特殊病例,如死因不明、医疗纠纷、意外死亡和刑事案件等死亡病例应在二十四小时内进行讨论,尸检病例,待病理报告发出后一周内进行讨论。

问:死亡病例讨论的内容包括哪些?

答:内容包括诊断、诊治经过,明确诊断是否正确、有无延误诊断或漏诊、处理是否适时和及时、死亡原因和性质、应吸取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

问:签发病危通知书的注意事项?

问:开具病假证明时限要求?

问:开具疾病诊断证明书的注意事项?

答:(1)由本院有处方权的医师出具,无处方权者无权出具;(2)出具疾病诊断证明书应客观、真实。禁止出具人情证明及假证明;(3)疾病诊断证明分科出具,非本科疾病,该科医师不得出具。非住院病人不得出具出院疾病诊断证明书;(4)疾病诊断证明书应由开具医师签字,并由门诊部加盖疾病诊断专用章。

问:住院患者身份信息更正申请人应提供哪些证明?

2.4三基三严:

所有医务人员必须掌握三基知识,科室有培训资料。

问:“三基三严”是指什么?

答:“三基”是指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三严”是指严格要求、严谨态度、严密组织。

问:我院职工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答:我院职工培训由人力资源部、医教部、护理部负责,采用分类培训方式进行。新职工在报到后统一参加岗前培训,培训的内容涉及到法律法规、医院规章制度、医疗伦理道德、职业安全、职业防护、消防安全、形态礼仪等,还有针对各类岗位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其余职工根据不同类别岗位要求,定期(每年)参加法律法规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及医院管理培训等内容,培训考核情况与岗位聘任挂钩。

2.5急救知识:

问:急诊抢救流程和会诊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6医疗护理质量篇:

问:临床医师如何获取临床用血权限

答:临床医师获得中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后,经医教部组织的临床输血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后由医疗技术应用临床管理委员会授予临床用血权限,医教部备案。

问:临床用血申请的基本要求?

答:同一患者24小时内申请备血量<8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同一患者24小时内800毫升≤申请备血量<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准核签发后,方可备血。同一患者24小时内申请备血量≥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教部批准,方可备血。

问:“输血治疗同意书”签署前告知的内容有哪些?

答:经治医生要严格掌握输血的适应症,在决定输血前先对患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后,在备血、预约输血治疗前,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讲清楚输血的利害关系和所选择输血方式和输血次数,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其家属同意并在《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上双方签字。

问:输血病程记录应包含的内容有哪些?

答:输血适应证的评估、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评价情况。

问:临床输血全过程必须严格执行“三查,十对”,具体内容有哪些?

答:三查:一查血液有效期;二查血液质量(凝块和溶血);三查血袋有无破损。十对:科室;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供血者条形码;采血日期;血液的种类;血液数量。

问:临床用血流程如何?

2.6.1.2输血严重危害(SHOT)处置:

问: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定义是什么

答: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等。

问: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置

问:输血患者疑似经输血感染疾病时怎样处理?

问:拟输血患者需进行哪些方面的血液检查?

答:血型、血常规、肝功、乙肝五项、HCV、HIV、梅毒抗体。

2.6.1.4输血适应证:

其他:(1)慢性低氧血症:Hb<110g/L;(2)迟发性贫血(稳定):Hb<70g/L(>4个月);(3)急性失血低血容量,对其他治疗无反应;(4)围手术期贫血急症手术;(5)手术期间失血量≥总失血量15%;(6)围手术期贫血,药物治疗难以纠正;(7)Hct<24%:放/化疗期间;(8)慢性原发性或获得性系统性贫血;(9)Hct<40%:重症肺炎、体外循环膜肺;(10)Hb>10g/L:遗传性血红蛋白病(高量输血)。

问:成份血的适应症?

答:(1)全血只适用于失血量已超过1000ml~1200ml,并同时有进行性出血,濒临休克或已经发生休克的患者。(2)悬浮红细胞:应用于临床各科输血,适宜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的输血者和外伤手术等引起的急性失血患者。(3)浓缩红细胞(同悬浮红细胞)。(4)洗涤红细胞:①主要用于输注全血或血浆后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②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③高血钾症及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④反复输血已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而引起发热的患者等。(5)白(粒)细胞:白(粒)细胞减少症。(6)血小板:①各种原因导致的血小板计数低于2万的病人。②血小板数量正常但血小板功能下降者。(7)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缺乏症或凝血功能障碍者。(8)冷沉淀:主要用于Ⅷ因子缺乏,纤维蛋白原缺乏,血管性血友病(vWD),儿童及成年人轻中型甲型血友病,各种大失血及低容量性休克并发的DIC以及白血病,肝衰竭所政的纤维蛋白缺乏,创伤、烧伤、烫伤、严重感染等患者。

2.6.1.5应急用血预案:

问:我院应急用血预案的警戒分级是什么?

答:按灾害的危害程度和涉及范围临床应急输血的性质,将应急预案分为三级警戒。三级(黄色)警戒:灾害等事件所造成的伤害人数在10人以内,库存血液不足30U时为三级警戒。二级(橙色)警戒:灾害等事件所造成伤亡人数在20人以内,库存血液不足60U时为二级警戒。一级(红色)警戒:灾害等事件造成20人以上伤亡人数时,不管库存有多少血液都视为一级警戒。

2.6.2病人转接、转诊:

问:双方科室对是否立即转科有争议时,应如何处理?

答:应先遵循首科首诊负责制,不得延误病人的治疗,同时,报告科室主任及医教部。未经会诊或会诊科室不同意转科而将病人强行转科所引起的医疗事故或纠纷,由转出科室负全部责任。

问:会诊分类与时限要求?

答:会诊分为院内会诊和院外会诊。院会诊又分为科内会诊、科间会诊、院内多学科会诊;院外会诊又分为本院医师外出会诊、院外医师来院会诊或远程会诊。按病情紧急程度,会诊分为急会诊和普通会诊。院内急会诊应当在会诊请求发出后10分钟内到位,普通会诊应当在会诊发出后24小时内完成。

问:哪些人员有资质会诊?

问:科间会诊有什么要求?

问:门诊病人的会诊流程是什么?

2.6.3预约诊疗:

问:我院已开通的门诊预约诊疗方式有哪些?

具体参见《制度汇编》中保护患者隐私制度及尊重患者民族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制度。

问:医护人员应如何维护患者隐私权?

答:维护病人隐私权正确做法:(1)诊断室、急救室、注射室、换药室,男女病人分开。男医生检查女病人隐私部位要有屏障遮掩且要有女护士在场。(2)一般性体检没有必要裸露身体,特殊检查确需病人裸露检查时,必须向病人说明原因,并要求其他医护人员在场。(3)在诊疗中不得做与诊疗无关的事情,不得询问与诊疗无关的信息。(4)患者在协助完成教学或科研任务过程中有可能涉及患者隐私时,必须明确告知患者,获得患者知情同意。(5)妥善保管病人病历资料,认真落实病历借阅、外调、复印及保密制度,不得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公开病历中的隐私。

问:如何保障患者知情权?

答:患者及其近亲属有权了解患者病情、病因、诊断、治疗计划和预后情形;有权知晓手术原因、手术成功率、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手术风险、替代治疗方案;有权知晓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和使用方法。有权参与医疗护理过程,并且决定接受或拒绝诊疗或手术。

问:保护患者隐私要求是什么?

答:全院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在未征得病人同意时,医院不得向他人公开病人的信息。患者隐私权有:患者个人身体的秘密,主要指患者的生理特征、生理心理缺陷和特殊疾病、患者的身世和历史秘密、患者的性生活秘密、患者的家庭生活和社会关系秘密;打印出的住院病历统一保管在带锁的病历车内,医护人员使用后立即放回车内,以防泄漏病人信息和丢失病历。

问: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及近亲属告知的主要内容?

问:执行告知义务主体?

答:主管医师、上级医师(科室负责人)、值班医师、护士长。

问:告知对象范围?

问:患者知情权是指?

答:是指患者在选择与接收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有权获得必要的信息,并在理性的情况下做出决定的权利。它包括对患者所患疾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同意权等。

问:医师应当如何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病情?

答:医师应当如何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病情,医疗机构实行手术、特殊检查或者特殊治时,必须征求患者同意,并应当取得其家属或者关系人同意签字。

问:医务人员掌握的沟通技巧有哪些?

答:(1)一个要求:即对病人诚信、尊重、同情、耐心、关怀。(2)二个技巧:一是倾听,即多听家属说几句;二是介绍,即多对家属说几句,介绍病人的病情、预后发展情况。(3)三个掌握:掌握病人的病情、治疗和检查结果;掌握医药费用情况;掌握病人及家属社会心理因素。(4)四个留意:留意沟通对象的情绪变化;留意沟通对象对沟通的感受;留意沟通对象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和对交流的期望值;留意自己的情绪反应,学会自我控制。(5)四个避免:避免强求沟通对象立即接受;避免语言过激;避免过多使用医学术语;避免刻意改变和压抑对方情绪。

2.6.6坠床跌倒的处置:

问:跌倒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答:(1)对患者做好宣教,根据病情及时、动态评估。(2)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床头挂警示牌、专人陪护、地面干燥、照明设备明亮、走廊避免障碍物、穿防滑鞋等。

问:患者发生跌倒/坠床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答:(1)患者发生跌倒/坠床等意外损伤时,当班护士立即察看、安慰患者,采取保护措施,同时通知医生,检查患者受伤情况,测量生命体征。(2)根据患者受伤情况积极进行相应处理,必要时做X光或CT检查。(3)报告科主任、护士长、护理部。(4)严密观察病情,做好记录,严格交接班。(5)必要时与家属沟通。

2.6.7不良事件管理:

2.6.7.1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问:医疗不良事件包括哪些?

问:医疗不良事件如何上报?

问:医疗不良事件等级及等级标准?

答:(1)Ⅰ级事件:非预期死亡或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2)Ⅱ级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3)Ⅲ级事件:未造成损害。(4)Ⅳ级事件:未形成事实,隐患事件。

2.6.7.2护理安全不良事件:

问:主动上报不良事件的奖惩机制有哪些?

2.6.7.3药品不良安全事件:

问: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

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简称ADR。

问:什么是严重药品不良反应?

问:什么是药品群体不良事件

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程序是什么

答:医护人员如发现可能与用药有关的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应首先对患者进行积极救治,并详细记录、调查、分析、评价,保留原始记录,将患者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如实记入病历中。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通过OA平台或上交纸质报告,报给医院药学部,药学部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上报。

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时限

答:医疗机构发现或者获知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应当在15日内报告,其中死亡病例须立即报告;其他药品不良反应应当在30日内报告。有随访信息的,应当及时报告。

2.6.8出院患者健康教育及随访预约管理:

问:患者出院健康教育内容有哪些?

问:患者随访方式和内容有哪些?

2.6.9病历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

问:我院运行病历重点监控目标有哪些?

答:(1)危重病人;(2)输血病人;(3)重大手术病人;(4)首次实施新技术/新疗法病人;(5)存在医疗纠纷可能的病人。

问:病历质量监控核心内容是什么?

答:围绕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为核心,监控医疗及护理核心制度落实情况。

问:我院病历质量监控方式?

答:分为运行病历和出院病历两块实行院科两级监控,参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四川省病历评分标准》科室质控小组和质控部就发现问题进行分析、评价,提出整改意见。输血病历和死亡病历全覆盖。

问:乙级病历标准有哪些?

问:丙级病历标准有哪些?答:(1)病历记录缺页、缺入院记录、病程记录、辅助检查等任一整项造成病历不完整;(2)因病历书写错误引发医疗事故;(3)病历中发现有不该由非执业医师书写的记录;(4)首页空白;(5)无入院记录、或由非执业医师书写;(6)无首次病程记录或非执业医师书写首次病程记录;(7)抢救病人无抢救记录;(8)医师超范围手术(急诊抢救除外);(9)出院病人无出院记录;(10)死亡病人无死亡记录;(11)患者入院不足24小时出院的无24小时入出院记录;(12)患者入院不足24小时死亡的无24小时内入院死亡记录;(13)新生儿性别错误;(14)无长期医嘱单;(15)累计扣分小于70分或单项否决有三个乙级及以上。

2.6.10医疗质量关键环节、重点部门管理:

问:我院医疗质量管理关节环节是哪几部分?

答:(1)急危重患者安全管理;(2)手术病人围手术期安全管理;(3)有创诊疗操作安全管理;(4)输血与药物治疗安全管理。

问:我院医疗质量安全管理重点科室有哪些?

答:(1)手术室;(2)急诊室;(3)ICU;(4)新生儿室;(5)内镜室;(6)产房;(7)血透室。

2.7标本管理篇:

问:手术标本管理要求?

答:(一)术后病检标本管理:(1)手术医生取下手术标本后交给洗手护士,洗手护士根据标本的大小、性状采取适当的方法妥善保管。(2)巡回护士根据标本大小选择型号合适的标本袋,准确填写标本袋外标签上相应内容,确保患者信息与标本信息准确无误,填写标签须字迹工整、清晰可辨。(3)手术结束,洗手护士再次与手术医生确认标本数量与名称,核对无误后装入标本袋准备送检。(4)术毕巡回护士督促手术医生及时准确填写《病理检查申请单》,并与洗手护士共同查对患者身份信息、标本数量及名称,核对无误后由洗手护士将标本送检。(5)手术标本应由中央运输科专人每日定时收检。(二)冰冻标本管理:(1)手术医生取下冰冻标本后交给洗手护士妥善保管。巡回护士及时准确填写《冰冻标本送检单》、标本袋外标签相应内容。(2)洗手护士将冰冻标本交给巡回护士装入标本袋内,巡回护士再次仔细核对无误后,将冰冻标本与《冰冻标本送检单》一起送往冰冻标本送检处,放入指定的整理箱内,并在《冰冻标本登记本》上准确填写手术患者身份信息及标本信息、签名。(3)通知标本送检人员及时将冰冻标本送往病理科,与病理科接收人员仔细交接,确认无误后双方在《冰冻标本登记本》上签名。

问:手术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的规定?

答:手术离体组织必须送病理科进行病理学检查,要求肿瘤手术切除组织送检率100%,手术离体组织送检率100%。当病理报告与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及术后诊断不一致时,主管医生必须对病理标本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追溯。

问:标本采集要求包括哪些内容?

2.8预防保健篇:

问:传染病的预防原则是什么?

答:传染病的预防原则是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问:什么是传染源?什么是传播途径?什么是易感人群?

答:(1)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包括4个方面: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感染动物。(2)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同一种传染病可以有多种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他们都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

问:医务人员是否可以向社会公开传染病病人及其家属的信息?

答:不可以。医务人员未经当事人同意,不得将传染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和个人病史以任何形式向社会公开。

问:“三热病人”是指患哪些病人?应对其进行何种检测?

答:“三热病人”是指临床初诊为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发热的病人。发现“三热病人”均需对其进行疟原虫检测。

问: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有哪些?

问:对特定传染病的特定人群实行医疗救助的制度与保障措施?

问:法定的传染病分几类、各类传染病有多少种、分别是那些病?

答:分甲、乙、丙类,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27种是指:新冠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其中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按甲类传染病管理);丙类传染病11种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手足口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问:2013年修订的《性病防治管理办法》中规定管理的性病是哪些?

答: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

问:传染病的控制措施有哪些?

答: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问:应对传染病患者预防与控制措施的“五早”是什么?

答: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问:如何做好门诊预检分诊?

答:(1)在门诊主入口处设立预检分诊点,对就医患者进行预检分诊。(2)预检分诊工作由熟悉各种疾病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的医务人员担任。(3)预检分诊点应标示清楚、相对独立,通风良好,流程合理,具有消毒隔离条件和必须的防护用品。(4)预检分诊人员根据就诊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进行分诊就医。(5)经预检为传染病或为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送病人到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其中疑为呼吸道传染病的由首诊医生提供防护口罩并指导患者佩戴。

问:如何做好急诊预检分诊?

问:传染病的报告时限?

答: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时,应于2小时内向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及网络报告。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也在2小时内及时报告。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发现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立即向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的保存年限是多少?

答:需要保存三年。

问:一个病人同时发生2种传染病时,应填写几张传染病报告卡?

答:2张。

问:何谓标准预防?

答:标准预防是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口罩、帽子、手套、隔离衣、护目镜或防护面罩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问:不同传播途径医务人员的防护?

答:(1)接触传播: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口罩、手套,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防护服。(2)空气传播: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3)飞沫传播:与患者近距离(1米以内)接触,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除戴医用防护口罩外,还需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问:按照《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的要求,隔离方式有几类?分别适用于哪些疾病?

答:隔离方式及标识分为接触隔离(隔离标识蓝色)、空气隔离(隔离标识黄色)、飞沫隔离(隔离标识粉色)等。(1)接触传播的疾病:如消化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等。(2)空气传播的疾病:如开放性肺结核、水痘、麻疹等。(3)飞沫传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新冠肺炎等。

问:进入隔离房间,医务人员的防护原则有哪些?

答:(1)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2)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根据传播方式选用正确的口罩;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必要时,可根据疾病的传播方式合理选择防护服;严格执行手卫生;按要求处理医疗废物等。(3)防护用品使用的具体要求,应遵循2009《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第六章的规定。

问:传染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有哪些?

答:治疗传染病的目的不仅在于促进患者康复,而且还在于控制传染源、防止进一步传播。要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与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的原则。

答:2小时。

问:什么是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问:哪些传染病发现1例及以上就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答:(1)鼠疫;(2)霍乱;(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5)肺炭疽。

问:医务人员是否有责任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疫情调查、采样与疫情处理?

答:有。

无菌液体、无菌物品、消毒药品使用管理要求?

问:新型冠状病毒流行病学特点?

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发现与报告?

2.9院感篇:

2.9.1医院感染暴发报告流程及处置预案:

问:医院感染暴发的定义是什么?如何报告?

2.9.2医院感染防控知识与技能:

问:什么叫医院感染?发生医院感染后如何报告?

答:(1)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2)报告时限与流程:临床医师在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后应在24小时内报告院感科。(医院感染一般发生在入院48小时后)

问:哪些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答:(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问:哪些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答:(1)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问: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有哪些?

问:发生医院感染后如何报告?

答:临床医师在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后应在24小时内报告院感科。(绝大部分医院感染发生在入院48小时后)。

2.9.2前五位的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名称及耐药率:详询院感科。

问:多重耐药菌概念?

答:多重耐药菌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如: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每类中的一种或全部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问:目前我院重点监控的多重耐药菌株有哪些?

答: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VRE(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CRAB(耐碳青霉烯类的鲍曼不动杆菌)、CRPA(耐碳青霉烯类的铜绿假单胞菌)、CRE(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

问:多重耐药菌感染主要通过什么传播?应采取什么隔离措施?

答: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应采取接触隔离措施,具体包括:发现感染病人时,科室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执行接触隔离预防措施:(1)隔离:单间隔离或床旁隔离,尽量隔离于单间。相同耐药菌可隔离一间病房。(2)进入隔离房间接触该病人时须戴手套。(3)预计与病人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4)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5)脱手套、隔离衣后,须用抗菌皂液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6)该病人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须每天清洁消毒。(7)该病人如去其他部门检查,应有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须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8)一般医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表或血压计等应专用。(9)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在每次使用后须消毒。(10)尽量限制探视人群,并嘱探视者执行严格的洗手或手消毒制度。(11)连续2个标本(每次间隔>24h)均未培养出多重耐药菌,无标本采取就以症状消失或治愈后方可解除隔离。

2.10药事篇:

2.10.1药事管理法律法规:

问:主要的药事法律法规及规章有哪些?

答:(1)药事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等。(2)常见的药事规章有:《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等。

问:我院抗菌药物如何分级管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内容包括哪些?

答: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及特殊使用级,主要内容为:(1)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责任职资格的医师,可授予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及特殊使用级处方权;(2)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授予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3)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仅授予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4)门诊不配备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5)药师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授予抗菌药物处方审核、调剂资格。

问:我院抗菌药物各项指标是多少?

答:住院使用率不超过60%,使用强度为不超过40DDD,门诊使用率不超过20%,急诊使用率不超过40%,I类切口预防使用率不超过30%,治疗前微生物送检率大于30%,限制级抗菌药物不低于50%,特殊级抗菌药物不低于80%。

问:病区备用药品(小药柜、抢救车)的管理要注意些什么?

答:(1)病区备用药品管理由病区护士长负责,并有专人进行效期管理和基数管理。(2)病区抢救车中的药品应统一储存位置、统一规范管理、统一清单格式,保障抢救时及时获取,用后及时补充。

问:什么是处方点评?我院处方点评如何开展工作?

问:我院对开具不合理处方的医师的管理准则是什么?

答:医院对开具不合理处方的医师,按《医院药事考核细则》奖惩并采取教育培训、批评等措施;对于开具超常处方的医师,按照我院《处方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规定予以处理;对出现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并公示其处方之后,仍连续2次以上出现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处方权。

问:我院药事管理体系是如何构成的?

答:根据《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要求,我院设立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下设抗菌药物管理组、药品质量管理小组、合理用药管理小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小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小组、处方点评专家组、新药遴选专家库,日常工作由我院药学部负责。

问:何谓国家基本药物?我院基本药物的管理要求是什么?

问:医师开具处方的用量有哪些要求?

答: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常用量;一般处方不得超过7日常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应当注明理由。

2.10.3特殊药品:

问:什么是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毒性药品、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

答:(1)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是指列入麻醉药品目录、精神药品目录的药品和其他物质。(2)麻醉药品是指具有依赖性潜力,不合理使用或者滥用可以产生身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即成瘾性)的药品、药用原植物或者物质,包括天然、半合成、合成的阿片类、可卡因、大麻类等。(3)精神药品是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兴奋或者抑制,具有依赖性潜力,不合理使用或者滥用可以产生药物依赖性的药品或者物质,包括兴奋剂、致幻剂、镇静催眠剂等。精神药品分为第一类精神药品和第二类精神药品。(4)医疗用毒性药品(简称毒性药品)系指毒性剧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当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药品。(5)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是指《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中所确定的麦角酸、麻黄素、稀盐酸等物质。

问:医师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的用量有哪些要求?

答:(1)为门(急)诊患者开具的麻醉药品注射剂,每张处方为一次常用量;控缓释制剂,每张处方不得超过7日常用量;其他剂型,每张处方不得超过3日常用量,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每张处方为一次常用量;控缓释制剂,每张处方不得超过7日常用量;其他剂型,每张处方不得超过3日常用量。(2)为门(急)诊癌症疼痛患者和中、重度慢性疼痛患者开具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每张处方不得超过3日常用量;控缓释制剂,每张处方不得超过15日常用量;其他剂型,每张处方不得超过7日常用量。盐酸哌替啶处方为一次常用量,仅限于医疗机构内使用。

问: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应该如何管理?

答:三级管理:库房药房病区;五专:(1)专人管理;(2)专柜加锁;(3)专用账册;(4)专用处方;(5)专册登记。

2.10.4易混淆药品管理:

问:易混淆药品有哪些分类?

答:易混淆药品包括看似、听似、一品多规三类。

2.10.5高危药品:

问:什么是高危药品?

答:(1)高警示药品定义:高警示药品,原名高危药品,是指药理作用显著且迅速、若使用不当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甚至死亡的药物,高警示药品引起的差错可能不常见,但一旦发生则后果非常严重。(2)常见的高危药品包括高浓度电解质注射液(10%氯化钾、10%氯化钠、10%葡萄糖酸钙、50%葡萄糖、25%硫酸镁)、胰岛素制剂(胰岛素注射液、来得时等)、肌肉松弛剂(罗库溴铵、氯化琥珀胆碱)、抗肿瘤药(化疗药物等)、抗心律失常药品(西地兰、地高辛、胺碘酮注射液、米力农注射液)、特殊抗凝药(华法林、肝素钠)、溶栓药(尿激酶、阿替普酶)、静脉用平喘药(氨茶碱)、低渗药品(灭菌注射用水)、静脉或吸入用麻醉药(丙泊酚、吸入性异氟烷、吸入性七氟烷、利多卡因注射液、罗哌卡因注射液)、止血药(凝血酶冻干粉)。

问:高危药品的储存、使用规定?

答:(1)药房、病区均应根据医院高警示药品目录,整理现有品种及时组织工作人员学习。(2)药房、病区存放高警示药品均应设置专门的存放区域、药架或药柜等,不得与其他药品混合存放。高警示药品存放处应标识醒目,设置警示牌提示牌提醒药学、护理人员注意。(3)加强高警示药品的效期管理,保持先进先出,保持安全有效。(4)医师在使用高警示药品使用前要进行充分安全性论证,有确切适应症时才能使用。高警示药品调配、配置要实行双人复核,确保发放、配置准确无误;在输注前再次核对患者姓名、药品名称等信息确保准确无误。

2.11管理篇:

2.11.1医疗纠纷处理:

问:我院有接待患者投诉的部门吗?

答:由纪检监查室负责统一接待、受理和分类处理院内、院外投诉。

问:医疗投诉及纠纷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答:(1)发生医疗护理投诉,科室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减轻对患者的损害,同时积极调查处理,控制事态,争取科内解决,防止矛盾激化。(2)主管部门接到科室报告或家属投诉后,应立即向当事科室了解情况及患方需求,与科主任、护士长共同协商解决。(3)对主管部门已接待,但仍无法解决的医疗纠纷,建议患者或家属按法律程序进行医疗鉴定,当事科室在一周内备齐所有相关资料。(4)当事科室指定专人出席医疗事故鉴定会。(5)患者及家属向法院起诉后,当事科室指定专人和律师代表医院出庭,必要时职能部门陪同。(6)医疗主管部门根据医疗纠纷的性质对科室和个人提出行政处理意见,并上报。

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医疗事故是如何划分分级的?

答:(1)一级医疗事故:系指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2)二级医疗事故:系指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3)三级医疗事故:系指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4)四级医疗事故:系指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医疗事故。

2.11.2医疗技术管理:

问:医疗技术分类?

答:医疗技术分为三类:禁止应用于临床(简称禁止类技术);禁止类技术目录以外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作为需要重点加强管理的医疗技术(简称限制类技术);未纳入禁止类技术和限制类技术目录的医疗技术。

禁止类技术包括:(一)临床应用安全性、有效性不确切;(二)存在重大伦理问题;(三)该技术已经被临床淘汰;(四)未经临床研究论证的医疗新技术。禁止类技术目录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发布或者委托专业组织制定发布,并根据情况适时予以调整。

未纳入禁止类技术和限制类技术目录的医疗技术:(1)医疗机构可以根据自身功能、任务、技术能力等自行决定开展临床应用,并应当对开展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实施严格管理。(2)医疗机构拟开展存在重大伦理风险的医疗技术,应当提请本机构伦理委员会审议,必要时可以咨询省级和国家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未经本机构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医疗技术,特别是限制类医疗技术,不得应用于临床。

问:哪些情形下,科室负责人应当立即停止该项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并向医教部报告?

问:医疗技术的监督管理机制?

答:医教部负责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科室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医教部有权终止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并视情节严重追究责任:(1)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技术审核过程中弄虚作假的;(2)不符合相应卫生行政部门规划的;(3)未通过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技术审核的;(4)超出登记的诊疗科目范围的;(5)医疗技术与其功能、任务不相适应的;(6)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问:医疗技术损害怎么处置?

问:医疗技术准入管理范围?

答:指国内外已经开展,而在我院属首次开展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或诊疗方法,为一整套全新的医疗技术或诊疗方法,不包括医院原有技术或诊疗方法的某些过程、步骤的更新或创新,不包括引进某一种药物而致的原有治疗方法的更新。申报新技术、新项目的负责人应具有相应资质的本院医务人员,具体参照本院的《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执行。

2.11.3科研项目管理:

问:科研项目的日常管理机制?

答:医教部负责科研管理工作,制定医院科研工作计划,做好科研工作的协调及检查工作。全院各科室科主任(和或护士长)负责科室科研管理工作及组织实施科研项目,实行项目责任负责制。

问:开展科研项目的审批程序?答:拟申请开展科研项目的科室(专业),就其可行性、价值、技术力量(人员、关键技术)、设备与设施和研究方案等书面申请,每年底前报医教部,经学术委员会及医学伦理委员会评审通过后实施。

2.11.4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

问:什么是临床路径。

答:临床路径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最终起到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作用。

问:判断患者是否满足进入临床路径的条件有哪些?

问:当患者出现哪些情况,应及时退出临床路径?

问:什么是单病种质量管理?

答:单病种质量管理是以病种为管理单元,是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运用在诊断、治疗、转归方面具有共性和某些医疗质量指征具有统计学特性的指标,用数据来进行质量管理评价,可以进行纵向(医院内部)横向(医院之间)比较。

问:我院开展单病种质量管理有哪些病种?

答:医院实行6个病种和3类手术单病种质量控制: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缺血性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剖宫产术、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置换术。

2.11.5平均住院日管理:

问:我院平均住院日要求是几天?

答:≦9天。

问:我院对于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措施有哪些?

答:(1)逐步落实和推行单病种管理;(2)开展微创手术;(3)推行日间手术;(4)完善双向转诊;(5)延长门诊服务:门诊完善检查;(6)优化手术流程,缩短术前等待;(7)规范临床路径管理工作;(8)加强信息化建设。

2.11.6设备管理:

2.11.6.1医疗设备应急管理与替代程序:

问:我院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有哪些?应急维修流程是什么?

答:我院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是指抢救病人必备的常规医疗设备,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心脏除颤器、简易呼吸器、负压吸引器、全自动洗胃机、中央供氧装置、中心吸引装置、氧气瓶以及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所需急救器材等。

2.11.6.2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制度和流程。

问:抢救物品和设备“四定”有哪些?

答:定位放置、定量储存、定人保管、定期检查和维修。

问:知晓设备故障应急调配怎么做?本科室常用急救设备分布?

答:(1)急需吸引设备、应急物资和耗材时,科室可迅速至临近科室借用,然后通知医学装备部,到医学装备部库房领用。(2)急需监护仪、心电图机、除颤仪等设备时,应立即通知医学装备部组织调配,同时向临近科室暂时借调。呼吸机调配由ICU统一调配。科室设备有完整的日常相关记录(每日安全运行记录、维修保养记录、调配记录),出现故障及时报修。(科室人员均知晓记录本在哪,兼职设备管理员要清楚目前科室的设备状态)(3)急救设备需时刻保持待用状态,完好率100%。(所有待用的急救设备必须插在电源上,有故障的要及时悬挂故障标识,不能放在待用区域)。

问:紧急状况下,科室电动吸引器坏了你们如何处理?

答:马上到临近科室询问借调,然后通知医学装备部前来维修。

2.11.7医保管理:

问:2020年城乡居民医保个人筹资金额?

答:2020年城乡居民医保个人筹资250元。

问:2020年城乡居民住院起付线?

答:2020年城乡居民住院起付线700元。

问:2020年城乡居民医保报账比例?

答:2020年城乡居民医保报账比例60%,精准扶贫户90%(只承担自付部分10%);7-65周岁的外伤、中毒及后续治疗病人报账比例下调10%。

问:城乡居民生育医疗费用待遇:

答:实行限额结算:顺产1000元、剖宫产(难产)2000元、流产300元、引产800元。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200元。

问:城乡居民因疾病和生育住院报账所需提供材料:

答:(1)身份证或户口簿复印件、医保卡复印件、代办人有效证件复印件。(2)不牵涉第三方责任或车祸伤的外伤病人需提供出院证、入院记录、外伤承诺书、病人和代理人身份证复印件。

问:在职职工筹费标准?住院起付线?报账比例?

答:职工医保缴费为工资的10%,其中个人承担2%,单位承担8%。在职职工住院起付线:700。报账比例为80%。

问:退休职工住院起付线?报账比例?

答:退休职工住院起付线600,(80周岁以上免起付线)。报账比例为85%。

问:职工住院所报账所需材料:

答:(1)身份证复印件、医保卡原件及复印件、代办人有效证件复印件。(2)职工外伤与居民外伤流程一样。职工生育保险由单位统一到社保局办理。

问:异地患者就医报账需哪些流程?

答:异地患者住院后,需与患者参保地医保局联系,行网上备案,然后持住院证和二代医保卡到收费室医保登记窗口进行医保登记;出院时持出院证和二代医保卡到收费室出院窗口办理出院。

3.临床医师应知应会:

3.1疾病分类与编码篇:

问:ICD是什么?ICD-9-CM是什么?

答:ICD: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9-CM:国际疾病分类手术与操作,对疾病和手术实行编码的目的是便于统计。

问:主要诊断的选择总则是什么?

问:产科主要诊断怎么选择?

答:产科的主要诊断是指产科的主要并发症或合并疾病,没有任何并发症或合并症情况下,选择080或O84为主要诊断。

问:确定主要诊断应注意的问题?

答:⑴一般情况下,有手术治疗的患者,主要诊断要与主要手术治疗的疾病相一致;⑵症状和体征一般不作为主要诊断;⑶死亡病例,临死的方式(呼吸循环衰竭、全身衰竭、多脏器衰竭等)不能作为主要诊断栏。

问:诊断的书写顺序?

答:先主要,后其他;先严重,后轻微;先本科,后别科;先病因,后症状;先临床表现,后外部原因。

3.2手术分类与编码篇:

问:主要手术和操作选择原则?

答:一般是风险最大、难度最高、花费最多的手术和操作。

问:住院期间多次手术及操作的选择原则?

答:在遵循主要手术及操作选择原则的前提下,手术及操作填写顺序为:首先选择与主要诊断相对应的主要手术或操作,其他手术及操作按照手术优先的原则,依日期顺序逐一填写。

问:对于多个操作的选择原则?

答: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多个操作,应以治疗性操作优先。首先填写与主要诊断相对应的治疗性操作(特别是有创的治疗性操作),然后依日期顺序逐一填写其它的治疗性操作;之后依日期顺序逐一填写诊断性操作;如仅有诊断性操作,尽量选择重要的诊断性操作(特别是有创的诊断性操作)优先填写,之后依日期顺序逐一填写其它诊断性操作。

3.3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篇:

问:目前我院哪几类外科手术原则上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原则上不超过多少小时?选用何种品种?

答:(1)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2)外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原则为术前半小时给一剂,术后疗程原则上一般不超过24小时,最长不超过48小时。一般选用头孢一、二代中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头孢唑林、头孢呋辛。

3.4重点病种与重点手术篇:

问:十八种重点病种有哪些?

答:急性心肌梗死(非产妇、未作心脏手术)、充血性心力衰竭(非产妇、非终末、非心功能II级)、高血压病(成人)(排除心脏和透析通路的手术/操作)、脑出血和脑梗死(非产妇、非颅脑手术/操作)、创伤性颅脑损伤(非产妇)、消化道出血(无并发症、非产妇)、累及身体多个部位的损伤(非产妇)、细菌性肺炎(成人、无并发症)(非产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非产妇、非创伤)、糖尿病伴短期与长期并发症(①短期并发症: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②长期并发症:肾、眼、神经、循环、其他未特指的所有非产妇/非新生儿;③糖尿病伴下肢截肢全部非产妇;④未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无合并症、非产妇)、结节性甲状腺肿(非产妇、非新生儿)、急性阑尾炎伴腹膜炎及脓肿(非产妇/非新生儿)、前列腺增生(非产妇/非新生儿)、肾衰竭(非产妇/非新生儿)、败血症(成人)(非产妇/非新生儿)、急性胰腺炎(非产妇/非新生儿)、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恶性肿瘤维持性化疗。

THE END
1.法律基本知识有哪些内容我该知道的那些简单法律事儿在我们平凡的日子里,法律就像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每一步的选择和行动。然而,有的人可能会问:法律基本知识有哪些内容?这不仅是对法律的一种好奇,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法律。简单来说,法律就是规则,是国家为了维护秩序、保障公民权利、促进社会稳定而制定的规定。这就意味着,https://www.1lhyh3ij.cn/tu-pian-zi-xun/412369.html
2.法律法规的全景揭秘所有须遵守的规范与规定行政管理中的规范涉及行政机关如何执行其职责,这包括公共服务提供、税收征管以及监管市场活动等方面。这些规定不仅为行政机关设定了操作标准,也为公众提供了解决问题和寻求帮助的手段。 刑事责任与刑罚制度 刑事责任体现了一种对违反社会秩序或犯罪行为者的惩罚机制。在这一领域,法律明确规定了各种罪行及其相应的刑罚,同时https://www.gntpr.com/ke-pu-wen-zhang/78856.html
3.法律基础掌握这些关键概念简介法律基础:掌握这些关键概念 法律基本知识是理解和操作法治社会的基础,它包括了多个方面的内容。以下六点分别阐述了法律基本知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律体系构成 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体系对应于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它包括宪法、民法典、刑法典以及其他特定领域如环境保护法、劳动合同法等。https://www.ontdhjbdb.com/ke-pu-wen-zhang/365950.html
4.法律基础知识概述法律教育与实践融合 理论与实践是一种不可分割的情感联系,而这也是我们学习任何一种语言或技能时最常见的心理状态。在学习新鲜出炉的人工智能伦理方面,或是在研究如何处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时,都不乏这种情境发生。因此,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是提高个人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果能让学生从第一天开始就认识到https://www.fikyjuyw.cn/tu-pian-zi-xun/51049.html
5.我要知道法律基本知识从合同法到刑法掌握这些就够了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法律基本知识。它指的是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关于法律体系、法理学、诉讼程序等基础性的知识。这包括但不限于宪法、民法典(如合同法、人身权利保护)、刑法等各个领域的核心原则和条款。 其次,这些内容通常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法律体系:了解国家如何建立和运行它的立法机构,以及它们如何制定和修https://www.qtleqzhor.cn/xue-shu-huo-dong/399436.html
6.法治宣传知法懂法,与法同行2.其他法律对民事关系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3.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民事活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4 民法典的特点有哪些 1.具有极强的中国特色; 2.具有显著的开创性; 3.具有很强的实践连续性和可操作性。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DAyNDY1Ng==&mid=2651930233&idx=3&sn=fe87338de42735538ab7d2b5eaad945e&chksm=bc57eb9da70beab60b9616b122c42e29f6aaaebd507346181f49a0231c396c85deb2489aec07&scene=27
7.法律基础知识概览从法理学到法律实务的全方位了解探讨法律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是对法律存在形式和内在逻辑进行深入分析。法理学包括自然法理论和正义论,它们为现代国家立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国际私法概述 涉及跨国合同、继承以及国际财产权益等问题,国际私法是解决不同国家之间民事关系冲突的一套规则系统。它涉及多方面,如管辖权、适用法规定和执行程序。 https://www.3svb9bc3.cn/ke-pu-dong-tai/326702.html
8.名誉权内容涉及到哪些方面,法律的规定是什么名誉权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1、权利人有权维护其名誉,要求他人对其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使其在社会中https://v.66law.cn/wenda/1448486.aspx
9.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知识问答(CISCN)本文涵盖了多项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包括《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内容涉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保护、数据分类分级、数据跨境传输、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等方面,强调了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的重要性,以及相关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5696568/article/details/125030825
10.高等学校保密常识2、教育工作中涉及哪些国家秘密? 根据教育工作保密范围的规定,教育工作中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主要有: (1)绝密级事项。国家教育全国统一考试在启用之前的试题(包括副题)、参考 答案和评分标准。 (2)机密级事项。包括全国性学潮的防范预案、处理措施及综合情况;教育系统秘密结社情况及处理措施;影响社会和高校稳定的重大敏https://ec.wtu.edu.cn/info/1164/7594.htm
11.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苦练内功增强本领业务知识技能测试题库答:一是国家权力机关,二是各级行政机关,三是由政府或有关部门牵头组织、监察机关参加的对有关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执法检查。 67.执法监察查办的案件主要是什么? 答:失职渎职类和行政问责类案件。 68.执法监察日常管理包括哪些内容? 答:涉及执法监察项目管理、执法监察案件管理、执法监察公文管理、执法监察信息管理、执https://www.hrbkjzy.org.cn/zxb/llyd/content_13311
12.2024年股权转让对目标公司进行全面尽职调查涉及哪些内容?导读:在股权转让中,对目标公司的全面尽职调查是一项关键步骤,旨在揭示潜在的法律、财务、经营风险。这涉及到对公司基本信息、股权结构、财务状况、运营情况、法律合规性等多个方面的深入调查。 股权转让对目标公司进行全面尽职调查涉及哪些内容? 1. 公司基本信息:需要核实公司的注册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营业执照、公司章程https://www.maxlaw.cn/n/20240328/11033000031242.shtml
13.评估知识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一般通过国家法律规定、经费保障、政策指导以及建立定期的评估制度来实现;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一般是指高校依照自身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质量标准,提供人财物条件保障,加强过程监管,开展自我评估,收集信息,调节改进提高等方面构成。 25、合格评估从哪些方面引导新建本科院校建设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https://home.xasyu.cn/web/pjb/?path=newsshow&newsid=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