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下的网络化生活中,个人信息几乎遍布交易支付、娱乐、社交等生活的每一个场景,其背后的经济价值日益显著,也成为网络攻击、电信网络诈骗、敲诈勒索等网络违法犯罪的目标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移动互联网使用个人信息存在的安全隐患,分析了黑灰产业常见个人信息窃取手段,并据此提出了个人信息安全防范建议。
1引言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网络的广泛普及,使大众对互联网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个人信息在互联网上的留存量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个人信息经济价值日益显著,导致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屡禁不绝,且成为滋生网络攻击、电信网络诈骗、敲诈勒索等下游违法犯罪的源头,社会危害日益突出。
2018年,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发布,引领全球个人信息保护监管趋势。近年来,我国也高度重视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从法规、治理、企业自律等方面多管齐下,捍卫网络安全、个人信息安全等,相继颁布了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标志着我国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领域迎来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新时代。
2移动互联网使用的各类信息存在安全隐患
2.1手机验证码信息安全需注意
2.2在第三方平台的账号安全难保障
2.3应用程序过度索取用户隐私信息
2020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一批向用户手机内植入软件开发工具包(SDK)插件并实施窃取信息的违规应用。具体行为是在用户不知情状态下,涉嫌窃取用户隐私,涉及的App达50多款。
3黑灰产业窃取个人信息技术手段多样
3.1GSM劫持+短信嗅探技术,无声无息中实现账户盗刷
短信验证码的广泛应用使其安全性已经直接影响用户个人信息安全及账户财产安全,“GSM劫持+短信嗅探技术”正是通过盗取验证码短信以实现账户盗刷。
这项技术的实现原理实际与伪基站极为相似。“GSM劫持”可以理解为“伪基站2.0版本”,属于伪基站的技术再升级,不法分子通过伪基站劫持的方式将用户的手机信号降为2G,然后利用技术手段获取到一定范围内的手机号码后,再利用“GSM嗅探”技术窥探用户短信中的验证码信息,以便完成密码重置、身份验证等步骤。借此可以实现实时获取用户手机短信内容,从而利用银行、网站、移动支付App的技术漏洞和缺陷,最终实现信息盗取、钱财盗刷、私自借贷等诈骗犯罪目的。整个过程中,不法分子无需直接与用户接触,只需利用“GSM劫持+短信嗅探技术”就可以完成窃取信息与钱财,而用户毫无察觉。它就像一条经过专业训练的猎犬,无声无息地辨别事物,所以被专业人士叫做“短信嗅探”技术。
3.2高仿App传播量广,恶意获取权限,非法窃取大量个人信息
3.3通过移动端漏洞攻击窃取用户个人信息并贩卖获利
漏洞的存在,很容易吸引不法分子的侵入及病毒的驻留,导致数据丢失、被篡改,隐私泄露,乃至金钱上的损失。移动智能设备的爆发式增长使漏洞从过去以电脑为载体延伸至移动端,而安卓系统由于具备开放性特点,其信息安全问题尤为突出。一些不法分子受利益驱使,利用系统或应用程序漏洞,使恶意软件可以伪装成任何安卓应用程序,从而使攻击者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运行恶意进程,获得相机、短信等权限,窃取用户的相册、位置等隐私信息,甚至是劫持手机中其他应用,向用户显示一个虚假应用界面,盗取用户输入的账号、密码等敏感信息。
4个人信息安全防范建议
近年来我国从立法、执法、普法等多个方面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但部分黑灰产业人员仍顶风作案,违法获取、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给人们正常工作生活造成恶劣影响。个人信息的黑灰产业链路主要经历非法获取、加工处理贩卖、变现3个阶段,本文针对上述3个阶段提出个人信息保护建议。
4.1防止个人终端设备隐私被窃取
黑灰产窃取个人信息的手段多种多样,主要是利用病毒、漏洞攻击个人终端设备,或是通过钓鱼网址、恶意App窃取私密信息。针对这一问题,用户需及时更新升级终端操作系统,安装完善系统补丁,防止因系统漏洞问题,产生信息泄露、终端入侵风险。
对于安卓系统,由于其开源特征,存在各种发行版本,早期旧版本的安卓系统应用管理权限机制不完善,加上部分手机系统更新生命周期较短,安卓系统的补丁安装不及时,在日常使用手机时需特别注意要安装杀毒软件,及时通过“关于手机”板块或“安全中心”功能更新系统和病毒库,保障终端的安全。
4.2警惕应用程序的过度索权
(1)加强对正规应用的权限和隐私管理
(2)规范个人网络行为,避免被恶意应用“感染”
4.3不要轻易泄露支付验证信息
5结语
在万物互联的大数据时代,碎片化的个人信息不断涌入互联网浪潮中,面对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如何保障个人信息安全,是政府、企业、个人都要面临及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执法机关要从互联网信息传播源头,加大对违法违规获取个人信息行为的打击治理;另一个方面,企业需提高社会责任感,提高对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视程度,建立必要的个人信息存储、使用以及发生信息泄露事件后的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机制。同时,个人也需提升自身的信息防护意识,增强警惕心,积极学习并实践各类信息保护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