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贸易对外贸易服务贸易外商投资走出去服务公平贸易多双边合作综合
一、欧盟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964年仅针对鲜肉出台的法律是欧盟颁布的第一部食品卫生法规。此后,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法规被制定并付诸于实践。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盟不断出现食品安全危机,为此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立法活动渐趋频繁。欧盟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阶段一:共同农业政策的出现到疯牛病的爆发。这是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酝酿形成阶段。在这一时期,欧盟的立法在解决欧洲食品供应的基础之上开始重视对食品质量的控制。1997年“食品安全绿皮书”发表。
阶段二:疯牛病的全面暴发到《食品安全白皮书》的发布。这一阶段欧盟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特色就是改革和发展。
阶段三:《食品安全白皮书》发表至今。2000年欧盟颁布《食品安全白皮书》,2004年又先后颁布了对食品安全法律进行整合的“食品卫生系列措施”,出台了《通用食品法》等一系列的重要立法。之后,欧盟逐步简化各项冗杂的食品法规,强调全程监控,风险评估和长效追溯机制等食品安全制度的重要性。这个时期欧盟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断的调整并走向完善。
二、欧盟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中的重要制度
(一)全程监控制度
(二)食品与饲料快速预警制度
(三)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
(四)风险评估制度
三、欧盟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实施现状
(一)欧盟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在欧盟内部的实施
顺利的推行食品与饲料快速预警系统要依靠一个遍布市场各个流通领域的巨大的信息网络。欧盟成员国,欧洲经济区和欧盟委员会、健康和消费者保护总署、欧盟食品安全局、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监督局都已经被食品与饲料快速预警系统所覆盖。各成员国之间通过信息共享和通力合作,保证了食品安全威胁一旦被发现就能很快的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已经贯穿了欧盟食品流通的各个领域,用来对食品进行追踪。食品、饲料、用于制造食品的家畜在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阶段都要求有可追溯性。欧盟还在一些正式的法律文件中对食物链中各方的责任进行了定义和划分。饲料的生产者、农民和农产品的加工者在欧盟的法律体系中对食品安全负有最基本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明确的责任主体可以提升生产经营者的安全责任感,自主的最小化各项风险。
关于风险评估制度的实施,将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进行有效分离已经被各成员国所认可。这种做法保证了以科学为基础的风险评估不受到外界任何的干扰,使风险评估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
(二)欧盟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对非成员国的影响
1.对非成员国食品的准入审查
2.欧盟与非成员国的食品贸易争端
欧盟较高的食品准入标准对于非成员国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国家来说是一个高难度的挑战。这种高标准、高要求和现实情况的差距使得欧盟与非成员国常常因为食品安全措施问题发生争端。欧盟在食品方面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技术标准时常被非成员国认为是不正当的贸易壁垒而诉至WTO争端解决机构,到目前为止已经多达近百次。
上述欧盟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实施体现了全程性,快捷性,根本性、责任主体明确性,切实的起到了保障食品安全的作用。同时这些法律制度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为了更好的适应欧盟内外不断变化的形势以及解决新出现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欧盟食品安全领域中的各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和管理措施也在适时的进行改进和创新。
四、欧盟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一)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系统性较差
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同时还存在数量众多的监管法规,但这些条款比较分散,不集中,没有覆盖整个食品链,没能实现全程监控;而且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严重滞后,不规范,食品安全体系缺位,责任主体也不明确。
2.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相对混乱
从目前的状况看,我国缺乏独立且具有权威性的负责监管的机构。各部门的监管不仅相互交叉而且还存在相对的空白。当危机出现时,各部门只顾考虑自己的利益,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理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二)欧盟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欧盟一系列成功的发展经验无疑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1.监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2.快速预警
从欧盟的快速预警制度中我们不难看出,部门间快速有效地沟通是预警机制建立的首要条件。对各级监管部门获得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之后再由一个权威部门对外统一发布值得借鉴。这可以避免各部门发布信息相互矛盾的情况。责任主体明确也是预警机制能够很好实施的前提。从我国现行制度来看,行政主体的责任不明确。应当将快速预警机制纳入法律的范畴,监管部门和检验人员能够在法律的威慑力下认真、严谨的履行职责,对食品安全危机如实的进行预警通报。
3.建立权威监管机构
4.全程追踪食品信息
我国现阶段可行的就是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对食品信息实行追踪。欧盟的实践经验表明,可追溯制度是控制安全可靠的食品生产的最佳以及首选模式,在食品工业的安全模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虽然在很早前就开始进行了可追溯制度的宣传和培训工作,但都仅仅局限于部分的出口食品,并没有普及到整个食品行业。面对世界各国实施可追溯体系的强势蔓延,在我国推行和实施可追溯体系已经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