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人身损害案件被扶养人生活费如何计算,是不是可以直接按照伤残等级鉴定确定的比例计算。根据《最高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释义,扶养人(受害人)劳动能力丧失程度,应以死亡或者伤残等级评定或者劳动能力丧失程度鉴定作为依据,一级伤残属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2—4级也视为丧失劳动能力。5—10级伤残程度所反映的劳动能力可以由法官自由裁量,确定受害人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
司法实践中,各地有法院直接适用伤残等级确定的残疾赔偿金比例适用于被扶养人生活费,有的法院则对四级以上伤残程度才考虑适用,执行标准不一,一般由上级法院制定统一的审判指导意见,没有法律或司法解释上的硬性规定。
被扶养人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最高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1条第2款的规定,直接受害人依法承担扶养义务的被扶养人是赔偿权利人。由此可见,被扶养人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充当原告的条件包括:
1、被扶养人不是侵权行为或者其他致害原因直接指向的对象。侵害生命健康权的行为或者其他致害原因发生后,直接受害人死亡或者丧失劳动能力。被扶养人的利益是在直接受害人死亡之后才受到侵害的,其与侵权人是一种间接的因果关系。被扶养人独立于侵害人与直接受害人之外,与直接受害人有利益上的关系。
2、被扶养人是直接受害人依法承担扶养义务的人。这里,“依法承担扶养义务”,是指依照婚姻法第20条、第21条、第28条、第29条规定承担的扶养、抚养或者赡养义务。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并没有强调必须是实际扶养的人,给未来的扶养请求权留下了空间。
3、被扶养人因侵权行为或者其他致害原因致其扶养权利丧失,其生活收到威胁。被扶养人在侵权行为或者其他致害原因发生后,因侵害人的行为或者其他致害原因给其造成损失,所以他有权向侵权人要求赔偿。侵权人给直接受害人造成的损失是直接损失,给被扶养人造成的损失是间接损失,都应该进行赔偿。
在人身损害赔偿诉讼中,被扶养人包括哪些?
在人身损害赔偿诉讼中,被扶养人是与直接受害人有法定扶养关系的人,主要包括:
(1)父母、子女;
(2)夫、妻;
(3)有负担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对于父母已经死亡的未成年的孙子女、外孙子女;
(4)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女、外孙子女对于子女已经死亡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赔偿权利人中的被扶养人只包括直接受害人实际扶养的人吗?
被扶养人包括哪些人?
1、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义务,成年子女对父母的赡养扶助义务;
2、夫妻间的互相扶养义务;
3、有负担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对于父母已经死亡的未成年的孙子女、外孙子女的抚养义务,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女、外孙子女,对于父母已经死亡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的赡养义务;
4、有负担能力的兄、姐,对于父母已经死亡或者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弟、妹的抚养义务。依靠兄、姐抚养长大的弟、妹,对年老无劳动能力、有无其他抚养义务人的兄姐有赡养的义务。并非所有与受害人存在上述法定扶养关系的人都可以成为“被扶养人身份证明”中的“被扶养人”。该被扶养人只包括上述关系中的两类人,即:一类是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还有一类是虽已经成年,但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如精神病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甚至生活自理能力的人,如因先天性疾病致残、因某种无人承担责任的事故导致残疾甚至变成植物人的等。这些人都是依靠受害人因人身损害死亡或者致残前扶养的,为维持他们的生活所需要的费用,属于赔偿范围之列。
如何计算被扶养人生活费?
根据《最高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28条第1款的规定,被扶养人生活费根据抚养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标准计算。由此可见,被扶养人生活费的计算标准包括:
1、根据扶养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扶养人(受害人)劳动能力丧失程度,应以死亡或者伤残等级评定或者劳动能力丧失程度鉴定作为依据。劳动能力的丧失或者受害人死亡等因素导致的是抽象评价的未来收入损失的减少。根据伤残等级评定1—10级确定相应的赔偿基数,一级伤残属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2—4级也视为丧失劳动能力。5—10级伤残程度所反映的劳动能力丧失程度依次减弱,便是一种抽象损失标准。出现这种情况的,是要确定赔偿义务人赔偿受害人劳动能力丧失造成的损失,但不是绝对地、机械地套用公式进行乘除。举例说,受害人的伤残等级评定为10级,为最轻的一个等级,这并不意味着以此为据确定赔偿义务人一律要承担受害人10%的劳动能力丧失基数,而是综合考虑受害人是否因伤残导致实际收入减少等情况,来确定受害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可以说,在审理此类案件时,法官要根据自由裁量权,参照受害人5级—10级伤残等级,确定受害人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
如何确定被扶养人的扶养年限?
根据最高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28条第1款的规定,被扶养人的扶养年限的确定方法有以下几种:
1、被扶养人为未成年人的,计算到18周岁;我国民法通则规定18周岁为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不再在被扶养人之列。
3、60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1岁减少1年;
在有多个扶养人或者有多个被扶养人的情况下,如何确定被扶养人生活费数额?
“被扶养人生活费”应由受害人还是被扶养人主张?
由扶养人和被扶养人主张均应允许。理由在于:扶养人对被扶养人负有法律上或事实上的扶养责任,且一直维持这种扶养关系,因为行为人的过错造成受害人死亡或者残疾,不能履行对特定人的扶养义务时,对扶养人而言是剥夺了其抚养能力,令致其不能尽扶养之责,对被扶养人而言是剥夺了其被扶养的权利,两者都是受害者,故均可以自己利益受损为由起诉致害人。
《民事审判实务问答》,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编著,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P123。
可以按以下标准判定:被扶养人自己没有劳动能力,主要由死者生前或者残者丧失劳动能力前实际扶养,又没有经常性的收入以维持其基本生活,或虽有偶然性收入,但不足以维持本人正常生活的。
《民事审判实务问答》,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编著,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P123—124。
什么情况视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什么情况视为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最高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7条规定中提及丧失劳动力问题,既包括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形,也包括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形。对于丧失劳动力者,不能仅在其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之时才予以赔偿,而是应该按其伤残的原因及伤残等级的程度等确定赔偿数额和赔偿标准。对于造成伤残的,一般都依法作出伤残等级评定。而伤残等级与丧失劳动能力之间的关系,即几级伤残属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几级伤残属于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目前没有统一的规定,而是分别在交通事故处理、工伤等级评定等规定中做出具体规定的。例如,涉及工伤评残的,在《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第14条中规定了“符合评残标准一级至四级为全部丧失劳动能力;五级至六级为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七级至十级为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在实践中,可以依据具体伤残的情况参照上述规定处理。
《民事审判实务问答》,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编著,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P125—126。
胎儿能否要求赔偿抚养费?
胎儿并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其不是民事主体,不享有请求权,对于怀孕期间,胎儿父母因侵权致死,胎儿也不能请求赔偿抚养费。但出生后的婴儿,对于怀孕期间胎儿或胎儿父母受到损害,则认可其享有独立的损害赔偿请求权或抚养费请求权。其损害赔偿请求权或抚养费请求权应当待胎儿出生后,由婴儿本人享有并行使,但在其不具备民事行为能力时,其损害赔偿请求权或抚养费请求权由监护人代位行使。对于涉及胎儿抚养费案件,可以中止审理,待胎儿出生后,再继续审理,如是活体,则可要求支付抚养费,如是死体则没有相应权利。也可以就胎儿抚养费以外的其他请求先行审理判决,待胎儿出生后就其支付抚养费的请求另案处理。——《人民司法》2006年第9期。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观点集成③》,刘德权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P1472。
受损害胎儿出生后是否有权获得赔偿?
“死者生前扶养的人”包括哪些人?
《民法通则》第119条规定的“死者生前扶养的人”,既包括死者生前实际扶养的人,也包括应当由死者抚养,但因为死亡事故发生,死者尚未抚养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和非婚生子女。——《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6年第3期。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观点集成③》,刘德权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P1473—1474。
扶养人的年龄是否作为确定人身损害赔偿数额时考虑的因素?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观点集成③》,刘德权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P1478—1479。
将来丧失劳动能力需要依靠受害人扶养的人是否列入被扶养人范围?
根据有关法律和损害赔偿法原理,只有受害人在遭受人身损害时依法应承担扶养义务的人,才可以被列入被扶养人范围,至于后来才需要受害人扶养的人,不在此限。即我国法律目前不支持受害人的“预期扶养义务”。
《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编著,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P350。
如何理解“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额”、“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额”?
在受害人向侵权人主张被扶养人生活费的司法实践中,往往会出现受害人同时主张被扶养人生活费和被扶养人的教育费、医疗费的情况。是否应当对受害人的这些主张全部予以支持?应当支出的是,被扶养人的生活费,该项目中已经包含了被扶养人的教育、医疗等生活性的支出。《最高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是指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为了满足其用于日常生活需要的全部支出,这里面既包括物质方面的支出,也包括精神方面的支出,既然已经将这些支出全部考虑了,就没有必要就具体的被扶养人的生活费用给予再次赔偿。
《民商事裁判精要与规范指导丛书: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奚晓明主编,法律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P154。
扶养人为城镇户口在城市工作和生活,而被扶养人为农村户口在农村居住生活的情况,被扶养人生活费的计算标准应依据城镇标准计算,还是按照农村标准计算?
《民商事裁判精要与规范指导丛书: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奚晓明主编,法律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P156—158。
实践中被扶养人生活费如何从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中析出?
《侵权责任法》取消了被扶养人生活费项目,用死亡赔偿金和残疾赔偿金涵盖之。即使《侵权责任法》已经用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吸收了被扶养人生活费项目,但并不意味着被扶养人生活费项目已经失去存在的必要。我们认为,司法实践中,如果侵权人已经赔偿了残疾赔偿金或死亡赔偿金,被扶养人只能要求就该残疾赔偿金或死亡赔偿金进行析分,无权向侵权人主张。如果直接受害人或其他被侵权人怠于行使该赔偿请求权,被扶养人则有权诉请侵权人支付被扶养人生活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条文理解与适用》,奚晓明主编,最高人民法院侵权责任法研究小组编著,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P140—141。
受害人因交通事故致残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致害方赔偿,是否应将被扶养人列为共同原告?
在诉讼法上,被扶养人享有独立的诉讼请求权,可以原告的身份起诉。如只有受害人本人起诉,其起诉的诉讼请求包括被扶养人生活费的,应将被扶养人列为共同原告参加诉讼。
《民事审判实务问答》,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编著,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P143—144。
【编者注】:本《解答》以目前有效的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为依据,仅供参考。新法颁布生效与此不一致者,以新法规定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