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论坛论文丨郑沁雯: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下的有效辩护

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的推行,能够有效弥补我国传统逮捕制度的客观缺陷,为审前程序中的辩护工作提供了更大的协商空间。但在该政策的实施过程中,逐渐出现配套制度缺位、实践中有所异化等问题,导致辩护工作不能有效保障当事人权利。为保障辩护活动的有效开展,应从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对该政策在辩护制度中的落实加以探讨,通过厘清辩护工作重点,明确辩方的有效功能发挥途径,在司法改革推行过程中实现控辩双方利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少捕慎诉慎押刑事辩护羁押必要性审查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西南政法大学刑事诉讼法学硕士研究生

2021年4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将“坚持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依法推进非羁押强制措施适用”列入年度工作要点,少捕慎诉慎押从刑事司法理念上升到刑事司法政策。1该政策有效适应了我国当前司法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能够迎合当前法治体系建设与人权保障贯彻的客观需求,也是对当前刑事一体化背景下犯罪圈扩大、罪刑结构轻缓化刑事立法倾向的合理适配。这无疑对于当前诉讼体制之下的辩护活动提供了利好的发展方向,增加了辩护方与侦检机关进行平等协商的“筹码”,使辩护方在审前程序中拥有更加广阔的发挥空间。但在制度设计与具体实践中,辩护工作中如何利用该政策发挥功效,值得加以进一步讨论与完善落实。

一、少捕慎诉慎押下有效辩护的概念厘清

(一)少捕慎诉慎押下的有效辩护基本内涵

在少捕慎诉慎押政策背景下进行有效辩护,要求对其基本概念进行准确理解。“少捕”,即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应当尽量避免使用逮捕措施,严格适用逮捕条件,重视非羁押程序的适用。“慎诉”,即要求检察机关严格把握刑事案件进入审判程序的准入条件,综合考虑案件事实、犯罪情节,犯罪嫌疑人的悔罪态度、社会危害性等,灵活适用法律规定的几种不起诉制度,达成审前分流的效果。“慎押”,即在少捕的基础上,通过羁押必要性审查等制度,谨慎对待嫌疑人是否符合羁押条件的事前、事后审查,保障被逮捕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和辩护人申请变更或是解除强制措施的权利,防止被逮捕人自身权利因为强制措施的限制而受到侵害。2

少捕慎诉慎押司法政策下的有效辩护,则要求就该政策对应的实现路径进行准确把握,并在具体辩护活动中加以运用。在刑事程序依法进行的整体背景之下,发挥辩护主体的能动功能,通过对于该政策内涵的合理利用,保障被追诉人的合法权益,以最大化地发挥辩护制度在刑事诉讼中的积极效果。

(二)“少捕慎诉慎押”政策下有效辩护的客观功能证成

少捕慎诉慎押刑事政策是我国当前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有效体现,其产生于当前刑事司法领域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的客观需要,能够适应犯罪结构逐渐轻缓化的整体立法趋势,从而作用于我国当前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改革进程。该制度不仅要求公权力机关的自觉转变,更要求辩护方自身的积极适用,其客观功能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加强人身权利司法保障

2、有助于追求平等武装,促进司法公正

3、有助于实现繁简分流,节约司法资源

我国传统重打击、轻保护的司法理念影响之下难以避免导致司法资源的浪费,一味强调构罪即诉的工作理念,也不符合以认罪认罚制度为主导的繁简分流机制的客观实践需要,可能造成案件长期积压的不利后果。7通过辩护活动中对于少捕慎诉慎押政策的应用,能在与公权力机关达成合意的同时,帮助其实现案件繁简分流的客观效果,使其能够集中司法资源处理需要进入起诉审判程序、羁押必要性较大的案件中,实现司法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现有刑事体制中有效辩护的不利阻碍及原因分析

(一)制度层面的现实困境

1、未决羁押中法律援助制度尚待完善

羁押状态下被追诉人的各项活动自由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加之缺少与外界进行沟通的途径,实际心态上处于一种较为无助的孤立状态,此时律师身份的有效参与不仅是提供法律帮助的需要,也是缓解被追诉人紧张情绪、理智参与诉讼程序的需要。但律师辩护率低的问题一直存在于我国辩护制度的发展过程中,法律援助制度的推行设想与实际情况仍存在较大差距。82017年以来,我国陆续在全国各地进行刑事案件律师全覆盖工作试点,各地刑事案件辩护率获得显著提升,但仍存在部分问题。9

2、辩护方取证权仍未获得有效保障

证据收集是刑事诉讼制度中决定逮捕、起诉的中心环节,在证据调查收集方面,我国一直以来受到职权主义的模式影响,倾向于欧洲大陆国家为代表的“官方调查”模式,由公权力机关承担探寻案件真相的主要责任。10该种模式强调司法机关职责的发挥,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呼吁辩护律师积极参与收集案件证据的诉讼进程,增加法院发现事实真相的机会,但我国目前现存的诉讼制度中对辩护方的调查取证活动有所限制,致使审前程序中辩护方的应有权利不能得到有效落实。

再次,辩护方的申请调查取证权缺乏相应的制度细化和制度保障,对于检察院、法院受理申请的具体标准并未进行具体规定,也并未严格限制其拒绝申请的特殊条件,一旦司法机关出现消极取证情形,辩护方仅仅通过申诉可能难以得到有效救济。

此外,社会危险性评价要素作为审查取保候审条件、逮捕条件的判断依据,一直是控辩双方的争议焦点所在,但当前我国证据体系中的品格证据规则尚未完全明确,在心证之外缺少相应的客观证据依据与客观标准进行判断,容易导致适用不明的后果,导致控辩双方难以在该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造成不同主体判断标准存在差异的可能弊端。

3、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存在缺陷

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是我国在长期侦查羁押适用过程中的制度产物,产生于司法实践中加强和规范羁押审查工作、维护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需要,适应于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逐渐推行的整体背景,是该政策在具体制度层面上的外化表现。审前程序的有效辩护则很大程度上体现于对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利用的有效结果。然而该制度在逐渐推广适用的实践过程中,仍出现与当前司法体制改革不相适应的本身缺陷,需要进一步加以明确和完善。

其次,《规定》当中仅赋予相对人申请审查的权利,而缺少对于救济程序的法律规制,仅规定书面告知义务,而并未赋予辩护方由于不服或有关机关不履行而申请救济的权利,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有效辩护的顺利开展,也削弱了该制度对于人身权利的保障导向,致使该制度本身的规范目的不能得到实质有效的发挥。

最后,我国长期以来的司法实践中存在着一种难以避免的侦检一体化趋势,检察机关作为羁押必要性审查的主体,能否有效将监督职能与其自身的追诉职能之间的限度进行把握存在争议,仅仅依靠检察机关对于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羁押行为进行审查,忽视了司法监督体系中其他主体的可能作用,也有悖于现代诉讼构造与职能分布的基本逻辑。

4、羁押救济制度存在局限性

(二)实践层面的主要问题

1、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下审前程序的有效辩护问题

被追诉人羁押后缺乏实质性法律帮助。被追诉人在审前程序中申请变更强制措施、羁押必要性审查等防卫手段主要依赖于值班律师的有效帮助,但当前我国审前程序中整体委托辩护率较低,甚至可以说值班律师制度是大多数被追诉人在审前羁押过程中获得律师帮助的唯一途径。14但其职责内容的不断扩张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大量适用忽视了值班律师本身效用发挥的有限性,导致实践中值班律师本应起到的帮助变更强制措施等作用形同虚设,甚至并不实质性行使会见权、阅卷权等诉讼权利,而仅仅提供口头上的法律帮助。在部分案件中还出现律师“见证人化”的情形,值班律师只作用于认罪认罚制度形式上的要求,并不实际产生保障被追诉人在该制度中的自愿性、真实性、合法性的积极效果。15从这个方面来看,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并未获得相应配套程序的有效保障,其实际运行之中还应就辩护权进一步完善。

忽视审前阶段的充分协商。我国当前的控辩关系正逐渐从对抗模式向协商模式转变,与之相适应的是控辩双方对达成协商效果的积极追求,这就要求辩护人在公检机关对于羁押、起诉具有较大权力的前提下,能够在审前环节通过协商的方式,最大化为被追诉人争取可得利益。但实践中辩护人往往将辩护重心放在审判程序,而忽视审前程序的权利维护,对于强制措施变更、酌定不起诉争取等重要环节反而并未投入太多精力,致使协商模式本身的积极效果不能得到有效展现。这种现象是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潜在功能的忽略,并未让该制度的协商性本质得到充分展现,也不适应于我国当前案件繁简分流的客观需要。

2、辩护方具有从属性,辩护工作开展困难

我国诉讼构造之下的控辩关系呈现一种权力压制型的不平等关系,而法治现代化建设要求诉讼制度应当进行由治罪模式到治理模式的转变,以有效解决当前羁押程序中的被追诉人权利受损、控辩双方力量失衡等紧迫问题。16而司法实践中,辩护律师在上述不平等关系中的从属地位更加突出,“调查取证权提出申请的不多,被准许的也少”,17难以有效作用于诉讼推进的整体过程。而且由于长期以来的历史传统的影响,我国司法实践中一直存在依赖羁押程序进行案件查明的现象,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押代侦”、“一押到底”观念根深蒂固,使羁押功能由保障诉讼顺利进行异化为案件真相的查明,导致辩护人与当事人之间的沟通受到限制,辩护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最终可能会造成被追诉人的诉讼权利受损,甚至影响司法判决的最终走向。

3、审前阶段的辩护客观上困难于审判阶段的辩护

相较于由中立审判机关进行最终裁定的审判阶段,审前阶段辩护效果的决定机关是其即将在审判阶段产生对抗的主体,有学者认为二者所处基本立场的不同客观上会增加辩护方开展辩护的难度,甚至可能会出现控方利用地位又是压制被追诉人的情形,使协商性司法最终演变为压制型司法。18此外,即使控辩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就不起诉或变更羁押问题进行协商,实践中仍会受到一定外在因素的影响。例如,对于监察机关调查并移送起诉的案件,律师的介入身份和介入阶段尚未完全明确,对于案件处理结果的影响也会受到限制。再如在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中,由于社会舆论等环境原因,办案机关存在较大侦办压力,辩护律师实际辩护效果也会受到相应减损。这些诉讼外因素的影响可能会致使产生不利于辩护方的客观后果,很大程度上否认辩护律师在审前程序中的努力成果,损害其进行辩护的积极程度,也不利于被追诉人诉讼权益的正当保障。

4、辩护律师整体执业水平有待提升

三、少捕慎诉慎押政策之下的有效辩护路径

《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9条规定,等候审判的人受监禁不应作为一般规则。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法治体系的现代化发展,社会治安状况与整体司法理念取得显著进步。为了适应犯罪圈逐渐扩大、轻微型犯罪不断纳入刑法规制的需要,“释放最大司法善意”,19少捕慎诉慎押刑事政策不仅影响检察机关更加注重谦抑、审慎的办案理念,也有效缓解了审前阶段被追诉方权利受限,辩护人不能展开充分辩护的现实窘境,以此推动贯彻公正、平等的现代司法原则。在该种利好的政策导向之下,辩护者更应以此作为整体辩护工作的抓手,尽力争取保障被追诉人在诉讼过程中的合法权益,体现现代化司法改革的整体价值导向。

(一)制度层面的政策导向

1.坚持无罪推定原则、重视比例原则适用

根据无罪推定原则要求,法院作出判决之前的阶段不得认定被告人有罪,即羁押、逮捕等强制性措施原本应当仅仅出于保障到案、防止逃避侦查的需要。因此少捕慎诉慎押政策推行之下,公权力机关对于羁押决定应当进行慎重看待,对于无罪推定原则及比例原则的追求也与辩护方的价值选择保持一致,有利于成为二者平等协商的沟通基础。此外,程序法定原则作为刑事司法的根本遵循,要求控辩双方的协商内容和实体处理限度把握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贯彻少捕慎诉慎押刑事政策应注意不能突破法律界限。

2.完善值班律师制度,保障基本辩护权

3.完善权利救济机制

4.完善社会调查报告制度

社会危险性大小是羁押条件中能够给辩护律师提供较大发挥空间的判断因素,律师在查证过程中收集的一定体现社会危险性证据、品格证据有时可能缺乏权威性,具体标准的不明确也导致检察机关在个别审查时不能统一适用。可以考虑将未成年人制度中的社会调查报告制度进行扩张,普遍适用于审前羁押制度的辩护中,为社会危险性因素的审查提供具体证据支撑,帮助检察机关全面审查被告人的个人情况、社会关系等可以佐证被追诉人品行的证据材料。21同时还可以赋予辩护律师委托第三方机构系统化进行社会调查,以有效解决实际中社会调查效率较低、实际实行难的问题,尽量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

(二)实践层面的有效辩护

1.辩护工作应注意证据的有效收集和分析

2、辩护工作应注意社会危险性条件的有效论证

首先,应当注重对于犯罪性质、情节等基本案件情况的分析,在刑法轻缓化趋势之下,对于除严重暴力犯罪之外的其他不具有明显极强社会危险性的犯罪,应积极与侦检机关进行沟通,说明被追诉人符合取保候审条件,及时申请取保候审。其次,应当重视进行被羁押人品格证据的收集。通过前科证据收集、社会调查报告制作、认罪认罚具结书签署情况论证、退赃退赔态度、是否具有法定或酌定从轻情节,结合当前的少捕慎诉政策进行充分论证,实践中还存在出示被羁押人立功记录、社区矫正机构评估意见、入伍服役记录和社会公益记录等证据,作为社会危险性和人身危害性较低的证明途径,可见该类证据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使用价值。

此外,辩护律师在该种刑事政策背景下,应当与案件各方进行积极充分的交流,与当事人交流变更强制措施的对辩护工作的积极作用等,向检察机关强调该种政策施行背景之下控辩双方办案价值追求的一致性趋向,甚至还可以通过向办案机关提出意见,帮助进行案件情况的全面了解,帮助取保候审措施与酌定不起诉制度及时合法适用。22

3、辩护工作应注意积极运用刑事政策进行说理

当前我国司法机关受到行政化倾向的制约,刑事政策及相应的内部考核机制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侦检机关捕诉的潜在观念和价值抉择。23少捕慎诉慎押刑事政策实行之后,检察机关内部推行一系列考核标准保证该政策的贯通执行,以不捕率、不诉率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将降低审前羁押率工作指标纳入绩效考评,为辩护律师的协商工作提供更多有利空间。24

除了少捕慎诉慎押政策的直接观念影响之外,当前我国民营企业改革中的部分制度也给予辩护律师较大的发挥空间。最高检发布的以“涉非公经济立案监督”为主题的第二十四批指导性案例中明确禁止以刑事立案查收经济纠纷的行为,明确对涉民企业给予充分发展空间的政策导向,是对于相应民商衔接案件辩护的重大机遇。与此同时,近日国资委印发《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办法》,对2018年的企业合规试行办法进行了更为明确的阐释,“合规不起诉”的适用问题也为辩护工作提供新的机遇与挑战,该种政策前景之下刑辩律师更应把握该类政策的潜在优势,在少捕慎诉慎押的推行倾向下,积极作用于当事人强制措施适用与相对不起诉制度,发挥辩护工作的最大效用,推进刑事法治共同进步。

4、辩护工作应结合羁押制度及配套设施的完善

当前我国社会已进入数字时代,全新非羁押技术的运用能够帮助进行非羁押人员的有效管控,从而帮助减少羁押率,顺应少捕慎押理念的需要。此前,杭州市检察院曾经联合市公安局联合推动“非羁码”的应用,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技术对非羁押人员进行全方位监管,且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积极效果,审前羁押总数同比下降25%,绝大部分非羁押人员都处于有效管控之内。25该技术的创新运用是少捕慎诉慎押理念的实体转化,客观上也为公检机关解决了非羁押人员难以管控的客观困境,能够保障被追诉人及时到案的同时保障其基本人权,也为辩护律师提供更多羁押无必要性的说明途径,帮助其进行充分辩护。

结语

我国刑事诉讼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控辩关系由于历史原因,一直存在控辩地位不平等的客观现象,某种程度上来说辩护方并未具有太多可以与公权力机关进行协商的“筹码”,这并不适应我国当前协商性司法改革趋势。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客观上缓解了这一固有缺陷,赋予辩护律师更加充分的辩护理由,也能帮助司法机关进行对于捕诉必要性的重新审视与观念转变。该政策之下的刑事辩护应当更加注重证据、说理方面的充分准备,强调与检察机关、公安机关以及各方当事人的充分协商,以达成各方利益最大化的最优效果,适应我国当前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在改革中促进刑事司法制度逐步进行完善。

注释:

1.张佳华:“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下侦羁关系的反思”,《社会科学战线》,2022(8),第242页。

2.孙长永:“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与人身强制措施制度的完善”,《中国刑事法杂志》,2022(2),第109页。

3.陈瑞华:“有效辩护问题的再思考”,《当代法学》,2017(6),第6页。

4.彭江辉:“有效辩护与辩护质量——美国有效辩护制度窥探”,《湘潭大学学报》,2015(4),第45页。

7.潘金贵、唐昕驰:“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研究”,《法学论坛》,2022(1),第39页。

8.陈卫东:《中国刑事诉讼权能的变革与发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406页。

10.魏晓娜:“审判中心视角下的有效辩护问题”,《当代法学》,2017(3),第107页。

11.汪海燕、胡广平:“辩护律师侦查阶段有无调查取证权辨析”,《法学杂志》,2013(11),第87页。

12.何邦武:“羁押必要性审查:问题与出路”,《甘肃政法大学学报》,2021(2),第61页。

13.见上注2,第115页。

14.吴宏耀:“我国值班律师制度的法律定位及其制度构建”,《法学杂志》,2018(9),第29页。

15.熊秋红:“‘两种刑事诉讼程序’中的有效辩护”,《法律适用》,2018(3),第60页。

16.陈瑞华:“刑事辩护制度四十年来的回顾与展望”,《政法论坛》,2019(6),第8页。

17.见上注10。

18.林喜芬、王延延:“‘捕诉一体’改革会影响审前辩护权吗?”,《甘肃社会科学》,2022(3),第125页。

20.万春:“减少审前羁押的若干思考”,《河南社会科学》,2011(3),第24页。

21.戴建军:“品格证据的客观获取与规范使用”,《人民司法》,2020(10),第86页。

22.陈卫东:“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试点研究报告”,《法学研究》,2018(2),第187页。

23.王子毅:“降低审前羁押率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2021(4),第117页。

24.孙长永、苗生明、彭胜坤:“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的内涵功能及其落实”,《人民检察》,2021(15),第42页。

25.苗生明、纪丙学:“贯彻宽严相济依法充分准确适用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中国检察官》,2022(2),第5页。

THE END
1.政府法律援助论文12篇(全文)政府法律援助论文 第1篇 在我国, 困难群众拥有受法律援助的权利, 执业律师负有法律援助的义务, 作为政府, 在法律援助中主要是负责援助申请的受理、案件的审批、律师的指派、律师办案补贴的发放等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 这些或刚或柔的规定在执行中存在着一个重大的问题:政府对法律援助资源投入和调动方面缺乏刚性的https://www.99xueshu.com/w/ikey4lsi1zky.html
2.关于法律援助论文范文资料与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策略》:本论文可用于法律援助论文范文参考下载,法律援助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摘要:法律援助制度是法律援助机构为贫困或者特殊案件提供无偿法律服务的制度,是国家对人权保护重视程度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保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存在立法层次水平低、法律援助http://10www.anydaily.com/zhichenglunwen/25055.html
3.论法律援助立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文作为一篇探讨中国法律援助立法问题的专业论文,从立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立法的条件与时机、立法应有的基本内容等诸方面进行系统地阐释、剖析,溯本穷源,比较中西立法,并且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提出完善中国法律援助立法的若干对策性设想和建议;同时将之与新近颁布实施的《法律援助条例》的内容加以比较和分析,旨在对法律援https://www.moj.gov.cn/pub/sfbgw/jgsz/jgszzsdw/zsdwflyzzx/flyzzxzcxx/zcxxllyj/201906/t20190625_189027.html
4.法律援助论文,法律援助论文题目法律援助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法律援助论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法律援助论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开天辟地救国大业的体会 开天辟地救国大业,是指在国家危难之际,勇于担当,挺身而出,开创新的局面,为国家的安宁和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http://www.wangyanlawyer.com/flyz/f28a2095230e8e14.html
5.法律援助论文浅析当前法律援助工作的问题与对策.doc法律援助既是一项法律专业性 很强的工作,更是一项群众工作,它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 特别是面对社会的弱势群体,解决他们在平等实现自己合法 权益方面 法律援助论文浅析当前法律援助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文档信息 页数:6https://www.taodocs.com/p-505946960.html
6.法律援助制度的几个题目律毕业论文法律论文导读:法律论文毕业论文,法律援助制度的几个题目律毕业论文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要:援助经历了从 摘要:援助经历了从1994年初起到今天的过程。法律援助的概念有广、狭二义之分;其性质是法律之助,即援助公民个人或者人民法院不向受援人收费或者少收、缓收从而在法律方面提http://lw.nseac.com/html/1022/569878.html
7.刑事诉讼中的法律援助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前9条 1石贤平;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年 2梁高峰;需求导向型农村法律援助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年 3周晓霞;我国公益律师群体形成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年 4余为青;刑事诉讼平等论[D];西南政法大学;年 https://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053-2005075375.htm
8.广州市律师协会2014年度会员奖励决定10.《二手房屋买卖前置审查及风险防范》论文 ——广州金鹏律师事务所 李颖珺 11.《刑事法律援助工作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论文 ——广东高义律师事务所 孙槐玉 12.《论侵犯知识产权的赔偿数额中的律师费用》论文 ——广东迅法律师事务所 李文立 13.《试析企业法人分支机构无效保证情况下的过错认定与责任分担——以保证https://www.gzlawyer.org/info/e0dc990e2d8542d4850cee40793474e9
9.达州市社会科学评奖委员会关于达州市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王毅(达州市法律援助中心) 9﹒万达开生态环境保护(系列论文) 《中国环境管理》2021.04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3 《四川环境》2021.04 唐学军(四川文理学院) 陈晓霞(四川文理学院) 10﹒从社区治理走向社区共同治理的法治化路径(论文) http://www.scdzskl.com/tongzhigonggao/357.html
10.法律论文2012年04月06日法律援助论文浅析当前法律援助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2012年04月06日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 2012年04月06日浅析职务犯罪的产生原因和预防对策 2012年04月06日劳动法 2012年04月06日委托书 2012年04月06日浅析职务犯罪 2012年04月06日网络犯罪既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问题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518/17/12397589_286363720.shtml
11.《关于促进律师参与公益法律服务的意见》的解读与设想论著论文摘要:《关于促进律师参与公益法律服务的意见》从6个方面规定了促进律师参与公益法律服务的主要措施,广大律师要积极响应文件要求,热心参加公益性法律服务,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同时我们也要夯实内功,提升服务质量,拓展服务方式,提高业务素质,为建设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 http://www.heruilawyer.com/newlaw/detail/id/580.html
12.吴宇律师《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研究》《工商登记对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合同效力的影响》、《论宪法对我国少数人权利的保障》多篇法学专业论文;其撰写的《论法律援助中的政府责任与律师义务》、《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研究》两文曾获2004年上海市司法局、上海市律师协会、上海市法律援助中心联合举办的法律援助论文征文大赛“优秀论文奖”http://www.law-lib.com/lawyer/lawyer.asp?id=4665
13.论法律援助的德性摘要:本文从法律援助产生的制度渊源着手,通过对维系法律援助制度的现实需要、利益衡平机制及法律理念的剖析,揭示了法律援助所蕴涵及应予彰扬之德性。 关键词:法律援助 德性 维系 彰显…… 法律援助的德性,系指蕴含于法律援助这一古老制度内核,并藉以维系、推动这一制度的理念、秉性和规则。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经济体https://www.fwsir.com/fl/html/fl_20061124171324_5274.html
14.社会公益与法律援助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业务研究[研究会]社会公益与法律援助资讯(2024年8月) [研究会]社会公益与法律援助法讯(2024年7月) [研究会]社会公益与法律援助法讯(2024年6月) 更多专业论文 [研究会]疫情防控期间特殊群体相关法律法规汇编 [研究会]新冠疫情防控下对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案件的影响及建议 https://www.lawyers.org.cn/studies/lawstudycommittee/shehuigongyiyufalvyuanzhu/
15.浅析当前法律援助工作的问题与对策建章立制,规范运作,建立健全由政府法律援助机构统一受理、统一审查决定、统一指派、统一监督检查的法律援助运作程序和制度,不断探索方便群众、简单易行的工作程序,规范法律援助信息、统计和档案管理体系,保障法律援助办案质量。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法律论文律师团官方https://www.lawtime.cn/info/lunwen/sifazd/2006102659037.html
16.社会毕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docx多元文化教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docx 法律援助论文:法律援助变革试点探究.docx 翻转教学在算法设计与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ocx 翻转课堂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docx 房地产税制改革研究论文.docx 放射科年度总结范文精选3篇.docx 肥东县生态农业建设的现状及对策.docx 感受批评:论王蒙的文学批评范式.docx资产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0826/8104033056003140.shtm
17.法律工作者的法律援助***同志,中共党员,执业律师,该同志热爱法律援助事业,进取心强,工作踏实勤恳,埋头苦干,为我县法律援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成绩。爱思范文23http://fanwen.is97.com主要工作实绩: 一、作为一名党员 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服务 https://m.stokuaidi.com/shiyongfanwen/20689.html
18.成果检索武汉大学机构知识库(Wuhan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WHU IR)始建于2016年,由图书馆联合学校相关部门合作开发建设和维护,是典藏武汉大学自成立以来所创造的各类知识成果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2022年,为有效解决学校论著成果数据管理存在的收录不准不全、数https://openir.whu.edu.cn/AchievementDetail/VIP_c8d87cfe-660b-424d-986f-cc92753533ee
19.计算机毕业设计之springboot基于Springboot法律援助小程序的设计与实现疫情爆发以来,越来越多的用户借助于移动手机、电脑完成生活中的事务,许多的传统行业也更加重视与互联网的结合。本论文探讨利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网络技术,实现对用户、律师、律师建议、热点话题、法律知识、法律产品等主要功能的实现。 本论文介绍法律援助小程序软件的开发,主要是借助微信平台来完成的,框架使用的是springhttps://blog.csdn.net/2401_85546598/article/details/141383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