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伪标识本是鉴别商品真伪的“试金石”,如今却难保自身的真实性。近年来,全国查获多起通过假冒的防伪标识、制售假货案件。仿真度如此高的防伪标签从何而来?防伪码,怎么就成了假货的护身符?防伪技术的未来发展形式,会有哪些变化?
历时6个多月、辗转4省19个市县区后,甘肃陇南市成县公安局破获一起非法制造注册商标标识案,抓获以霍某伟为首的犯罪嫌疑人10人,查获假冒伪造“红川酒业”商标标识的包装材料76万余件,为企业挽回损失1亿余元。今年3月20日,甘肃警方披露了案件详情。
据广州某科技公司负责人介绍,2022年6月,有人委托公司以甘肃红川酒业名义,开发一套溯源防伪、红包营销系统。随后,他们为对方制作了32万个溯源二维码电子数据和32万个红包二维码电子数据。
专案组查询发现,嫌疑人多次为该系统账号充值达6.5665万元,红包扫码共9228次、计6.49573万元。这9228次红包扫码,疑似已销售假冒红川酒9228瓶,价值高达数百万元。经查,霍某伟交待了假冒“红川酒业”工作人员制售防伪二维码的犯罪事实。
同样,去年2月,湖北襄阳保康警方破获一起特大制售假酒案,涉案金额高达2000余万元。该团伙内部分工明确,有专人负责清洗酒瓶、勾兑、打码、贴标签等,连合格证、防伪码、验酒器等都一应俱全,一般消费者仅凭肉眼很难识别。
2020年5月,深圳市龙岗警方打掉一涉嫌售卖假货的犯罪团伙。为了以假乱真,以李某为首的团伙在防伪码上下了不少功夫。
李某是一家科技公司的负责人,为了挂靠一个虚假验证的网页,他租用了网站服务器,在假网站建成后,李某便开始在街边小店,大量采购成本低廉的三无手机皮套,经过翻新、加工等后,将包含防伪字串、虚假验证网页的二维码印在产品上面,三无产品便摇身变成“知名品牌”,价格瞬间翻倍。
除了警方破获的案件,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以“假防伪码”为关键词搜索,能看到上千起投诉。不少消费者反映,用包装盒上的防伪码扫描,货品提示是正品,但从其他渠道联系官方查询,却被“打假”或建议谨慎购买。
防伪标识竟随便印制,“论斤买卖”
防伪二维码的原理看起来很简单:每个产品都会生成唯一的编码,如果消费者查询的防伪码不存在,就可能是假货。
据办案人员介绍,防伪码和查询系统的设计、生产、搭建等,早已形成一条成熟的灰色产业链。在一些地方的乡镇,有些没有任何资质的小作坊,仅靠几台简陋的机器,就能开工生产防伪标识,各类假冒名牌防伪标识随便印制、甚至“论斤买卖”。
据中国防伪行业协会不完全统计,目前由质检总局颁发的防伪产品生产许可证企业仅为数百家,而实际上,全国有超过5万家企业从事防伪印刷业务。
我国《产品防伪监督管理办法(2022年版)》规定,防伪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在承接防伪技术产品生产任务时,必须查验委托方提供的有关证明材料,包括营业执照、身份证明材料、产品检验合格报告等。但由于防伪标识生产企业参差不齐,特别是大量存在的处于监管盲区的小作坊,很多企业都竞相压价,放弃审核资质等底线,按照客户需求随意印刷。
二维码并无防伪作用,防伪还须加强监管
专家提醒,即便是冠以“中国”“全国”的名号,很多也是由商业公司运作管理,并不具备可靠、权威的资质。事实上,不少知名品牌的正品,反而不会使用这些“国”字头的防伪系统,而是通过企业自己的公众号、小程序、网站等渠道,让消费者进行查询和比对。
这位负责表示,二维码本身也并无防伪作用,只是记录信息的一个符号,用它来记载链接地址,不过,很多防伪公司和推销人员诱导公众,称这个东西有防伪作用。“商品的真假和查询的结果并没有必然联系,消费者切不可单纯认为通过扫描条形码或二维码,就能分辨出商品真假。”
内蒙古质监局一位工作人员也表示,质监部门主要是通过3C认证、生产许可证等对产品进行监管,并不会通过防伪标签来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