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轼的印象,大家一直只停留在“豪放派”词人,偏爱喝酒的层次上,其实不奇怪。苏轼酒醉时写过一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这个背景。而《水调歌头》又恰好是上学时课本里的课文,大家多少都会有点印象。可是认真地说起,其实苏轼只爱酒,但不会喝酒,自己都曾调侃过,吾少时望见酒杯而醉。
而对于茶呢?苏轼则是达到了爱茶、爱品的地步,纵观他创作的茶诗、茶词和茶曲,真是咏之不尽,赋之不绝,唱之不断啊,他在《次韵僧潜见赠》里有;我欲仙山掇瑶草,倾筐坐叹何时盈。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从这两句中可以看出,苏轼在通宵办公时,会常备茶一壶,偶尔文思停塞时,就会拿起茶壶,给自己倒一杯茶,一饮而尽,然后继续落笔。由此可知,苏轼充分利用了茶可以提神的特点,非爱茶之人,很难做到这一步的;在《赠包安静先生茶·其一》中写道: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以这诗说明喝茶有助思考,用处大概和提神相同。可是常喝茶对加强记忆力也同样有效,后世的李清照也曾说过茶对记忆力的好处。苏轼在《赠包安静先生茶·其二》之中写了关于茶的句子:建茶三十片,不审味如何。奉赠包居士,僧房战睡魔。又重申了一遍茶的“提神作用”,无疑是“真爱”了。
苏轼又在《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中道:沐罢巾冠快晚凉,睡馀齿颊带茶香。舣舟北岸何时渡,晞发东轩未肯忙。
明知睡前喝茶不好入眠,可非要继续喝,如不是爱,那什么才是?他在《越州张中舍寿乐堂》里写,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醒来立马就要喝茶,可见他有多么爱茶。用茶来驱赶“起床气”也的确是一个好办法。
在《记梦回文二首》里序:十二月十五日,大雪始晴,梦人以雪水烹小团茶,使美人歌以饮余,梦中为作回文诗,觉而记其一句云:“乱点馀花唾碧衫”,意用飞燕唾花故事也。乃续之,为二绝句云。
苏轼连做梦都在想着喝茶,通宵办公要喝茶,写诗填词作文要喝茶,连睡前都要来一杯,醒来也要喝一杯,甚至梦中都要来一杯。是不是很浪漫呢?有没有被他的真情所动。
大文豪苏东坡一生曾四次与庐山结缘,留下了许多赞美庐山美景的传世之作,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等。
《西江月·茶词》送建溪双井茶谷帘泉与胜之。胜之,徐君猷家后房,甚丽,自叙本贵种也;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
诗文翻译
茶汤如牛奶般美味可口,沏好的茶汤上,在茶盏中仍在翻滚,冒出细小的气泡。在这尘世间有谁能与此茶汤相媲美,就像闺房窗户中的佳人一样美丽。
该诗赏析
这首茶词描写了苏轼喝茶的场景,苏轼不光深研佛理,还精通茶道,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咏茶诗词。该词上片写北苑茶和谷帘泉的名贵,下片写茶汤沏成后的美妙情趣无与仑比。
《西江月·茶词》词中提到以谷帘珍泉煎烹龙焙绝品,乃是人间茶品之极致。
创作背景
此首茶词是苏轼游览庐山时所作,创作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一生中与庐山有四次结缘:
其一: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苏轼护送父亲苏洵的灵柩,自开封回故乡眉山,路过庐山(九江),时年三十一岁。
其二: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奉命自贬谪地黄州移住汝州,途中前往筠州看望弟弟苏辙,期间路过庐山,时年四十九岁。
其三: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岭南,路过庐山,时年五十九岁。
其四: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轼自儋州北归,路过庐山,时年六十六岁。
在这四次庐山之行中,第一次和第三次,由于心情沮丧,不适合进山游玩;而第二次和第四次,都是在结束流放生涯后来到庐山,心情舒畅,故而能够饱览山川秀色。只是,第四次来到庐山,苏轼已经年老体衰,只是简单地旧地重游,并没有留下诗文。苏东坡对饮茶一道,更深得独到之秘,对于茶叶、水质、器具、煎法,都颇讲究。
其中《试院煎茶》诗:“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今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娥眉,且学公家作茗饮。博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诗中谈论煎茶要注意火候的问题,其描述茶、茶汤、茶具及茶效,一气呵成,引人入胜。
《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经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诗中前段描写月夜临江烹茶的情趣,后段则以茶茗与自然的翻覆变化,反衬世事的无常而平抚自己悲苦的境遇。
另《水调歌头》:“已过几番风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此词记述了采茶、制茶、点茶的情景及品茶时的感觉,描述得极为生动传神。
除了茶诗、茶词外,历史上还流传几则苏东坡的茶事典故。据说王安石患有痰火之症,医生告诉他用阳羡茶可治愈,但须用长江中峡瞿塘的水煎服才有效用,那时东坡服父丧期满,正将返京复职,王安石捎信给东坡,要他出川时顺道带一瓮中峡的江水进京。东坡因贪看沿途的风景而忘记取水的事,等他想起时,船已到了下峡,遂取下峡的水交差,却被王安石发现了,王安石解释说:“上峡水性太急,下峡水性太缓,惟有中峡的水,缓急相半,水性中和;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方才见茶色迟迟未现,故知必为下峡水。”
东坡谪居宜兴蜀山讲学时,非常讲究饮茶,有所谓“饮茶三绝”之说,即茶美、水美、壶美。据说他还曾设计一种提梁式茶壶,烹茶审味,怡然自得,题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后人将他设计的这种提梁壶称作东坡壶。
东坡烹茶,独钟金沙泉水,常遣童仆前往金沙寺挑水,童仆不堪往返劳顿,遂取其他河水代之,但为苏东坡识破。后来苏东坡准备两种不同颜色的桃符,分别交给童仆和寺僧,每次取水必须和寺僧交换桃符,如此童仆就无法偷懒了。
东坡与茶的关系,他们像极了爱情!如果用词语来形容,那这肯定就是爱了。在我看来,世间真爱也不过如此。
综上所述,苏东坡与茶有着不解之缘。他与茶的“相爱”之路,让我们领略到了一代文豪柔情的一面,寄情于茶的浪漫主义色彩。借茶诗、茶词来抒发他对茶的喜爱之情,更可见他热爱生活的真性情,值得咱们后人借鉴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