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设计(通用11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
2、学习本文运用的对照手法,并加以运用。
3、培养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充满民族风情的游记,在作者的笔下,展现了西双版纳美丽、富饶、神奇的一面。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从他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本文紧扣“美丽”二字描写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之美和人文景观之美,五个小标题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美丽”的鲜明的特征,教学本文着重引导学生先从总体上寻找美丽,再围绕小标题带领学生欣赏、感受美丽,和作者一起身临其境,体验、享受美丽,在体验中带领学生去了解享受着自然之美和创造了人文之美的傣家人的生活情趣、宗教信仰、人生态度,去欣赏本文饱含感情的、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了解作者,解决字词
三、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说说文中西双版纳的美丽体现在何处?
2、文中的五个小标题从五个不同的角度突出了“美丽”二字,给人印象鲜明。前四个小标题是名词性短语,你能否将第五个小标题也改成含有“庙”字的短语?
从这五个小标题也可以看出:文中所写的美丽包括自然景观之美和人文景观之美。
四:研读课文
(一)研读“高高望天树”“悠悠野象谷”体会自然之美;研读“竹楼映蓝天”“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体会其中展现的民风民俗以及傣家人乐观向善的人生态度。
1、“高高望天树”
该部分描绘了一副全景的热带雨林图,望天树有什么特点?在这幅图中还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有怎样有趣的经历?
2、“悠悠野象谷”
野象谷的环境怎样?通常野象给游客怎样的感觉?而野象表演时的场面如何?该部分作者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3、“竹楼映蓝天”
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傣家竹楼的特点?傣家人热情好客,他们待客的饮食有什么特色?
4、“妩媚傣寨水”
这部分写了傣家人的几件事?傣家人有怎样淳朴的民风?请体会傣家人对水的不一般的感情。请描述水中嬉戏的美丽画面。
5、“笑对生与死”
傣家人对佛的虔诚体现在何处?傣家人因何能笑对生与死?由此可见他们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二)感悟情感
自然风景、民俗风情交织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令人心驰神往。身临其境,作者的心情如何?感悟全篇,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品味语言
找出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说说句子的表达效果。
例:望天树直插蓝天,高约60多米。写望天树之高,用“插”字写出其笔直的挺拔雄姿。,
竹楼外形像一只孔雀,又像一顶巨大的帐篷遮掩于蓝天绿地之间。
(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竹楼的外形,点明了小标题,突出了竹楼“映蓝天”的特征。)
(四)活动体验
如果你有机会去西双版纳,你最想奔向哪处景点?如果去傣家做客,你最想和他们聊些什么?
五、小结
六、板书设计
高高望天树
悠悠野象谷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景美)
竹楼映蓝天
妩媚傣寨水
笑对生与死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人美)
2、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2、难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配合。
教学设想: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
播放音乐《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展示图片,创设情境,介绍西双版纳。
优美的旋律引起我们无尽的遐想,美丽的画面能让我们身临其境。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她美丽、富饶、神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疆。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李舵的《美丽的西双版纳》,一起畅游一番。
二、正音正字
傣族雪茄狼狈村寨贿赂祈求
三、整体感知,感受美
1、组织学生自读课文,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西双版纳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
2、说说课文写了哪些美丽的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幅图画的特征。学生思考、发言。
四、再读课文,表现美
1、西双版纳因为其美,成为大家旅游度假的首选。对傣族人民来说,这是很大的机遇,同时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导游紧缺,决定到全国海选导游。今天来到我校招募导游,希望同学们积极应聘。
2、其他同学评价刚才几位小导游的导游词,说出其中的优缺点。
3、根据以上讲解,我们了解到西双版纳的美景可以分为哪几种景观?它们有什么特点?
自然景观神奇秀丽
人文景观质朴意深
五、品味语言
我们跟随李舵领略到了西双版纳的美,这主要还要归功于他那美丽的语言。现在就让我们来仔细欣赏这些优美的片段。
例:(1).“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提起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到西双版纳去,是我很久以前的一个梦。这次,我终于飞到了西双版纳,在那醉人的暖风中,观热带雨林,涉澜沧碧水,登傣家竹楼,拍下了一张张珍贵的图片,留下了一串串彩色的记忆……
赏析:“神奇秀丽”概括了西双版纳的景物特征,“心驰神往”写出了人们对西双版纳的神往。“观、涉、登、拍、留”用得十分准确传神,表现旅游观光行程之紧凑,方式之多样,心情之愉悦。“一张张、一串串”又表明拍下的珍贵照片数量之多,收获之大及留下的彩色记忆印象之深。(默看)
从文中任选一个词语、句子或片段进行赏析,品其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自荐“赏析片段”,同学互评)
六、探究
示例指导:“高高望天树”这个标题有好有不足,好在“高高”二字指出了望天树的特征,更隐含了作者的喜爱、仰慕等感情,不足在这部分内容似乎只有第一段写了望天树,第二、三、四段都与望天树无关,不足以概括这部分内容。
学生选择一个小标题自己先思考,再四人小组简单讨论交流一下,推荐代表发言,教师巡视指导。
七、总结
《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文真正做到景美、人美、语言美的完美结合,整个一节课我们共同穿梭于美丽的热带雨林,感受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大家都陶醉在美丽的氛围之中,在老师的眼中同学们个个都显得很美。
如果大家都拥有发现美的眼睛,鉴赏美的心灵,创造美的言行,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八、布置作业:
同学们,相信你们也去过许多美丽的景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一处,也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展示它的美丽。(字数不少于300)
板书设计
望天树——高高
野象谷——悠悠
竹楼——映蓝天
人文景观傣寨水——妩媚质朴意深
生与死——笑对
[教学目标]
2、对照手法的运用。
3、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教学时数]二教时
第一教时
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是泰国、越南的近邻,土地面积近2万平方千米,边境线长966千米。她美丽、富饶、神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疆。
西双版纳是地球北回归线沙漠带上唯一的一块绿洲,是中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地区,也是当今地球上少有的动植物基因库,被誉为地球的一大自然奇观。
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有关西双版纳的风光图片,如:景真八角亭、空中走廊、曼飞龙塔、野象谷、望天树、竹楼、泼水节等。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说说你心目中的西双版纳是怎样的?(学生交流)
三、学习课文,掌握内容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全文除开头一段文字外,由五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高高望天树
这部分由4段文字组成。第1段简介望天树的价值及其高度。第2段描述热带雨林中的藤状植物。第3段,写作者想拍摄“完整的热带雨林照片“的一段有趣经历。第4段,是用简笔交代傣族的饮食文化。
第二部分:竹楼映蓝天
这部分主要写傣族的人文景观。竹楼是傣族人民所特有的建筑,它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的价值。这部分由两段文字组成。第1段写竹楼的地理位置、构造及其作用。第2段主要写傣族人的热情好客和傣族的饮食文化。
第三部分:悠悠野象谷。
这一部分由3段文字组成。第1段写热带雨林中的野象谷是一个吸引人的地方。第2段写大象表演的有趣场面。第3段写大象的最后一个表演动作。
第四部分:妩媚傣寨水
这一部分着重写傣族的民俗风情,属于人文景观。这部分由3段组成。第1段写打谷子,第2段写泼水节,第3段写水中嬉戏。
这一部分主要写傣族人民的生死观、人生观,富有浓浓的佛教意识。共有4段文字。第1段是总写,仿佛浸游在一幅民族风情的画卷里。第2段写民族风情——修行与还俗。第3段写“关门节”和“开门节”,这也是一种崇信佛教的民族风情。第4段写“生与死”,反映了傣族人民的生死观、人生观。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学生收集西双版纳的有关资料,小组交流。介绍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
[示例]
在我国美丽的西双版纳,有一个“望天树”景区。这里有种做香料的望天树,在世界上也被列为保护树种,望天树直插蓝天,高约60多米。傣族人居住在竹楼里。竹楼,顾名思义是以竹木为材料建造的房,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存放农具杂物。西双版纳还有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热带雨林中的野象谷,虽野象难得一见,但那大象表演却十分有趣。五月份,傣族收获谷子的季节,我们可以看到一幅精心创作的男女打谷子风情画,还可以看到女人嬉水的妩媚风情画。傣族人笃信佛教,每个男孩都要出家,然后还俗,这使他们成为“除苦积善,受过教化”的人。他们笑对生与死,表现了他们的乐观人生。总之,西双版纳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着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它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合的风景名胜区。如果有机会,你可一定要去西双版纳包餐那里的秀色啊!
二、品味语言
探究:从下面几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吗?你能讲一讲这些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吗?
1、主人家里的老爷爷蹲在竹楼上抽着自制的雪茄烟,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活像一尊塑像。
2、将竹席铺在割完的地里,田地就成了打谷场。男人先用自制的农具把割下来的谷子粗粗打一遍,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的女人们,手中挥舞着木锤再细细地打谷子。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
1、作者采用剪影法,雕塑式地描写了人物的固定姿势和特定姿势的轮廓,集中而突出地显示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风貌,从而使老爷爷的形象在平面上如同雕塑,在静态中呈现动态,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活像一尊塑像”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对傣族老人尊敬和崇拜的感情。
2、作者浓墨重彩地勾勒了傣族人民打谷的风情画。打谷场由竹席铺成。男人“粗粗打一遍”与女人“细细地打谷子”,形成鲜明的对照。一粗一细,先粗后细,分工合作,相辅相成。女人们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手中挥舞着木锤”,在“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这个比喻贴切而生动,颇有诗情画意。这幅风情画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妩媚动人。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这幅风情画十分喜爱和赞赏的感情。
总之,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真正做到景美、人美、语言美。
三、学习对照手法
思考:找出文中运用对照手法的地方?并分析。
明确:
“悠悠野象谷”中野象的恐怖和大象表现的乐趣形成鲜明对照。
“妩媚傣寨水”中男人粗粗打谷子和女人细细打谷子的对照;
“打谷子”的风情画与“水中戏嬉”的风情画的对照;
最后一段中“生”与“死”的对照。
本文就是运用这种对比的艺术手法,成功地把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出来,突出其“美丽”的特征。
本文通过亲身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课后练习三。
学习目标:通过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学习重点:体会文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
学习难点:从文中了解版纳独特的民族文化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媒体播放音乐《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设情境
2、优美的音乐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那苍莽的热带雨林,神秘的宗教氛围,鲜见的少数民族情调更是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走进西双版纳。
二、第一板块,感受美
1、请你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你第一次读课文之后的感受。
2、浏览课文,神游版纳,结合有代表性的图片,以“《》美在……”说说版纳的美
三、第二板块,品味美
1、挑选你自己喜欢的画面,高声朗读
2、自主思考:你喜欢的画面是如何表现美的。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抓住标题中的关键词去欣赏,边读课文,边作圈点批注
3、小组合作交流,点击媒体显示的每个画面,让学生在想像中与作者同游同赏
4、深入探究:人文景观的美
如果说自然景观的美是大自然对版纳的恩赐,那么富有特色的傣族文化则是这个民族独特的魅力,文中多处信息向我们展示了傣族质朴意深的民风民情。
(1)、学生阅读课文,试图从文中提供的傣族的居住、服饰、饮食、宗教信仰等方面信息中去考察
(2)、语文活动:走进西双版纳傣族园
要求
a、以“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西双版纳傣族园……”为开头
b、注意使用第一人称
四、第三板块,表现美
播放影片,结合影片写一写版纳的美
要求:写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
五、激发探究意识:通过本课的学习,启发学生说说你对版纳有了哪些了解,你还有哪些问题感兴趣?
六、结束新课:当优美的音乐再起时,你最想对神秘而又神奇的西双版纳说的是……
七、布置作业:积累美言
(1)、说说你最喜欢的词语
(2)、记住你最想记住的句子
基础题
1.先学习,后做题。(10分)
(1)“盛”是多音字,通常有两种读音。作“兴盛”“旺盛”“盛大”“深厚”“盛行”讲时读shèng;作“把饭菜放在碗里、盘里”“容纳”讲时读chéng,如盛饭、这间屋子小得盛不了这么多东西。
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①东北盛产大豆()
②给他盛一碗饭()
③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④壶者,所以盛也。()
⑤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①他们就成为除苦积善、受过教化的人了。()
②这是一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③要大胆进行教育改革。()
⑤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辨字组词。(4分)
3.改正下面句中的错别字。(4分)
(1)没有看到野像,也不仿看一场免费的大像表演,那正的是很有趣的场面。
(2)大慨是因为手中那块甜如密汁的热带菠萝的吸引,表演一结束,一头大像直接匆我就过来了。
(3)在装设得五颜六色的塔身上,襄嵌着许多小镜子。
(4)泰家人对关系他们生存的水的爱护可见一班。
5.说说下文中加粗词的表达作用。(3分)
狼狈撤退之际,将手中的菠萝做了贿赂。眼看那大家伙得意洋洋地将菠萝卷入口中还不忘用鼻子将竹签拔出来扔掉,真叫人有点哭笑不得。我顺手给它一块钱,它点头一叫表示感谢,然后踱到水果摊前去买香蕉。
6.在下面句子的括号里填进恰当的关联词。(4分)
(1)河底有很多的石头,我走得东摇西晃,歪来歪去的,脚下一滑,()()没有摔倒,拖鞋()从脚上滑落,漂走了。
(2)这天上午村里的几个朋友帮着他把谷子收回来了,中午()他请客,买来烟酒和肉,()自己家的地里摘来新鲜的蔬菜,鱼()是从自家鱼塘里打的,()(),这么丰盛的一顿饭()没花多少钱。
7.根据课文,在下面句子的横道上填进恰当的比喻。(3分)
(1)热带林中,有很多藤状的植物,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竹楼,外形像________________,又像________________
8.本文是根据李舵《竹楼里的诱惑》改编成的。不仅题目改了,小标题也改了,内容也作了删改,在具体的文字上也多有改动。完成下面的题目,体会修改的好处。(7分)
(1)课文的“妩媚傣寨水”的原标题是“打谷子——筒裙——水中嬉戏”,你认为这样改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2)这一部分开头一句就作了修改:
[原文]五月份,正是谷子收获的时节,傣寨里的人家不管谁家有事,都是*亲戚朋友来帮忙。
[课文]五月份,正是收获的季节。傣寨里的人家不管谁家有事,亲戚朋友都要来帮忙。
你认为这样改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9.根据文段内容,选择短语填空(只填序号),并在小方格中加上标点符号。(5分)
有人说,宽容是一种润滑剂,________□宽容是一种镇静剂,________,□宽容是一束阳光,________□宽容是一座桥梁,________。
①可消融彼此间的猜疑积雪
②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摩擦
③可将彼此间的心灵沟通
④可以使人在众多纷扰中恪守平静
10.阅读语段,完成题目。(15分)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提起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到西双版纳去,是我很久以前的一个梦。这次,我终于飞到了西双版纳,在那醉人的暖风中,()热带雨林,()澜沧碧水,()傣家竹楼,()下了一张张珍贵的图片,()下了一串串彩色的记忆……
(1)在括号中填进恰当的动词。
(2)加粗的“之”指代________________
(3)加粗的叠词有何表达作用?
(4)先解释“心驰神往”,然后用它造一个句子。
(5)这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综合题
参考答案
教材分析:西双版纳是傣族人聚居区之一,在云南南部。西双版纳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它的突出特点,就在于两种优势的融合,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本文作者通过亲身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美丽”一词就和西双版纳连在了一起。西双版纳的人总是骑着大象在乡间行走,那里的傣族人不分白天黑夜地跳舞,那里白天是节日,夜晚是欢乐的海洋。下面就让我们在葫芦丝深情委婉的旋律中欣赏西双版纳的风光。
1、媒体展示图片、播放音乐《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设情境。2、优美的音乐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那苍莽的热带雨林,神秘的宗教氛围,鲜见的少数民族情调更是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去赞颂,今天我们就随少数民族作家李舵一起踏上这块神奇的土地,去领略西双版纳的美丽,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神游西双版纳。
1、请你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你浏览课文之后的感受。
2、浏览课文,神游版纳后,以“西双版纳美在……”说说西双版纳的美。教师示范:西双版纳美在它的暖风也是醉人的。三、第二板块,品味美
1、本文用小标题的形式写了西双版纳的五个画面,你最喜欢哪个画面?挑选你自己喜欢的画面,高声朗读
2、自主思考:你喜欢的画面是如何表现美的,并找出你最喜欢的词和句子,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合作交流,师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体会西双版纳的美。人文景观注意引导学生试图从文中提供的傣族的居住、服饰、饮食、宗教信仰等方面信息中去考察。(1)介绍泼水节的知识
(2)、语文活动:作一回导游员:西双版纳的景物神奇秀丽、赏心悦目,西双版纳的风情朴质意深,真是景美人也美。那你想不想到西双版纳去游玩?好了,现在机会来了,我们班老师和同学组成了一个旅游团要去西双版纳旅游,但是有一件,缺少了一个导游员,你愿意当这个导游吗?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西双版纳傣族园……”为开头写一段导游词好不好?
四、激发探究意识:通过本课的学习,启发学生说说你对版纳有了哪些了解,你还有哪些问题感兴趣?
五、小结:正如同学们了解到:在我国美丽的西双版纳,有“望天树”景区,这里有种做香料的望天树,在世界上也被列为保护树种,傣族人都住在竹楼里。西双版纳还有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热带雨林中的野象谷,虽野象难得一见,但那大象表演却十分有趣,五月份,是傣族人收获谷子的季节,我们可以看到一幅精心创作的男女打谷子的风情画,傣族人笃信佛教,他们笑对生与死,表现了他们的乐观人生,西双版纳确实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久违了,西双版纳,课下,就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尽情地歌颂西双版纳,写下对西双版纳的向往吧。
躲不开美丽而忘情的泼水节
到过西双版纳的人,无论如何都躲不开“泼水节”三个湿漉漉的字眼。还在小的时候,就去过西双版纳,但却未领略到“泼水节”的欢乐。我记得,在昆明民俗村的傣寨里,我真正体会到了傣家的这一狂欢节。那天的狂欢,浓浓地深入了我的记忆,沁润了我的心扉,我甚至在今天还感觉到了被欢乐的水从脖颈后面倾倒时的滋味。
那天,在傣寨里,吉祥和幸福的水先是一点点的掸向我,随着笑声的增多,水量也变得充沛,由掸变扬,继而由扬变泼,由泼变倒,变倾,变浇,最后没个人都成为水做的人,每根头发上都挂着水滴,每个毛孔里都滲出幸福,眼前晃动着的姑娘是湿漉漉的,小伙是水淋淋的,孩子们更如一汪清水,把清亮的水和笑声喷溅出来。
泼水节,真是傣家的狂欢节。我似乎比傣寨的人更投入,因而也更狂热,欢乐。这里的泼水节分明属于我,我忘记了入场仪式的庄严,挤在景颇舞队里旖旎的模仿,我击打那象脚鼓,感到古朴乐器发出的音响是奇妙之极,我忘情的舞蹈,怕被欢乐哽住了喉咙。我泼被人,又被别人泼,彼此泼得一蹋糊涂,直到喊哑了嗓子,笑出了眼泪仍不能自己……
人生难得几回大笑,人生更难得几遭忘情的投入。既然如此,就让清凉纯净和真诚的水来一洗铅华,洗去一切的无奈和造作,返朴归真好了。这大概就是泼水节的真谛之所在了,这是一种情感的渲泄,这时候的你甚至会感到天地间只剩下一道水帘,你几乎永远都穿不过去,也无从躲避。
满寨了里溅起水花,美丽的姑娘几乎寸步难行,她为自己的美丽付出的代价是淋漓尽致的祝福,,迎面的每一群小伙子都可能泼得你哭笑不得,那潇洒的小伙子虽能躲避过于猛烈的倾倒,然而当他沉静下来准备歇息一下抽支烟时,很可能一桶水会从天而降,随后是一串银铃般的笑声……
在这“落汤鸡”的氛围里,你会感到满不在乎,于是剩下的只有快乐和喧闹。那贴在身上的衣衫,有时也恨不得一把扯了去呢!
痴长二十多年,何时有这种疯狂?凭这一点,就该感谢傣家朋友送给我们的美丽而忘情的泼水节!
2、理解课文对照的手法的运用和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特色。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重点、难点、疑点
2、理解傣族人民的生死观、人生观。
课型及教学思路
(1)课型:诵读、合作研讨
(2)教学思路:听读、朗读、研读重点段落,感知课文
教具及课时安排:
1、教具学具:投影仪、收音机、图片
2、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看图片让学生猜出图中的地方。
二、课前热身
1、由学生来介绍作者的情况,教师补充总结
2、检查预习(学生上台板演)
(1)给加点的词注音(投影):
沧篾剁饰嵌棰涮
(2)解释一些关键的词语:
心驰神往轻描淡写妩媚装饰镶嵌
三、合作探究
(1)学生听录音机读
(2)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
(3)指名朗读课文(先请学生评点,然后教师再针对性地进行朗读指导)
(教师总结朗读的方法,对一些学生读不准的词句,教师采用领读的方法)
(4)四边互动
互动1:开头一段有何作用?哪些动词用得十分传神?(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2:第一片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热带雨林图?(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3:第二个片段是怎样描绘竹楼外形的?又是如何描绘傣族老人的?(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4:“悠悠野象谷”从谋篇布局来看有什么特点?(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5:野象经过驯化,能为游客表演节目,反映了什么?(学生答,教师总结)
四、达标反馈(投影显示)
1、做练习(投影题目):
根据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对应的词语。
(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2、做课后练习一
五、学习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习上一节课讲的内容,提问叫学生回答
二、四边互动
互动1:作者是怎样描绘傣族人民打谷子和傣族女人在水中嬉戏这两幅风情画?(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2:“笑对生与死”这一片断里的几段话对人生有什么积极影响?有没有消极的方面?(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4:课文是怎样运用对照手法的?有何表达效果?(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5:举例说明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特点。(学生答,
三、达标反馈
1、小标题有什么特点?
2、仔细阅读投影的句子,品味其中的含义。(投影)。
四、学习小结
1、内容小结:本文通过亲身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附:板书设计
十九、美丽的西双版纳
高高蓝天树(自然景观)
竹楼映蓝天(自然景观)
悠悠野象谷(自然景观)
妩媚傣寨水(人文景观)
笑对生与死(人文景观)
第一部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狼狈(b圽\plaini)贿赂(l擻\plain)傣家(d僜\plaini)帐篷(p哱\plainng)
b.镶嵌(qi刓\plainn)幽深(y峔\plainu)祭佛(f嶾\plain)妩媚(f揬\plain)
c.亲戚(q孿\plain)塑像(s擻\plain)焚香(f嘰\plainn)踱到(d擻\plain)
d.藤萝(t哱\plainn)斑斓(l俓\plainn)平坝(b刓\plain)祈求(q媆\plain)
2.对句子中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提起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驰:跑得很快,奔驰)
b.导游轻描淡写地告诉我们,遇到野象没什么。(描:描绘)
c.傣家人对关系他们生存的水的爱护可见一斑。(斑:原指豹身上的花纹,喻指事物的一小部分)
d.眼看那大家伙得意洋洋地将菠萝卷入口中还不忘用鼻子将竹签拔出来扔掉,真叫人有点哭笑不得。(洋洋:得意的样子)
3.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4分)
①竹楼外形像一只孔雀,又像一顶巨大的帐篷遮掩于蓝天绿地之间。
②我顺手给它一块钱,它点头一叫表示感谢,然后踱到水果摊前去买香蕉。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5分)
①西双版纳的傣族男子都要出家当和尚。()
②西双版纳的傣族村寨里都会有或大或小的寺庙。()
③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对人十分友善。()
④傣族人最隆重的节日是“关门节”和“开门节”。()
⑤“生前不积善,死后要下地狱”这种观点里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第二部分:
(一)
五月份,正是收获谷子的季节。傣寨里的人家不管谁家有事,亲戚朋友都要来帮忙。勐腊乡曼那村的爱拉,平日在电站当工人。这天上午村里的几个朋友帮着他把谷子收回来了,中午由他请客,买来烟酒和肉,从自己家的地里摘来新鲜的蔬菜,鱼也是从自家鱼塘里打的,所以,这么丰盛的一顿饭也没花什么钱。下午,他们再一起去帮助他们的朋友波温岁打谷子。将竹席铺在割完的地里,田地就成了打谷场。男人先用自制的农具把割下来的谷子粗粗打一遍,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的女人们,手中挥舞着木棰再细细地打谷子。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
傣族人对水天生就有一种崇敬感,村寨一般都建在水边,傣族人最隆重的节日是泼水节,他们在村里的饮水井上修建一座神塔,在装饰得五颜六色的塔身上,镶嵌着许多小镜了,以求得到神灵的保护。塔身将水井盖住,避免灰土、杂物落入井里。傣家人就连小孩子们都自幼受到大人的影响,从不到井边玩耍,傣家人对关系他们生存的水的爱护可见一斑。
5.选文第一段描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4分)
6.“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一句话中,“那”指的是()(3分)
a.男人用自制的农具打谷子。
b.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的女人们用木棰细细地打谷子。
c.美丽的自然风光。
d.傣家人男男女女互帮互助打谷的场面。
7.选文中第二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4分)
8.哪些地方表现出了傣族人对水有一种崇敬感?(4分)
9.为什么傣族人对水有崇敬感?(4分)
(二)
。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红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有这么个境界,那便是济南。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
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便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做了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部给了济南。
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色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位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影是镶着各色绦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的色儿也随着大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化,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化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也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滚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和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色,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像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少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上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好美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在济南住家的。先不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全凭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浮着水皮,做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虚幻地吻着。山儿不动,水儿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10.第1自然段的横线上应填入的句子是()(3分)
a、济南的秋天是静谧的b、济南的秋天是温和的
c、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d、济南的秋天是虚幻的
11.第1自然段写作者幻想中的济南的特征是、、。(3分)
12.第3、4自然段,作者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对济南秋山秋水具体景象的描摹。山是从、、的不同来写的;水是从、、上来写的,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6分)
13.第3自然段写秋山的颜色,没有按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的顺序,而是先写山腰,再写“山脚”和“山顶”,其原因是。(2分)
14.第3自然段写山腰的变化,连用了六个“忽然”,其作用是什么?(4分)
15.第3自然段最后一句的感叹句,它具体赞美的是。(2分)
16、第4自然段描写绿藻的“绿”,其用意是。(2分)
17.第4自然段中“它们知道它们的那点绿的心事”一句,两个“它们”都是指代。(2分)
18、从全文看,作者是抓住景物的特征和变化来写的。济南秋天的景物特征是的;写景物的变化,则融合了和客观景物的变化。全文着力写景,但又在描绘景物中渗透了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丰富感情,诗情画意融为一体。贯穿以全文的线索应是。(4分)
19、片断写作练习:(40分)
以“家乡的”(只可填春、夏、秋、冬)为题,写一则景物描写的短文。
1.a2.a3.①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竹楼的外形特点。②拟人。拟人化的动作描写,使大象的憨厚之态跃然纸上。4.①×②√③√④×⑤√5.傣族人互帮互助收谷子、打谷子的场面,突出傣族人民风淳朴。6.d7.傣族人对水天生就有一种崇敬感。8.村寨建在水边;傣族人最隆重的节日是泼水节;村里的饮水井上建神塔,从不到井边玩耍。9.水关系到傣家人的生存。10.c11.古朴、安静、秀美12.颜色、方向、高矮;量、质、形式13.既符合人们日常的观察习惯,又为下文重点写山腰做垫。14.突出颜色变化莫测,给人以动感。15.赞美塔在蓝天映衬和阳光照耀下,更高了些,棱角曲线更真、更分明、更瘦硬了。16.用绿藻的“绿”来突出水的澄清。17.“绿藻”18.诗境的;作者的主观想像;对济南秋天的赞美(情线)19.略
知识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积累本文中的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感受美、品味美、表现美的能力。
2、体会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
情感目标:
1、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
3、引导学生热爱水资源,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1、收集关于云南西双版纳的资料(文字与图片)。
2、根据收集到的内容写一则简单的导游词,向家人或朋友介绍一两个迷人的西双版纳风景。
3、积累生字新词(从音、形、义)。
一导入
1、播放乐曲————傣族民歌《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设情境导入
2、师深情导入:优美的旋律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似乎将我们带入了那苍茫的热带雨林(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观),神秘的宗教氛围,鲜见的少数民族情调更是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走进西双版纳。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而云南又被称为彩云之南,想必同学们已经从歌曲中领略到了。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李舵的《美丽的西双版纳》,共同畅游一番。
3、过渡: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我想了解同学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检查生字积累情况(提问俩三位同学,后教师出示小黑板,点评疑难生字词,最后齐读一遍)
三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一)整体感知————感受美
1、当你第一遍读完课文,西双版纳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西双版纳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吗?
2、请快速浏览课文,神游西双版纳,以“西双版纳美,美在……”来说说你对西双版纳的认识。
3、过渡:我很欣喜地发现: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西双版纳有这么多迷人的风景,我想不通同学们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喜好不同,心里的感受也会不同。课文向我们展示辣了这么多优美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个画面呢?小组交流,请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并试着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二)深入课文————品味美
1、挑选你喜欢的画面,试着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
2、试着谈谈你喜欢的理由。(教师巡回指导,提醒抓住关键词,并在文中圈点批注)
4、总结过渡:
我们已领略西双版纳“高高望天树”、“悠悠野象谷”的优美自然景观,也领略了“竹楼映蓝天”、“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的人文景观美,而实际上,西双版纳的美又何止这些呢?她的神奇、美丽、富饶,使她在世人的眼中,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么,你们对这颗明珠还有多少了解呢?请告诉我,好吗?
(三)拓展————表现美
1、展示收集到的资料
2、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我们已充分领略,现在由你来当导游,带上你的家人或朋友也来畅游一番西双版纳,你会推荐哪个景点?打算怎样介绍?试试看。
四结束课文
美丽、神奇的西双版纳令人流连忘返,让我们再次走进乐曲,闭目神游,此时此刻你最想对西双版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五作业
大家或多或少也到一些风景名胜走走看看过,回去翻翻旧相片,选择你喜欢的风景,写成导游词,下节课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