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产品都想分到社交的一杯羹,包括支付宝推出的生活圈、陌陌的网红直播、小密圈的问题留存,无不是为了这个目的。
比如我的朋友圈有这么一类人:每次发完内容,过不了多久就不见了,要么是删了,要么是设置为仅自己可见了。说实话,发一条删一条或隐藏一条,其实挺累的,这类人内心肯定有很多想法,而「三天可见」这个功能正好就满足了这类人的需求。即不用删除也不用隐藏,还能告诉对方:我没有屏蔽你。
为了探究这类人内心的真实想法,我特意问了一些人,为什么要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这是一个什么心态呢?下面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回答:
……等等,诸如此类的官宣。
我们来重新解析一下上面的言论,看看他们真实的想法是怎么样的: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这一整段内容都在传递一个信息:人自身的矛盾心理导致了社交的复杂化。
本来我以为「三天可见」是属于朋友圈内容「阅后即焚」类似的工作,但是仔细思考了下,发现原来这个功能并没有这么简单。
我们先看看朋友圈目前的一些功能:
到此其实还没说完朋友圈的功能,但是我相信大家都看到了同样一个信息:功能确实越来越复杂了。
现在的「三天可见」更是增加了产品功能的复杂性,我仔细的思考了下当中的一些变化。
朋友圈跟之前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现在好友量的增加,熟人社交反而变得次要了,主要的是新人或陌生人的社交。虽然人数是表象,但是它也是具备是否可控的,好比人的选择多了,就发现自己不知道如何抉择了。所以「三天朋友圈可见」反而能让这部分用户能够保护自己的隐私吧。
但是反对的声音也是很多:
这些情况都预示着一个现象:即人们越来越不喜欢看朋友圈了。
「隐私」功能一直在被优化,产品在不断提高用户所谓的安全感,而这正好跟一些人说的,现代社会无隐私可言,呈现出了两个极端。不过其实也正好契合,正是因为无隐私可言,人们才更在意隐私。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回答,说是:
虽然每个人都有保护隐私的权利,但是从产品的角度来说,生态圈才是一个社交产品的灵魂。
每个人都习惯于跟随大众潮流,即便不知道为什么。
基于数据所设计的产品或功能,也许是人们目前需要的,但绝对不是人类所必要的。有时候我们看到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原因,所以我一直说数据可做为相对参考值,但是不能以绝对的方式来分析。
接下来我要说一个比较虚的话题:格局。(下面主要是感性部分了哦~哈哈)
我回头看以前的自己,觉得有点无聊又有点幼稚,各种黑历史,特别影响我现在的个人形象(虽然也没什么好的形象)。毫无疑问,我那些没什么营养或者单纯发泄情绪的状态,根本帮助不了任何人,甚至会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抓住把柄,但我还是决定保留,一方面它体现了真实的我,另一方面,这让我必须明白:人长大了,就得学会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如今朋友圈的成分这么复杂,根本不是「是否可见」或发不发朋友圈能解决的,所以很多人都开始不发朋友圈了,而导致现在的朋友圈缺少了原创性。
我个人觉得这不是什么发不发朋友圈能决定的,即使大家每天发,其实还是重复的内容,上面也表述过了。那么回到最开始的话题:为什么社交网络的设计变得复杂了?
原因有很多,但是最大原因在于:所有的功能都是为了取悦用户的行为而设计的。
但问题是,这种「用户被动式行为」都是商业化的,我们不能从中获得什么更深刻的体验与成长,更多的反而是被肤浅的表面所吸引:时代在变,媒介在变,而不变的,还是那批不求上进的人。所以我们在社交网络中收获的往往都是无聊与失落,最后什么都没有,与最初一样,等待着另一个产品打动自己。
无聊的时候,问问自己掌握某个知识点了不;
遇到问题,尝试着自己主动去解决了没;
作图的时候,有没有时不时拿起手机去翻阅新闻、信息;
当你真正得到了成长,发一个朋友圈,让我们给你点个赞。
作为一名产品或交互人员,发现一款好产品更新迭代的时候,不仅仅只是去思考表面的功能逻辑与架构原理,更应该分析背后真正的原因:这个功能为什么会出现?
最后来一句鸡汤作收尾:一开始,我们都喜欢那个虚幻的自我,是自己心中希望实现的理想状态,而实际生活中,我们像是灯光褪去后狼狈收场的路人,平凡,简单,朴素,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