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冬天,罗翔还在北大读博士,路上偶遇了一位衣衫褴褛,满头灰发的老太太在到处问路,但路过的人都对老太太爱理不理的。
罗翔走上前去问怎么了。老太太问“某某援助中心在哪?”
其实罗翔自己也不知道,不过还好,通过114很快就能查到了。援助中心距离他们的位置并不远。
老太太从裤子缝的内袋里颤颤巍巍的拿出小纸片在那写着。说自己从北京西站一路走来,走了好几个小时了。
罗翔听到时心里很难受,表示自己可以打车送老太太过去。结果这老太太扑通一下跪下了。
那一刻,罗翔整个人都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在出租车上,罗翔其实也想着听一下到底是什么案件,毕竟当时已经考过了律师执照了。但他却一直没说出自己的身份,“说白了,我有点担心,我也不想惹麻烦。”
到了援助中心门口,老太太告诉罗翔不用陪自己上去了,“别影响你的前途。”
这一下马上就戳中了罗翔,“你感觉她说中了你的内心深处最隐秘的点。”即使现在想起来,罗翔依旧觉得羞愧难当。
这件事对罗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那以后他做了很多法律援助之类的工作。
大概也是从那时候他开始觉得,真正的知识,要从书本走向现实;真正的法律,不仅仅是抽象的逻辑,而是每一个人鲜活的故事。
公平和正义不仅仅要在书本上得到体现,更重要的,是要在每个个案中得到回响。
其实早在1999年,罗翔还在中国政法大学读研的时候,就为一位从湖南来的农民做过法律援助。在做完法援后,他和同学们还为这位湖南老乡凑齐了回乡的路费。
这在罗翔心中埋下了法律援助的种子。让他第一次感觉到,法律是可以真真实实帮助一个人的。
不论源头是什么,但律师这个身份,对很多法律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谋生的工具,也不仅仅只是一份职业。
更多的可能是自己心中的“公平正义”。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默默无闻的律师,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着法律援助;
我们也能看到一些律师为了当事人的案件24小时全天无休,到处跋山涉水;
同样我们也能看到,每年都会有一些律师,为了维护一些弱势群体,和国家公权力在不断斗争着。
虽然这些案子没有天价的标的物,没有高昂的律师费,但却同样能给他们带来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