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的一个有趣提问:现在大型连锁店这么多,小卖部为什么还没有消亡?
小时候,理所当然存在的小卖部,逐渐被更便利更廉价的大连锁店、电商给挤出市场。以为它们就此消亡,却总有令人看不懂的强大生命力。
亲戚家的小卖部,开了二十多年,主营食品烟酒等。
从外面看,就是个小卖部,看不到里面的纵深。其实那房子呈长方形,小卖部的面积仅占三分之一。里头的三分之二,用来堆放当天要发货的货物,以及会计开票等办公区域。还备有一个小厨房,每天包五六个人的伙食。
店开在那儿,非典型居民区,主要为物流方便,选定的地点。反正都是开门做生意,就把门脸位置部分用来开设小卖部。顺便挣点儿流水,但不靠它挣钱。挣钱的主要渠道还是批发。
八卦的日本综艺,早些年就替观众们去现地打破砂锅问到底了:看起来冷冷清清没生意,好像快死了,但就是不关门。这种小店到底靠什么续命?
一家开业80年,名叫松本酒店的烟酒铺子。
松本酒店距离车站,得步行25分钟,谈不上交通便利。门脸不大,装修很旧。一天观察下来,进去买东西的客人很少很少。
可你能想到就这么个小卖部,一年营业额1亿5000万日元吗?折合人民币700多万。
因为它主要靠外卖送货。
比如:
●海边有一场200人参加的活动,活动现场所需酒水,由松本酒店送过去。
●某大型公寓社区,3000人参加的活动,酒水由松本酒店送过去。
●打年糕大会,450人参加,酒水由松本酒店送过去。
●音乐活动,400人参加,酒水由松本酒店送过去。
有时活动现场还需要提供些小食,再提供些散场后清理的服务。松本酒店一并包下,等于为自己多拉了一项业务。
日本住宅区的公寓、街道搞社区活动,需要用酒水冰块的话,多习惯让附近小店送货。提前把酒水冰镇好,活动开始前30分钟送到。
因为这些社区活动一般不会,也没经费找活动公司承接,酒水就自己准备。提前去大型连锁店采购,的确单价上更便宜些,但提前派谁去采购呢?买回来放哪儿?酒水的冰镇处理咋办?普通人家没有超大冰箱,装得下所有酒水。
节目还介绍过一家看上去旧旧的文具店“丸全社”。这年头,这种文具店还存活着,宛如化石了吧。
某高尔夫用品大厂,向它下单:在球袋上刺绣。
这种刺绣,一般绣个人姓名,有定制的意思(稍讲究些的日本人,习惯在衬衫、西服、包等用品商,刺绣个人姓名)。
丸全社的产品例子有……
它们并非只是单纯开了家“小卖部”。活下来,并且活得好好的,主要因为人家在背后的努力。开拓得出新市场,抓得住稳定大宗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