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国营商业逐步发展,对保障人民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稳定物价、调节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到1985年,全县有16个公司(下属42个零售商店和批发部),52个所、站,1个车队,9个商办厂,分属县商业局、粮食局、物资局、外贸局等单位领导和管理。县商业局所属单位有:百货、五金化工交电、糖业烟酒、蔬菜、饮食服务、食品6个专业公司和3个商办厂。1985年有干部职工1515人,销售总额7017万元,利润215.6万元。县粮食局所属单位有粮油议购议销公司、饲料公司和23个粮管所、10个购销站、1个中转站、1个车队。1985年有干部职工1550人,经营额13127万元,利润265.81万元。县物资局所属单位有木材、燃料、建材、金属设备4个公司,1个煤球厂和下蜀、后白2个物资站。1985年有干部职工370人,销售额5649.02万元,利润109.59万元。县对外贸易公司、烟草专卖公司、石油公司和医药公司,有的与局合署办公,有的受上级业务部门直接领导和县有关单位行政管理。
1950年5月成立中国百货公司镇江支公司句容县办事处,配干部职工11人。是年10月在天王寺设营业所。1951年秋设龙潭镇营业所(1954年8月划归南京市)。1952年在下蜀镇设推销组。1952年8月,中国百货公司镇江支公司句容办事处改名为中国百货公司句容支公司,同年12月撤销天王营业所和下蜀推销组。1953年1月改为句容县百货商店,4月又改为中国百货公司镇江百货商店句容营业所。年销售额为128万元。1956年1月更名为中国百货公司句容县公司。是年6月在天王、东昌设批发商店。1965年下蜀、天王设国营商店(1978年11月撤销)。1958年3月至1972年5月,中国百货公司句容县公司先后改称为句容县商业局百货商店、生活资料经理部、日用工业品经理部、工业品服务站。1958年4月花纱布公司撤销(1954年成立),棉布棉纱批发零售业务并入县百货商店。1972年6月恢复江苏省句容县百货公司。1985年有干部职工243人,下设文化用品、针织服装、纺织品、地方产品、小商品5个批发部和5个零售门市部。营业用房面积6940平方米,仓库4268平方米,年销售额为3018万元,利润80.04万元。
1962年1月,从县供销合作社生产资料经理部分出中国五金机械公司江苏省句容县公司。次年7月,公司改为句容县五金商店。1970年2月并给县日用工业品经理部。1979年6月又从百货公司划出,成立江苏省句容县五金交电化工公司。1985年有干部职工106人,营业用房面积438平方米,仓库面积2113平方米,年销售额为1180万元,利润40.47万元。
1951年由县百货公司析出,成立烟酒专卖事业分销处,次年改称专卖公司,1958年5月撤销专卖公司设中国百货公司句容县公司专卖副食品批发站,而后,多次与县生活资料经理部、食品公司和副食品经理部等分合。1963年1月成立中国糖业烟酒公司江苏省句容县公司。1972年6月更名为江苏省句容县糖业烟酒公司,下设1个批发部,4个零售门市部。1985年有干部职工88人,营业用房面积968平方米,仓库2482平方米,年销售额为564万元,利润13.87万元。
1953年8月设句容县百货商店食品收购组。1955年11月3日成立中国食品公司江苏省句容县公司。1958年3月并入句容县农副土产、废品采购站。1965年改为句容县食品购销总站。1974年11月恢复中国食品公司江苏省句容县公司。1980年设天王、东昌、下蜀、春城、郭庄、城郊食品站,在浮山、袁巷、磨盘、后白、葛村、茅山、茅西、二圣、黄梅、大卓、陈武、桥头设食品组。1985年有干部职工247人,仓库10300平方米,营业用房1925平方米,经营额1303万元,利润2.58万元。
1976年3月成立句容县蔬菜公司。主要经营蔬菜、酱菜、种子、食盐及蔬菜种植管理。1985年有干部职工40人,年销售额142万元,亏损2.36万元。
1965年成立句容县饮食服务公司,下属饮食店5爿、旅馆1爿、浴室2爿、水面店及商店3爿,营业用房6207平方米。1985年有干部职工131人,年营业额98万元,利润8.5万元。
1956年县粮食局加工厂设饲料车间,由粮食局分配供应,1979年2月粮食局设饲料股。1982年改为句容县饲料公司,专营饲料产销业务。1985年有干部职工18人,经营额120万元,利润2.83万元。
1950年10月设中国粮食公司句容收购组,1952年改为中国粮食公司句容支公司,1953年该公司与粮食局合并。1954年2月成立中国油脂公司江苏省句容县公司,1957年撤销并入粮食局。1982年成立句容县粮油议购议销公司,经营议价粮油兼营饲料业务。1985年有干部职工13人,经营议价粮油、饲料3680万公斤,营业额1382万元,利润78.9万元。
1956年3月成立中国木材公司江苏省句容县公司,归南京市木材公司领导,下设三岔分销处。1957年11月更名为句容县煤业建筑器材公司。1958年3月改为句容县商业局煤建商店,1961年1月并入物资局生产资料经理部(1963年并入综合公司)。1978年1月恢复木材公司。1985年有职工81人,年销售额388.92万元,利润39.69万元。
燃料业务1957年属句容县煤业建筑器材公司,1963年成立煤炭石油公司,1985年11月石油业务划出,成立句容县燃料公司,有职工55人,销售额799.8万元,利润15.69万元。
1957年11月设句容县煤业建筑器材公司,1961年并入生产资料经理部,1978年成立句容县建材公司。1979年12月与生产资料服务公司合署办公,单独核算。1984年生产资料服务公司撤销后仍保留建材公司。1985年有职工50人,销售额205.44万元,利润4.67万元。
1963年金属设备业务由综合公司经营,1977年2月撤销综合公司后,成立江苏省句容县金属设备公司。经营金属、生铁、机电设备、工刃量具、热工仪表、轴承、有机产品、无机产品、橡胶及其制品、废金属回收。1985年有职工64人,销售2190.33万元,利润17.96万元。
石油经营,1963年属煤炭石油公司,1985年11月从煤炭石油公司划出,建成江苏省石油公司句容支公司,属镇江市石油公司领导,由县计经委代管。有加油站940平方米、油罐40立方米、干部职工65人。1985年共销汽、煤、柴、润滑油13082吨。
1973年5月成立江苏省句容县对外贸易公司。下设羽毛厂。1977年10月成立外贸局。1978年公司与局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班子。1984年局改称为句容县对外经济贸易局。1985年有干部职工33人,固定资产20.12万元,流动资金1.52万元,出口额1109万元,利润7.4万元。
1951年成立中国专卖公司镇江专区句容县专卖事业分销处。1956年3月改为县专卖公司。主要负责烟酒专卖和管理。1958年3月撤销公司,业务并入副食品经理部和糖业烟酒公司。为加强烟草专卖事业,改变卷烟经营混乱局面,1984年8月20日,成立江苏省烟草公司句容县公司,同时成立句容县烟草专卖局,干部职工17人。1985年发许可证和准购证2886份,其中:集体1040份,个体1846份,年销售香烟9574箱,总额924.28万元,利润21.68万元。
1956年5月28日在县供销合作总社药材批发站的基础上成立中国药材公司江苏省句容县公司,下辖县城、陈武、葛村、三岔、下蜀、天王集镇药店。1972年更名为江苏省医药公司句容县公司。1985年有干部职工82人,固定资产56.45万元,自有流动资金11.97万元,营业额603.2万元,利润24.37万元。
1955年11月成立生产资料日用杂品批发站。1961年生产资料与日用杂品业务划开,成立农业生产资料经理部。次年10月,改为江苏省句容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主要经营肥料、农药及施药器械、农用薄膜、小农具、桐油、毛竹、淡竹、杂木材、麻绳等。1985年有干部职工80人,年销售额1451.4万元,利润30.62万元。
1955年的句容县农产品采购批发站,1958年改为农副土产废品采购批发站。1961年10月设农副土特产品采购经理部,次年改为农副土特产品购销公司。1963年6月与日用杂品公司合并为农副土产杂品经理部,1972年改为农副杂品公司,1979年1月又析出棉麻土产公司。1985年县轧花厂与棉麻公司合并为一个核算单位,称句容县棉麻公司,主要负责棉、麻、茶、茧类的购、销和加工、储存调拨业务,有职工82人,年销售额1269.5万元,利润50.63万元。
该公司前身是农副杂品公司,1983年成立句容县土产废品公司,有干部职工45人,主要经营土特产品和畜产品以及废旧物资回收。1985年购销总额208.1万元,利润14.17万元。
1979年从农副杂品公司析出句容县日杂果品公司,主要经营日用砂陶、瓷器、白铁制品、塑料制品、竹木制品、席、草编织品、芦苇制品、干鲜果菜、调味品、副食品以及喜庆鞭炮等商品。1985年有干部职工85人,年销售总额502.7万元,利润7.11万元。
1962年11月由贸易货栈改为句容县信托贸易公司。1984年4月成立句容县综合贸易公司。1985年8月与新成立的句容县供销合作联社联购分销公司合署办公,有干部职工37人,因经营不善,亏损停业,同年底,有关业务划归果品公司。
1963年6月县商业局储运站撤销,改建为县供销社系统采购储运组。1976年3月成立句容县商业储运公司,专门从事物资运输和车辆修理。1985年有运输车辆14辆、65吨,完成货运量22388吨,有干部职工33人,利润2.78万元。
1979年后,乡镇兴办商业、饮食和修理服务业,成立乡镇工业公司。经营规模较大的有食品、杂百货、五金交电、地方产品等,有的兼设旅社、饭店或营业部,亦农亦商,人员主要是农村富余劳力。1980年后,工厂、机关、学校、街道等单位,打破地区、行业界线,办起各种公司、商店和服务部,一般是待业人员和企业多余劳力组成。1985年,全县有此类集体商业500多家,从业人员达3100余名。
1956年,全县个体商贩有477户,从业人员484人,注册资金7.93万元。1961年底仅存150多户。1962年随着“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贯彻,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发展,市场好转,原歇业的个体商贩相继复业,1964年,全县有个体商贩250户左右。“文化大革命”期间,个体经商被视为“资本主义自发势力”,予以取缔。1968年后,为解决部分停业个体商贩的生活出路,县城组织6个合作小组,从业人员44人(1969年合作小组解散,部分人员下放农村劳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城下放回城人员组织2个经商小组,3个饮食小组,从业人员29名,后转为个体经营。1980年后,随着贸易市场开放,个体商业发展起来,农村大的村庄,都有个体商店,集镇摊店和农民进城开店者日渐增多。至1985年全县城乡有执照的个体商业、饮食、服务业3430户,从业人员5174人,注册资金30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