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哈爾濱11月30日電“多虧了法律援助,幫我解決了難題!”佳木斯市民董先生激動地說。董先生身有殘疾且經濟困難,子女又不在身邊,外租的土地被鄰居佔用多年。在佳木斯市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員協助申請土地仲裁,最終成功收回土地。這一溫暖的場景,是佳木斯市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成果的一個小小縮影。
近年來,佳木斯市深入貫徹相關指示精神與部署要求,全力打造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在平台建設、品牌打造、法治引領等多方面取得顯著成績,受理法律援助案件4588件,受援7788人次,法律咨詢超46003人次,實體平台接待群眾來訪63572人次,調解糾紛59180件且成功率達95.53%。
日前,佳木斯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通過“雲平台”遠程視頻連線,由公職律師針對農民們關心的土地承包、農資購銷、農業保險等熱點問題,一一耐心解答並提供專業法律建議,成功幫助農民挽回近20萬元經濟損失,這一遠程服務模式成為佳木斯市公共法律服務平台建設的生動寫照。
據介紹,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其對於法律服務的需求也日益增長且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為了精准對接並切實滿足需求,佳木斯市在網絡平台建設方面積極探索、大力推進。通過深度依托“12348”黑龍江法網,全面整合法律援助、人民調解、律師、公証、司法鑒定等多項業務資源,實現網上咨詢、服務與監督的一站式便捷體驗。通過安裝公共法律服務遠程視頻系統,值班律師能夠跨越時空為基層群眾答疑解惑,共享信息資源,及時回應群眾的法律訴求。
截至目前,佳木斯市已成功構建起1個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10個縣(市)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95個鄉鎮(街道)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以及1168個村(社區)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的四級服務網絡,實現了市、縣、鄉、村的全覆蓋。這一“城鎮一刻鐘、農村半小時”公共法律服務圈,讓法律服務真正觸手可及。
在公共法律服務品牌建設方面,佳木斯市“法律援助惠民生”核心品牌創新舉措頻出,放寬審查標准、擴充援助范圍、推行告知承諾制,使法律援助惠及更多弱勢群體,無論是農民工討薪,還是特殊群體尋求法律幫助,都能獲得專業貼心服務。目前已受理4588件法律援助案件,挽回巨額經濟損失,切實守護弱勢群體權益。
在鄉村振興法治進程中,“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工作扎實有力。1221個法治文化陣地在村屯與鄉文化站落地生根,法治文化深入人心。7個村(社區)獲“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稱號,為鄉村治理樹立典范。“7+7黨支部結對”活動蓬勃開展,律所黨支部與村黨支部緊密合作。8次結對共建、40余次公益志願活動、73次公益法律咨詢和40余次普法宣講,為鄉村治理輸入專業法治力量,有力提升鄉村法治水平。“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組建3537人的隊伍,開展80余次培訓與330余次普法宣傳活動,發放大量宣傳資料與宣傳品,成為基層群眾學法用法的引路人,顯著提高基層群眾法律素養與法治意識。
在矛盾化解方面,佳木斯市傳承發揚“楓橋經驗”,將矛盾排查化解置於關鍵位置。調解工作體系建設中,12個文件奠定基礎,非訴訟糾紛解決中心成立,“五級”矛盾糾紛排查化解體系構建,責任明確、銜接有序。調解人員隊伍充實強化,146名網格員兼職調解員,貼近群眾優勢盡顯,89場培訓、15350余人次受訓,提升了專業素養。專項行動及系列活動精准發力,累計排查28629次,成功調解59180件糾紛,調解成功率達95.53%,大量矛盾化解在基層,依法辦事、用法解紛氛圍濃厚,為城市和諧穩定筑牢根基,為佳木斯長遠發展營造了優質的法治環境與和諧的社會環境。(尚城、趙心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