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训秋:深刻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坚持党的领导若干重要论断

深刻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坚持党的领导若干重要论断※

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主任陈训秋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之所以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同我们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坚持依法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3年9月23日,第19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在杭州举行。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开幕式上升起。新华社记者江汉/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习近平法治思想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作出一系列重要论断,深刻回答了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领导的重大意义、方向原则、丰富内涵、实践要求等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重大课题,极大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规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人类社会法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作出了原创性、历史性贡献。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当今中国,没有大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力量或其他什么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本点,绝对不能有丝毫动摇。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依法治国题中应有之义。只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我们就一定能够确保全党全国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守正创新、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形成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必须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通过法治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实施。

——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奋力推进政法工作现代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首先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各级党委必须加强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为推进政法工作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必须总结我国法治体系建设和法治实践的经验,阐发我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提升我国法治体系和法治理论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我国法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治最大的区别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具体讲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国际国内环境越是复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越是繁重,越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巩固执政地位、改善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党大还是法大”是一个政治陷阱,是一个伪命题。少数人之所以热衷于炒作这个命题,是想把党的领导和法治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最终达到否定、取消党的领导的目的。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离开了党的领导,全面依法治国就难以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建不起来。

——我国宪法确认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这是我国宪法最显著的特征,也是我国宪法得到全面贯彻实施的根本保证。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就包括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我们讲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同西方所谓“宪政”有着本质区别,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任何人以任何借口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都是错误的、有害的,都是绝对不能接受的,也是从根本上违反宪法的。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实施好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党和国家最深厚的根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决定事业兴衰成败。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民群众身处实践最前沿,对实践变化感知最敏感、感受最深切,也最聪慧。什么样的现代化最适合自己,本国人民最有发言权。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党员干部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把为人民幸福而奋斗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才能拥有高尚的、充实的人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一个政党执政,最怕的是在重大问题上态度不坚定,结果社会上对有关问题沸沸扬扬、莫衷一是,别有用心的人趁机煽风点火、蛊惑搅和,最终没有不出事的!一些西方国家认为法治只有一种模式,就是他们搞的那一套东西,不亦步亦趋跟他们搞就要被打入“异类”。中国是一个法治国家,中国法治有中国特色。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树立自信、保持定力。我们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决不照搬别国模式和做法,决不走西方所谓“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的路子。

——制度优势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近代以后,不少人试图在中国照搬西方法治模式,但最终都归于失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好不好、优越不优越,中国人民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管不管用、有没有效,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必须坚定法治自信。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同时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法治基础。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凝聚着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是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稳定最可靠的保障。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法律是什么?最形象的说法就是准绳。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这就是法治。人类社会发展的事实证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依法立法,最根本的是坚持依宪立法,坚决把宪法规定、宪法原则、宪法精神贯彻到立法中,体现到各项法律法规中。必须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各类市场主体最期盼的是平等法律保护。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法治为引领,更好发挥法治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

——发展人民民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同选举民主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法治是人权最有效的保障。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一国人权状况好不好,关键看本国人民利益是否得到维护,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否得到增强,这是检验一国人权状况的最重要标准。中国坚持把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同本国实际相结合,坚持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必须深化法治领域改革,健全人权法治保障机制,实现尊重和保障人权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全链条、全过程、全方位覆盖。

——行政执法工作面广量大,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群众,同基层和百姓联系最紧密,直接体现我们的执政水平。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全民守法是法治社会的基础工程。必须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把打击犯罪同保障人权、追求效率同实现公正、执法目的同执法形式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实现最佳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必须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个目标,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宪法精神、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使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

——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法规制度,坚持运用好、巩固拓展好强力督察、严格执法、严肃问责等做法和经验。必须严格用制度管权治吏、护蓝增绿,保证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效。

——涉外法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全面依法治国,事关我国对外开放和外交工作大局。联合国宪章是公认的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联合国是最具普遍性、代表性、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应该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核心作用。必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以国际良法促进全球善治,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统筹国内和国际,统筹发展和安全,一体推进涉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服务,形成涉外法治工作大协同格局。必须强化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综合利用立法、执法、司法等手段开展斗争,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核心利益。必须加强涉外法治理论和实践前沿课题研究,构建中国特色、融通中外的涉外法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彰显我国法治大国、文明大国形象。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法治人才培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必须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高校是法治人才培养第一阵地,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更好发挥法学教育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提高法治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到各法学学科的教材编写和教学工作中,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扎实法学根底的法治人才。必须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建设,加大涉外法学教育力度,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培养机制,做好高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储备。

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

——党章是党的总章程,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最基本、最重要、最全面的行为规范。党章是最根本的党内法规,是管党治党的总规矩。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历史使命、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胜利、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发挥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互补性作用,确保党既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又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从严治党。

——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必须深化标本兼治,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必须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法治观念、法治素养是干部德才的重要内容,用人导向最重要、最根本、也最管用。一个干部能力有高低,但在遵纪守法上必须过硬,这个不能有差别。一个人纵有天大的本事,如果没有很强的法治意识、不守规矩,也不能当领导干部,这个关首先要把住。必须把法治素养和依法履职情况纳入考核评价干部的重要内容,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政法队伍是捍卫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重要力量,是和平年代面对“疾风”、“烈火”最多的一支队伍。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纪律,政法队伍必须始终坚守政治纪律的底线。必须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确保政法队伍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政法队伍中的不正之风,是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之一。我们一定要警醒起来,以最坚决的意志、最坚决的行动扫除政法领域的腐败现象。必须健全政法部门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机制,加强对执法司法权的监督制约,最大限度减少权力出轨、个人寻租的机会。必须靠制度来保障,在执法办案各个环节都设置隔离墙、通上高压线,谁违反制度就要给予最严厉的处罚,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各级领导班子一把手是“关键少数”中的“关键少数”。一把手违纪违法最易产生催化、连锁反应,甚至造成区域性、系统性、塌方式腐败。许多违纪违法的一把手之所以从“好干部”沦为“阶下囚”,有理想信念动摇、外部“围猎”的原因,更有日常管理监督不力的原因。领导干部责任越重大、岗位越重要,就越要加强监督。依规治党,首先是把纪律和规矩立起来、严起来,执行起来。领导干部不要当法盲,也不要当党规盲。守住拒腐防变防线,最紧要的是守住内心,从小事小节上守起,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

※这是作者2023年12月17日在中国法治论坛(2023)暨第十六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开幕式上的发言。

THE END
1.法治政府建设崇左市法治政府建设应知应会第五十六期依法执政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求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依法行政是各级政府活动的基本准则,要求各级政府必须依法全面履行职能,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如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5OTM1NDAwOA==&mid=2247492417&idx=5&sn=78562a682c0ac563eee766215526af6c&chksm=feb49cb6c9c315a0611403c6dfda080c32326c0ffa7b2aa9c3c2798e0a1f3f98526e5bcfcb77&scene=27
2.法律与法治最本质的区别法律与法治的区别为:一个是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法治的表现形式是思想和实践的循环。法律的表现形式是一种规范和社会关系。法治不只是思想,还要付诸实际行动。一个是二者的形态不同。法治的形态是运动式的,是开放https://lvlin.baidu.com/question/1519410678873589900.html
3.李林: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研究成果3.我国宪法确认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我国宪法序言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宪法总纲第一条进一步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我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参政,不是三权鼎立、多党轮流坐庄。这是我国法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治在国家性质和政治本质上的显著区别。 http://www.mzyfz.com/html/2293/2021-11-02/content-1530308.html
4.法治与法制的本质区别无论是宗教,还是其它精神道德治理(通称为徳治),必然导致权力集中,最终走向专制政治,也就是法制社会、法制国家;而法治,无论是法治社会,还是法治国家,从一开始就必须有人性的互动、人性的融合,也就是人的权利的融合、法的融合。 所谓人性的互动、人性的融合,本质上是人的私的互动、人的私的融合;说到底,是人的灵https://www.douban.com/note/848302973/
5.解读如何理解加快法治社会建设:由"开门立法"谈起最新解读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遇到“法制”一词,法制与法治既有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 一、两者的区别:法制,是各种法律制度的统称,它只是一种制度工具,可以存在于任何性质的国家中。法治,指依法治理,这里的“法”不是一般的“法”,而是反映了一种价值目标与人文关怀,追求公平正义,保障自由和民主权利的价值观、原则和精神http://hrss.hainan.gov.cn/hrss/zxjd/201810/499ab37aab9f403a896d6fde3ea80d17.shtml
6.法律体系法制体系和法治体系的区别包括()。题考查法律体系、法制体系和法治体系的区别。()内容不同。法律、法制体系中的"法"包括规范公民行为、社会生活和市场秩序的法,也包括规范国家、政府、政党治理行为的法,但规范公民行为、社会生活和市场秩序的法是其最大最主要的部分。法治的"法"主要是指规范国家、政府、政党治理行为的法,也就是说,法治的"法https://www.shuashuati.com/ti/5731c66b207a4381bd3ba3651d88cb83.html?fm=bdbdsb2deb77d30ef6ca889aae6d62ea0911e
7.思修题库总结A. 世界观 B. 人生价值观 C. 道德观 D. 法制观 26.与中学生活相比,大学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标准答案:ABD A. 学习要求的变化 B. 生活环境的变化 C. 家庭要求的变化 D. 社会活动的变化 27.《荀子·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https://blog.csdn.net/qq_67692062/article/details/134188878
8.法制和法治的区别是什么以下是有关“法制和法治的区别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详细内容。区别主要表现在:(1)内涵的差异。法治表达的是法律运行的状态、方式、程序和过程,包括法律的至上权威,法律的公正性、普遍性、公开性等基本要求。(2……https://mip.64365.com/tuwen/iidph/
9.浅探法家的“法治”与现代法治法家主张的法治与现代法治的实质区别是法家只把法律作为帝王实现“一人之治”的工具,法家的法治实质上是一人之治,主张君主独断专制主义,法是由君主一人为其制驭天下,役使臣民而订立,也依其个人意志而改废,现代法治是相对于人治的一种治国方略,即以法律为最主要的,最权威的社会控制方法,也就是依法治国,现代法治注重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181550.html
10.试述法治与法制的区别试述法治与法制的区别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https://www.shangxueba.com/jxjy/E35CF98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