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美学里的「侘寂」,究竟是什么?

在构成日本美学的若干核心要素中——诸如物哀、幽玄、有心、粹、涩,等等——没有比“侘”(wabi)“寂”(sabi)更尴尬的存在了:

一方面是高大上、存在感无敌,其无处不在,几乎成了日本艺术的代名词。

可另一方面,你随便问一个日本人,“侘”是什么?啥叫“寂”?十有八九,会遭遇一脸茫然。

即使查辞典,也只有最基本的、似是而非的解释。可没人否认,这两个语汇的重要性——离了这一对近义词,中世以降的艺术、文化简直无可言说,无从谈起。

由于历史发展与自然环境、气候等原因,日本与欧美国家不同的一点,是没有留下如雅典卫城、古罗马斗兽场那样的在视觉上壮阔宏伟的物质文化遗迹。

但惟其如此,一种高度敏感、脆弱无常的美意识却得以纯化,并以近乎意识形态化的偏执,致力于从成、住、坏、死的自然寂灭过程中,去发现和创造美,其意义远超越了对特定物理形态的建筑及什物的保存。

应该说,侘寂就是这样一种异彩独放却难以言传的美(或曰存在方式)。

美国文化学者雷纳德·科伦(LeonardKoren)认为:

“笼统地说,wabi-sabi(侘寂)在日本美的殿堂中所占据的位置,正好比古希腊对美和完美的理想在西洋社会所占据的地位一样。大而言之,是一种活法;谨而言之,是一种特殊的美的形态。”

“侘寂”是一个拒绝翻译的“日特主义”表达,被认为意思最接近的英文语汇“rustic”,原意是“乡村的、野趣的、质朴的”,也只能表达其日文语境中有限的侧面。反而是“rustic”中所包含的另一个多少带有贬义的所指“乡巴佬,粗汉”,倒更契合侘寂的原始语义。

泰西采取的方法是直接拿来。于是,“wabi”“sabi”登堂入室,进入英文,成为类似“Zen”(禅)“kimono”(和服)那样的日系英语词汇。

但其实,对英美人来说,仍需转换(翻译)的过程,wabi-sabi毕竟不像kimono那么具体,甚至也不如对Zen的理解“踏实”。

对中国人来说也是一样。

今天,有无数的小资媒体、“知日”系刊物、禅宗和茶文化公号在谈论侘寂,我甚至见过直接将这个词用作店幌的咖啡。

但国人真的了解侘寂么?

碰巧,侘寂是用汉字表记的文化现象,与禅相类似。可禅是从中国囫囵个传入日本的,国人自然不陌生。而侘寂虽然被认为也源自9到10世纪,中国诗和山水画中空灵孤绝的意境和极少主义风格的绘画表现,但做大却是在16世纪后半,与和风传统融合后洗练化的结果,基本上是日本文化。连“侘”和“寂”的汉字表记,也是近世以后的事情。

所谓侘寂,其实是一种审美情趣,带有闲寂、寡淡、枯燥的味道,后渐次发展成一种艺术理念。“侘”(wabi)在日本语中,有种贫乏、寒酸、孤单的语感。照“日本的《辞海》”《大言海》的解释,有三重含义:

①痛苦,烦忧;

②以闲居为乐,转指闲居的处所;

③雅致、朴素、寂、闲寂。

但这三层语义,并非完全同步,而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形塑的结果。

原本是指人在一种匮乏、不如意的状态下,产生的精神上的厌烦情绪和郁闷的心理。中世以后,其负面要素逐渐剥离,而作为一种正面价值,开始受到肯定。这种价值转换的动力,其实是从古代后期到中世初期登场的遁世者、隐者的草庵和行旅生活——即一种脱离常轨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获得价值重估的时代空气。

如此,在西行法师、鸭长明时期,那种曾几何时贫困、悲催的消极负面印象,到了兼好时代,则成了一种积极的审美形象,虽仍未脱贫,但开始苦中作乐,给人以安贫乐道、随遇而安的风雅感觉,在和歌、连歌中,有很多类似的用例。如文正元年(1466),相国寺鹿苑轩主在其《阴凉轩日录》中,曾记录过一首和歌:

侘人过日子

吃的是杉菜

倒也挺自在

不过,这里的“侘人”,尚写作“わび人”。“わび”表记成“侘”,还是后来的事情。而更多褒义的用例,是在俳谐和能乐中。

但在和歌、俳谐中,“侘”与“寂”基本上是作为同义语而被接受并连用的。俳谐师松尾芭蕉尝言,“俳谐有三品,言寂寞之情者,以女色、美食之乐为‘寂’者”,即所谓“风雅之寂”。

与“侘”在从古代到中世语义上的流变一样,“寂”的语境也在不断拓展,从最初以负面语义为主的寂寥、枯寂,发展到正面语义为主的闲寂、闲适。如江户前期的俳谐师向井去来在《去来抄》中,曾记录过其先师对一首俳谐的评价。俳谐曰:

白首老夫妻

樱花树下两相依

亲密无间隙

对这首俳谐,他的老师评价道:“寂色(さび色)浓郁,尤为可喜。”

对侘寂最大的发展,使其作为一种美意识得以确立者,是茶道。侘与茶的结合,主要基于两点:一是使用各种作为“物”(mono)的道具的茶汤(cha-no-yu),具有为“物”之匮乏的文化心理结构所吸纳的特性;二是茶汤(茶道)与作为其母体的禅宗教义,有某种内在相通之处——于是,“侘茶”(wabi-cha,又称草庵茶)应运而生。

侘茶的始祖是奈良出身的僧人村田珠光(1423-1502)。室町时代中期,茶仍然是奢侈品,从中国舶来的精美茶道具(所谓“唐物”)也非一般家庭所能保有,吃茶是上流社会专享的娱乐。

武士们围坐在“唐物数奇”(使用中国茶道具的茶屋)风的书院座敷(亦称书院茶)里,把盏品茗,纵论国是——如果用后来江户时代的表现来形容的话,是一种“粹”。

但珠光却对这种时尚不以为然,公然反其道而行之,摒弃唐物,用当地产的质地淳朴、全无冗余装饰的茶器来践行茶道,变“唐物”(karamono)为“倭物”(wamono),变书院茶汤为草庵茶汤,从“高大上”的“完全美”到“冷枯寒瘦”的“麤(粗)相美”,从而确立了茶文化的主体性——珠光被认为是日本独特的侘茶传统的开创者。

但基于所谓“麤相”的美意识之上的侘茶虽然标榜“无一物”,可作为以城市人为主体的都市消费文化,拥有各种茶器道具无疑是门槛条件,实际上仍是“有德”(富人)们的娱乐。彻底打破这种“有德”文化消费的过渡性包装,直刺其美意识的核心,使侘茶成为真正“不装”且名至实归的草庵茶之集大成者,是安土桃山时代的茶人千利休(1522-1591)。

利休出生于和泉国堺的商家,十七岁开始致力于茶道修业。天正十年(1582),信长遇刺后,利休侍奉信长的继任者、“天下的武将”丰臣秀吉。利休率九位高徒,在秀吉身边,是专事茶道具鉴定、茶汤作法和茶器解说的茶头,史称“利休十哲”。一位名叫南坊的弟子,著有一册《南方录》,记录了利休师的茶道秘事和日常感悟。其中,关于侘茶之“侘”,南坊记述的利休语录是“佛心发露”:

“侘”的本意就是清净无垢的佛世界,拂去甬道、草庵的尘芥,主人、客人倾心交谈,规矩尺寸法度可以不讲。生火、烧水、喝茶,此外别无他事。这就是佛心发露之所。……狭小房间中举行的茶道要以佛法修行得道为第一。以房屋气派、饭菜丰盛为乐,乃是俗世之事。只要屋不漏雨、食可饱腹即可。此乃佛教与茶道之本意。

至此,我们便不难理解利休的茶作法及其作法背后的“微言大义”了:他并不拘泥于名陶名器,而是赋予那些出自日本和朝鲜半岛的无名土窑、连制作者都未知的粗陶以与唐物同格的“品”。

在以土打墙、茅草屋顶和裸露着树皮的原木结构农舍为原形,仅有两张榻榻米大的茶室中,利休师盘腿禅坐,以茶汤待客。来的都是客,全凭碗一只,无论面对的是大名武士,还是乡野村夫。

在那个换算成现代公制单位,充其量只有117平方厘米的茶室里,利休把侘寂演绎到了极致,自由的精气神超越了土墙的边界,像空气一样四处弥漫。在前卫艺术家赤濑川原平的眼中,千利休是“无言的前卫”。

但其实,茶人是有表达的,且堪称立场鲜明——他是以茶汤立言,阐释一种至高至纯的生命原理。在利休的眼里,坐在纯金制的奢华茶室里宴客的主人,不过是着“新装”的皇帝罢了。

终于,利休眼里不揉沙子式的判然分明的美学立场(其实是人生观)激怒了最高权势者太阁秀吉,招来杀身之祸——利休被命切腹自戕。

在最后的大茶会即将打烊时分,所有来宾表达了对茶器之美的赞叹,茶师遂将所有茶器分赠众人,只留下自己用过的那只:“被不幸的人的嘴唇沾污过的茶碗不该给别人使用。”说罢,打碎了自己的茶碗。冈仓天心说,“唯有以美而生之人,能以美而死”,说的就是利休。

据说,利休还留下了一句话:“我死之后,茶道衰微。”衰微与否,似有不同的标准和判断。

但千利休,则被尊为不二的茶道大师。且近世以降,垂范艺术史的伟大艺术,无一不是茶师的作品,如美术史上的琳派,建筑史上的经典二条城、名古屋城和桂离宫,陶瓷史上的远州七窰,等等,不一而足。

不过,在某种意义上,倒是应了中国诗人卞之琳的那首著名的诗《断章》:风景、桥、明月和窗、看风景的你和装了你的别人的梦,是一种互为侘寂的关系——任何一个要素,都是其它诸要素的侘寂。

小通荐书

点击下图购买

(套装6折)

作者:[日]大西克礼

理解了“侘寂”就是理解了日本!

日本美学大师大西克礼至高代表作!

从美学关键词看懂日本

探寻侘寂美学渊源日本文学文化经典书籍

这一套日本美学书的封面都使用了日本传统色为设计灵感,强调的是古典美与简洁美。

日本传统色系,指的是日本古典文学里经常采用颜色。这些颜色常被用于和服或其他日本传统艺术和手工艺中。

其中,《日本侘寂》的封面使用最为“侘寂”的青绿色系,沉郁,苍劲,幽远,寂寥。外封颜色名唤“沈香茶”Tonocha,颜色偏沉郁,如同一汪深潭,上面映衬出树枝的倒影,非常简洁。

内封的设计更为简洁,其使用的颜色为“御召茶”,据说得名自日本幕府第十一代将军德川家斋爱穿的高级绉绸,是一种非常和风的、带有青绿色的蓝色。

这是一本无论从内容和装帧,无处不体现日本传统之美的书。

THE END
1.茶道经典语录,感悟茶文化的深刻内涵茶百科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以茶为媒介,通过茶具、茶艺、茶文化等多方面的表现形式,传递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对人生的理解。有很多经典的语录,它们不仅仅是茶道的精髓所在,更是生活智慧、人生哲理的集合。下面,我们将为您介绍一些。 1. 禅茶一味 https://www.mpegnet.cn/qtc/171059.html
2.品茗经典:解读十首最经典的茶诗,完整呈现茶文化之美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提出“将进酒”的豪情壮志,表达了对人生的豁达和对自由的向往。在诗人眼中,酒与茶一样,都是人生中的一种享受和抒发情感的载体,同时也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领悟。 茶道精髓:解读《茶经》 《茶经》是中国古代茶学经典之一,蕴含着丰富的茶道精神和人生哲理,通过对其内容的解读,可以汲取茶文化智慧,https://www.coffee.cn/tea/post/285913.html
3.全面对比分析与品鉴指南,了解中国白酒两大经典牛栏山与台作为中国白酒界的两大经典各自具有独有的风味和品质。本文将全面对比分析这两款酒的口感、香气、酿造工艺、价格等方面的差异帮助消费者更深入地熟悉它们的内涵和特点。同时本文还将提供一份品鉴指南,教您怎样正确品尝和欣这两款白酒从而在品鉴进展中更好地体验它们的历底蕴和文化价值。无论您是白酒爱好者还https://www.jqcom.cn/2024baiqi/teawenhua/842067.html
4.最忠义的酒民间习俗 婚嫁文化 传统礼仪 美食文化 茶文化 酒文化 传统服饰 传统建筑 民间工艺 生辰测算 家居布局 黄历查询 吉日查询 周公解梦 号码吉凶 礼记 风俗通义 论衡 齐民要术 风土记 茶经 酒谱 世说新语 宅经 三命通会 滴天髓 八字提要 伤寒论 本草纲目 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广告https://ms.httpcn.com/info/html/2019725/PWAZXVCQPWME.shtml
5.重庆有什么酒出名?十大重庆最出名的特产酒盘点→MAIGOO生活榜重庆十大名酒,是maigoo编辑主要依据酒的知名度、口碑评价及获得荣誉等相关因素,并综合参考互联网相关排行、榜单进行推荐,榜单仅供参考。帮助您了解重庆十大名酒,如有疑问,欢迎在末尾评论/批评指正。 【 详细>>】 2、梅见 青梅酒原味/烟熏/南高梅等口味 梅见青梅酒是江记酒庄生产的青梅酒产品,由纯高粱基酒配以糖渍青https://www.maigoo.com/top/436203.html
6.酒文化和茶文化的区别是什么?喝茶和喝酒有什么不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茶与酒都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饮品。“客来敬茶”、“美酒赠佳人”,可见这两者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国人重礼,茶酒之事又往往与人情世事相关,更是看重礼数。这其中,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接下来易师汇民俗文化网带大家了解下。 一、酒文化和茶文化的区别是什么?喝茶和喝酒有什么不同? http://ms.yishihui.net/2199.htm
7.招生周重林经典茶文化课追随经典,成为经典的部分 逐字逐句,慢条斯理出真义 两年学制,约40节课 从唐到明清,读懂中国茶文化经典 经典茶书是茶文化的基石与路标,精读细讲经典茶文化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吸收茶文化,打开格局,提升修养。 授课老师:周重林 授课时间:2023年1月起 https://www.aceye.cn/cha-ye-gong-xiao-zuo-yong/192786.html
8.品味古韵探索中华茶文化中的经典佳品品味古韵:探索中华茶文化中的经典佳品 一、传统名茶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在中国,茶叶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悠久历史的象征。从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茶叶对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影响。《诗经》有“酒器之美,非其物也,而为人情所系”一句,这同样适用于茶。传统名茶,不仅代表了中国人民千年的智慧和创造https://www.y1iyqn96.cn/cha-ye-gong-si/804804.html
9.周末茶餐厅品红酒品茶的心情短语摘录品尝下午茶的心情句子在又苦又甜的茶里,可以领悟到生活的本质和哲理。喝茶对于中国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茶文化。适当喝茶可以https://bbs.openke.cn/thread-498268-1-1.html
10.古典诗词中的酒文化12篇(全文)我国诗词中的茶文化 第4篇 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部分, 反映了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 记录了朝代历史的变迁。诗在唐朝达到鼎盛, 宋诗水平依旧很高, 而词的传播和流行, 使得词这一文学形式光芒掩盖了宋诗, 故有“唐诗宋词”之称。诗词内容包罗万象, 咏茶之作信手拈来, 而茶文化在唐宋时尤为成熟, 自然成了诗人https://www.99xueshu.com/w/ikey3trza7n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