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世说人语》,郑逸梅,2016年8月第1版,北方文艺出版社。张云坡摄
2024年11月19日星期二
麦家圈与牛拉之城
11月15日至17日,《万吨月色》在上海YOUNG剧场全球首演。《文汇报·笔会》介绍《<万吨月色>的诞生——陪余秀华跳舞的那些日子》。舞蹈制作人和导演法鲁克·乔杜里讲:“余秀华把自由看作是一只鸟,诗歌给了她翅膀,也许舞蹈会给她再加上一双。”余秀华的感受是:“残疾是对一个人身体的禁锢,当发现一个残疾的身体还可以舞动的时候,我感觉生命的可能性被打开了。”诗人能跳舞么?能。跳得很好。
“如果你这辈子不做这件事遗憾的话,你就去试一试。”孙文竹的妻子鼓励他说。
余秀华和孙文竹都成功了。他们做成了看起来很难做成的事。
麦家圈说的是英国传教士麦都思(WalterHenryMedhurst,1796年-1857年)的墨海书馆及其家属住宅区。《圣经》中译本修订,可谓难上加难。想当年,没有电的时候,牛拉印刷机是怎样的有趣场面。但就是这样的组合,拉动上海转动起来,成长为今天的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
2024年11月20日星期三
当代中国续编
又去斜土路,参加当代上海研究所发展专家恳谈会暨《当代上海研究论丛》2025年选题会。上海到底在哪里?又是如何向北、向西、向南拓展的?这些看起来是常识的事情,并不如人们想象的一样清楚。
当代上海研究所是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直属科研类事业单位,持续开展上海和长三角系列研究,出版《当代上海研究论丛》《长三角发展报告》《二十一世纪上海纪事》等当代上海历史文献资料书籍。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原党组书记、主任刘建追溯了1949年之后吴云溥(1926~1999,笔名楚云飞)创建方志办,方志办的发展历程,上海方志撰写的启动,《当代中国》上海卷的编写以及当代上海研究所的成立。主持会议的当代上海研究所副所长陈畅就是刘建招进所的。
与会专家们有几点建议:
一、当代所要把握好方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站在上海城市建设发展的高度开展研究工作;
二、做好组织规划,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三、抓住重点,如上海外企这一最能体现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特点的载体;
四、利用口述及时留存史料,如通过访谈梳理上海道路、楼宇的历史;
五、当代所应根据自身特点,“借力”所外力量,规划好短期、中期、长期目标,并重点从“历史纵深性”角度发挥存史资政作用,夯实立所的根基。
2024年11月22日星期五
佘山与哈雷彗星
作者介绍了这台望远镜拍摄的许多珍瞬间:1901年的弦月;1907年的日食;1910年和1986年两次观测的哈雷彗星。世界上只有少数天文台观测到哈雷彗星的两次回归。佘山天文台还收藏着用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所拍摄的7000余张底片。
如果要讲源头,徐家汇的土山湾故事,和麦家圈一样悠长。比土山湾还要古老的,是徐光启的故事。
2024年11月23日星期六
练秋湖与太湖
2024年11月24日,澎湃研究所作为上海报业集团的“智库咨询”赋能服务城市数字化转型板块,参加第五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寒石摄
还有两件值得纪念的事。
20年前,我刚来上海的时候,一个人从人民广场的地铁站出来,向东看到了这座塔。在我看来,当时上海的象征,就是塔。尽管重庆修建在山顶的房子,在江边看起来真的很高,但它刺穿蓝色天空的震撼,始终还在。现在,第一高楼变成了上海中心。
2024年11月24日星期日
JUNGLE
张无忧(Julia)一起床,我就请教她,本期题图的名字。她说:JUNGLE。
有研究说,明清的时候,法华镇一代出现过老虎。
我们经过商议,达成协议。她愿意每周画一幅画,发表在这里。不少朋友觉得,我的工作,主要还是写图说为好。不过,写图说,也是很难做好的事。我一定努力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