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超:“自然保护地”法律概念之析义与梳正

自从2012年开始部署“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以来,我国全方位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属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体系中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是从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开始起步的,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我国政策体系中最早正式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2017年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这是“自然保护地”首次作为专业术语被正式规定于政策文件中。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6月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是我国出台的关于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最为系统的专门政策文件,系统规定了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管理体制与保障措施,至此可以说,我国关于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已基本完成,蓝图与路线已基本确定,亟待贯彻落实。

“自然保护地”首先可以作为一个包容性概念使用,也即“自然保护地”这个概念定位为一个通用名词。作为包容性概念的“自然保护地”的使用呈现如下逻辑:第一,在最宽泛意义上使用,是对各个国家或地区已经存在的所有类型的具备自然资源保护特征、承载生物多样性与景观保护等价值的特定的陆域与水域的统称;第二,“自然保护地”不具有具体的确定的内涵,因而该概念不具有规范意义,仅有描述意义,难以作为《自然保护地》等立法中法律概念的基础;第三,“自然保护地”的内涵构成与范围指涉的确定遵循一种归纳逻辑,即已经存在的多种类型的实质意义上的自然保护地共同塑造与定义了“自然保护地”概念,这样便可赋予该概念以最大的包容性。

目前,地球大约十分之一的陆地上设置了各种形式的“自然保护地”,并且设置自然保护地的趋势还在持续发展。IUCN制定自然保护地分类体系和管理分类应用指南,虽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但其功能与效力也仅限于为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提供类型学帮助与建议,而不同国家与地区选取的自然保护的方式则深嵌在其自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权属结构乃至政制架构中。现实中,世界上已经构建了近百种类型的以保护生态代表性为要旨的特定区域,这些命名各异、功能趋同的特定区域类型被IUCN统摄入“自然保护地”这一概念之下。IUCN首先承认这些区域也属于“自然保护地”并纳入“世界自然保护地数据库”予以记录,同时建议按照IUCN定义的理想样态的“自然保护地”予以评估与调整。这一实践也反证,事实上全球存在多样态的“自然保护地”,现实中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为了保护自然界而划定的选择多种形式、使用不同名称、采取各自管理方式的区域之所以被统称为“自然保护地”,仅因为其在实现自然保护的功能上具有共同性。

在拟启动制定的《自然保护地法》中在排他性的专业名词意义上,规定“自然保护地”这一基石范畴的内涵,似乎是《自然保护地法》立法界定“自然保护地”的题中应有之义,无须特别证成。实则不然,在“自然保护地”尚未成为我国法律体系使用的法定概念,并且同时在包容性概念与排他性概念这两种语境下使用的背景下,明确《自然保护地法》等立法中规定的“自然保护地”概念必须是一个排他性的专用名词,其意义和功能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法律概念本身是一个“语言符号”而非自然客体本身,故通过何种路径与方式将对象事实进行概括与提炼是法律概念形成的关键。包容性概念语境下的“自然保护地”是对存在于现实中的所有类型的承载自然保护功能的区域的“忠实复制”,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概念形成路径,其背后秉持的理念是概念同与之相对应的外部世界客体之间存在“唯实论”的对应关系,这种概念形成路径及其结果存在的问题,前述内容已经论及。因此,包容性概念语境下的“自然保护地”不能作为自然保护地专门立法中“自然保护地”概念的对象事实,不能形成法律概念的规范功能。

前述内容分析了现实中“自然保护地”这一概念的使用存在“名”与“实”不配套、不同步的现状,我国的“自然保护地”之“实”远早于“自然保护地”之“名”,兼顾与平衡“自然保护地”这一概念的“能指”与“所指”,是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与法律体系完善必须考量的现实约束。与此同时,就国际经验与现状来看,“自然保护地”概念在包容性概念与排他性概念这二元语境中使用,包容性概念的语境下,“自然保护地”是对现状各种类型的承载某种自然保护功能的特定区域的“忠实复制”式的通称;排他性概念语境下,“自然保护地”需要在结合政策目标、价值设定、共性规律基础上进行概念内涵的精准提炼,这是我国当前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与法律体系完善需要遵循的概念形成路径。本部分在前述概念定位辨剖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展开“自然保护地”概念结构的阐释。

“自然保护地”法律概念的构成,主要指称形成“自然保护地”这一法律概念不可或缺的因素,从一般法理与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特殊需求审视,《自然保护地法》等法律法规体系中使用的“自然保护地”概念的构成应当考量以下因素:

一个法律概念的中心含义通常是指涉明确的,因为在形成概念过程中往往是对某种类型的“对象事实”的核心部分或者典型特征进行“精神再生产”以形成特定的语词。而概念的边缘地带则往往是模糊不清或模棱两可的,因为概念边缘地带所对应的“对象事实”及其特征不具有典型性。《自然保护地法》中规定的“自然保护地”首先以《指导意见》中确立的多种类型的“陆域或海域”体系作为现实基础,或者说,“自然保护地”法律概念需要以这些类型的“陆域或海域”作为对象事实。因此,《自然保护地》中“自然保护地”概念需要通过精准表达这一“陆域或海域”体系的本质特征与范围体系,实现以“自然保护地”为基点构建与展开的自然保护地法律体系能够统摄与规范符合特征要求的客体范围的立法功能。

基于法律概念形成的一般原理和拟制定的《自然保护地法》在自然保护地法律体系中的体系定位与功能预期,自然保护地价值的锚定、国际经验与中国特色的平衡以及中心与边缘范围的划定成为构成“自然保护地”法律概念的核心要素,现以这些要素为基点,具体阐释“自然保护地”概念的内涵。

THE END
1.法律法规大全了解和遵守的关键要素简介法律法规大全:了解和遵守的关键要素 法律法规的分类与体系 法律法规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和促进经济发展而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它们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例如根据内容可以分为民商事法、刑事法、行政法等;根据层次则有宪法、基本法律以及其他各类具体规定。 国家级别的法律与地方性规定 国家https://www.n9xnw0daq.cn/jun-lei-zuo-fa/341841.html
2.法律法规体系概览结构功能与应用探究法律法规体系概览 法律法规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确保公民权利和自由,以及保护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这些文件不仅包括了立法层面的法律,还包含了行政命令、国际条约等非立法性的规定。要全面了解“法律法规都有哪些”,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系统构成、内容特点以及实施过程。 https://www.qmso18vkw.cn/jun-lei-gong-xiao/387504.html
3.法律体系的分类标准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为你推荐 法律体系的分类标准是什么 法律体系的分类标准如下: 1、根据法的创制方式https://lvlin.baidu.com/question/1839647504387021100.html
4.王启梁法律:一个安排秩序的分类体系本文曾以《法律是什么?——一个安排秩序的分类体系》发表于《现代法学》2004第4期。修改稿收录于朱晓阳、侯猛主编:《法律与人类学:中国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以及王启梁著:《迈向深嵌在社会与文化中的法律》,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本文在推送时删去了在原文中并非不重要的注释信息。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0816/22/16295112_1044164494.shtml
5.美国联邦汽车技术法规及其体系分类1美国联邦汽车技术法规及其体系分类根据美国汽车技术法规的体系特征,美国联邦汽车技术法规可分为以下八大板块:美国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FMVSS)及支持FMVSS的法规性汽车技术法规、FMVSS的具体实施及汽车产品安全的召回法规、美国汽车的环境保护法规、汽车排放控制的法规性法规、美国汽车噪声法规,美国汽车节能法规,美国汽车防盗法规https://www.yoojia.com/ask/9-11712816167747146767.html
6.《中图法》法律文献分类体系刍议《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法律文献分类体系虽几经修订,并被基本大类似有不妥仍存有不少问题与缺陷主要表现在, 广泛应用,但就其科学性而言, :基本大类的数目,也可由某些内容性质相近或历来关系密切的学科构成,就这一意义讲, 《中图法》与"政治"列为一基本大类似无不可。但由于"政治"和http://iolaw.cssn.cn/tsgzytsgyw/200610/t20061023_4598907.shtml
7.普法百科302部现行有效法律合集请收好!(上篇)截至2024年4月26日,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共计302件,包括宪法1件、宪法相关法52件、民法商法24件、行政法97件、经济法85件、社会法28件、刑法4件、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11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趋科学完备、统一权威,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了坚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4NTc0MzA5Nw==&mid=2247505823&idx=1&sn=bf8474b5af599d2027ab2691482bb092&chksm=fc64f606d9536eb930c61aea6d9bc1dec90191e4540bf7d72794dc6850fd077354f86149e5ef&scene=27
8.《食品法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一教学运行与管理第三节 标准法规与食品安全体系的关系 一、食品标准与法律与食品安全 二、食品法律与法规的研究内容 三、食品法律与法规的研究意义 第一章 标准与食品标准的制定 【目的要求】 了解标准与标准化的基本概念及方法原理;食品标准的分类和制定标准的原则和程序。 https://www.gxtcmu.edu.cn/yxy/kstd/spzlyaqjys/jxyhygl15/kcy14/content_33991
9.05年10月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总结(一)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渊源主要包括:(8种) ①宪法;②法律;③行政法规;④政府规章、地方性法规;⑤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⑥特别行政区制定的法律和法规;⑦经济特区制定的法规;⑧军事法规等等. 三、法律的分类:1.按照不同的标准或角度可分为(5类法): http://www.dadeedu.com/html/dade_855.html
10.垃圾分类有哪些法律法规汤鹏天律师律师问答生活垃圾分类要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https://v.66law.cn/jx/ljfl.html
11.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试题分析考试大纲教材目录)(3)熟悉信息安全知识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4)掌握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知识、方法和工具; (5)了解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知识; (6)了解信息系统服务管理的相关知识; (7)熟悉系统集成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 (8)熟悉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职业道德要求; (9)熟练阅读和正确理解相关领域的英文资料。 https://blog.csdn.net/Hardworking666/article/details/122832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