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有网上有言论揣测,称估计奔驰公司会在补过生日时,以生日费的名义给女车主不菲的经济补偿,可能超过200万。对此女车主直接决定放弃对奔驰补办生日会这条补偿。“我们觉得这个生日还是不过了,准备自己出去放个假。”
爆料称:
对此,有上海商户表示,他与W女士签约并交29.5万开店,开业两个月后遭其“卷款跑路”。
她维权合理,我们的权益同样也需要保障。”
欠债超575万?
涉事公司被指由女车主母亲任法人
W女士名叫“薛某某”,“与徐某开了一家竞集文化公司,在上海闵行区爱琴海购物公园开了一家美食广场,十几家商户几百万,供应商280万欠款,全被他们坑光。”
该用户的丈夫P先生向记者证实此事,称其是供应商之一,截至4月19日夜,已统计20名商户、供应商信息,涉及债务金额超575万。
经在企查查查询发现,上海竞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为黄某某,薛某某为监事,徐某持股74.25%,为最终受益人。
开庭公告显示,该公司与上海粤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存在房屋租赁合同纠纷,对方要求其返还租赁的商铺,并支付租金、房屋占有使用费、迟延支付租金的延迟履约违约金等合计88.4万余元,案件将于6月19日在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W女士曾向澎湃新闻展示的4月9日她与利之星奔驰4s店工作人员协商的一份纸质协议上,其签名正是薛某某。
但W女士及其友人徐某均未向澎湃新闻确认她是否是网帖中所称的薛某某。徐某仅表示,网帖所述为“影射”。两人未回应“他们是否涉及前述纠纷”。
而今天下午,据澎湃新闻消息,多个可靠信源向该媒体证实,奔驰女车主W女士确系该公司监事,而在奔驰维权事件中多次受访的、自称W女士家属的男子系该公司最终受益人。
人物对应关系如下:
奔驰车主W女士(薛某某)——公司监事
W女士的男友(徐某某)——公司最终受益人
W女士的母亲(黄某某)——公司法人
据南方周末,在指控者提供的一份谈判录音中,W女士承认自己也是上海竞集的实际控制人,股份“是我妈妈持有”。
这意味着,若上海竞集没有清偿能力,作为上海竞集实际控制人的W女士母亲与W女士的男友需承担有限的清偿责任。根据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认缴金额取决于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和所占股份。上海竞集的注册资本金为10万元,按照注册资本乘以持股比例计算,这意味着W女士的男友的清偿责任为7.425万元,W女士母亲的清偿责任为1万元。
上海警方:
她曾入派出所协商,无刑事犯罪
对于网传的薛姓女子涉及诈骗等,警方透露该女子所在公司主要是由于经营不善拖欠款项,属于民事纠纷并非刑事犯罪,双方应当走法律途径解决。
商户:交29.5万开店才两月
遭其“卷款跑路”被迫关闭
根据该合同,联销柜位应于2018年5月1日交付给T先生,不过,“竞集守艺人”美食广场直到当年6月15日才开业。
T先生说,早在3、4月装修时他就发现很多问题,比如原本承诺的个性化店铺设计其实每家都是同一个风格、并未根据商户设备使用需求排好水电位等。T先生经营的淮扬菜店营业后,他又发现更多问题,比如整个美食广场用电量、排烟设施排风量不达标等。
“每天停电、跳闸十几次,一到饭点,满场的烟雾排不出去,这些都严重影响我们经营。”
经营两个月后,大约在2018年8月17日,T先生忽然发现,W女士和徐某带着办公室的财物资料,收拾行李消失了。
“他们把我们所有人都拉黑,然后就失联了”。
当月底,由于拖欠水电费等费用,该美食广场被物业断水断电。
T先生告诉记者,所有商户都使用竞集守艺人的支付系统,每月营业额要到次月25日才能结算。
“我们商户除了拿不到营业额,还要垫付50天的食材成本,加上被他们拖欠款项的家具供应商来店铺收回家具抵债,被他们拖欠工资的保洁、服务员等也不开工了,我们实在山穷水尽,无力继续营业,只能闭店。”
物业:美食广场拖欠物业费27万元
在媒体爆料的一份《付款通知书》上显示,“竞集守艺人”美食广场面积共2555平方米,从2017年12月16日到2018年8月31日,该美食广场共拖欠新华红星国际广场物业管理处物业管理费合计27万余元。
"竞集手艺人’就开了一两个月吧,就关门了。”
“因为他们拖欠我们物业费,我们已经将该美食广场所属上海竞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告上法庭,具体由我们集团的商管公司上海粤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在负责。”物业工作人员透露。
供应商:被拖欠19.3万工程尾款
8个月未追回
其中第一份合同约定竞集公司先支付3万元头款,3.8万尾款在工程全部完成并验收合格后支付;
第二份合同没有头款,约定全款15.5万工程全部完成并验收合格后支付支付。
P先生说,第一项工程完工后,他曾向徐某追讨尾款,“他说是全部结束再一起付。当时都是赶工急着开业的,就想着早点帮他们把事情做完再要钱。后面工程结束后找他们结账的时候就跟我们说现在没钱。”
2018年8月,徐某代表上海竞集文化公司与P先生签署了一份《还款协议书》,约定拖欠的19.3万元以分期支付的方式偿还,从2018年8月10日起至2019年6月10日止,每月还款1.93万,共10个月。
不过,P先生告诉记者,在协议签署后不久,“他们就跑了,一期款都没还给我。”
尽管还款的最终期限到今年6月,他指出,“这个还款协议约定的是每个月都需要还我们指定金额的钱,每个月如果没有还就是违约了。”
P先生说,存在类似遭遇的还有多家供应商。
去年10月16日晚,有商户在上海发现了W女士,“闹到派出所去了,我们很多债权人都去了。”
当时,在徐汇分局康健新村派出所内,W女士请的律师记录了其与商户供应商代表的“谈话笔录”。P先生出具的该“笔录”显示,W女士表示将尽快解决他们提出的商户各自经营收账、拖欠供应商款项问题、拖欠水电煤气费问题等,但表示需公司沟通答复,由股东会决议。
“她到凌晨就跑了,后面就再也没有找到人了。”
对于“谈话笔录”问题,4月19日,上海徐汇警方也进行了回应。上海徐汇警方向记者表示,网传笔录明显非公安部门记录格式,记录人是一名律师,是由于薛姓女子曾在上海徐汇遭遇追债,便和讨债方前往派出所进行协商调解。警方表示派出所仅提供了一个地方进行协商,并未参与笔录记录内容。对于网传的薛姓女子涉及诈骗等,警方透露该女子所在公司主要是由于经营不善拖欠款项,属于民事纠纷并非刑事犯罪,双方应当走法律途径解决。
商户、供应商质疑:
为何能买奔驰,无钱还债?
P先生向记者出具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4月19日夜,共统计20家商户及供应商的债务情况,债务金额为6800元到90万元不等,共计575万余元。
“我不想放弃我的店,一直期待他们能回来解决问题,让我把店继续开下去。”直到2019年3月,看到法院发布的开庭公告,“我们才意识到事情已经完全没有回转的余地了。”
T先生说,商户、供应商们一直寻找W女士及徐某未果,直到发生“奔驰车主哭诉维权事件”,他们从热传视频中发现,W女士就是他们苦苦找寻的薛某某。
“她维权合理,但我们的权益也同样需要保障。”
T先生说,此时商户及供应商站出向W女士维权,并非是想蹭奔驰维权事件热点,“我们没有在热点特别热的时候站出来,因为我们希望等这个事情结束之后,再来说自己的事儿。不是说我们看别人红了我们眼热或怎么样,她向奔驰维权这件事是合理的,但我们的钱也是血汗钱,我们也需要维护自己的权益。”
T先生向记者表示,目前商户及供应商们的诉求很简单,就是希望W女士及徐某站出来回应此事,给一个说法。
一方面,向供应商支付拖欠的款项。
“既然你有钱买奔驰,为什么不能把欠款还了呢?”
另一方面,对商户来说,“我们跟你签了2到3年的合约,租了你的场地经营,我们的经营权就要得到保障,如果不能保障,应该向我们退还我们为了获取经营权而付出的成本。即使你说你破产付不出,我们缴纳的押金是你不该动用的费用,应该退还,包括我们商户最后一个月的营业款,也应结算给我们。”
奔驰女车主称其蹭热点不再回复
此前委托律师处理“造谣者”
W女士告诉记者,此前已委托律师处理此事,但“抓不到啊,人家都不敢实名,我去找谁追责?”
昨天(19日)深夜,记者再次问及这些商户、供应商提到的债务纠纷,W女士回应称,“我不回复了,让他们慢慢蹭热点去吧。”
商户否认“维权就是蹭热点”
此外,由于竞集公司注册资本只有10万元,很多商户担心赢了官司也拿不到钱。而在另一位维权商户T先生(化名)称,如果不是W女士在西安维权,可能会一直都找不到她。
“他们说我们蹭热点,我们并不是。”
维权商户之一上海钰汪灵餐饮公司的代理律师莫庆斌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已于2019年4月18日向上海竞集注册所在地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法院提交诉状,起诉上海竞集、股东上海铂峥、武汉竞集和法定代表人(即W女士母亲)。如法院立案,他将采取“刺破公司面纱”(法律术语)的诉讼策略,追责武汉竞集大股东、公司实控人W女士男友与由母亲代持股份的W女士,使他们承担相应的清偿责任。
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维维表示,债权人如要追责W女士与其男友,需要向法庭证明作为股东的W女士的男友与母亲,其个人财产与公司财产“混同”,即要证明股东视公司如自己的个人财产,任意从公司拿走财产归个人使用,或通过关联交易,从公司直接转账,转移公司资产。
上海钰汪灵餐饮公司向南方周末记者提供了上海竞集公司账户的对账单。莫庆斌指出,上海竞集公司账户曾多次以“报销”、“招待费”、“办公室家具”、“工资”等名义向W女士、其男友、其母亲转账。其中较大的一笔为2018年11月29日,其男友以报销名义,从公司账户中提取了10万元人民币。
但王维维指出,仅有以报销名义所做的大额转账不足以证明其男友的个人财产与公司财产混同,需要证据证明与报销相对应的进项发票存在异常。
“我很后悔坐上引擎盖。”W女士回应时再次强调。
此维权彼维权
本当一码归一码
维权者眼见将成侵权者,这一热点事件的走向着实有些出人意料。随着越来越多的线索浮现,一小撮“吃瓜群众”便如收获了“实锤”般兴奋不已,对于女车主的态度亦从全力声援,变成质疑指责甚至嘲讽。有人幸灾乐祸“人设崩了”,有人不住叹息“反转太快”,有人恶狠狠地表示“有民事纠纷就应该卖给她一辆漏油的车”……当然,还有大量声音猜测,这是某公关的洗白套路。
“出名”的双刃剑属性,在此事上体现得可谓淋漓尽致。若非哭诉一幕人尽皆知,漏油奔驰车事件不见得会迅速达成和解,女车主也不见得会被翻出前科、惹人怀疑。然而,即使奔驰车主可能涉嫌民事纠纷,是否就会削弱其消费维权的正当性?答案肯定是否。
正所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具体到此事,即使奔驰女车主可能涉嫌数额巨大的民事纠纷,但也没有改变其在购车时权益受损的事实,其维权的正当性不会随之打折。
先后曝光的两起事件,让维权者与侵权者这两相对应的身份,戏剧性地共存于一人身上。这并非多么不可思议,只是恰恰证明了人所共知的人的多面性、复杂性。某种程度上,事情发展到如今,也压根算不上什么人设崩塌、剧情反转,只是随着信息逐渐深入,让一个人的曝光点从单一走向多面而已。
尽管网曝新闻被证实W女车主所在公司涉及这起数百万的债务纠纷,但事情一码归一码,奔驰事件没有结束,也不该就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