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C晚A”的概念,最早诞生于美妆圈的护肤秘籍,眼下,这个词在餐饮行业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早coffee晚alcohol”,早上喝咖啡醒脑,晚上用酒精助眠,亦称“日咖夜酒”。
伴随着“美酒加咖啡”生活方式的风靡,今年以来,集咖啡馆、小酒馆于一身的分时店铺也如一阵旋风,席卷城市街头巷尾。这种“歇人不歇店”的开店方式,为何对经营者和消费者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早晚不同店的背后,是否存在管理难题?分时店铺,能否成为小店的“续命”良方?
在这里,白天与夜晚无缝衔接
下午时分,坐在门口的木质长椅上,和煦的日光透过窗户洒满地面,店里弥漫着醇厚的咖啡香味,耳畔是舒缓的布鲁斯小调;夜幕降临,夏日晚风吹拂,灯光逐渐调暗,音乐变成悠然的爵士,玻璃杯里换上了五彩缤纷的特调酒。随意走进一家“早C晚A”店铺,咖啡馆和小酒馆两种场景任意切换,带给顾客奇妙的反差感。
“现在的‘早C晚A’太卷了!”热爱探店打卡的万薇说,前两天去的一家店,除了饮品,还能吃到椰子卷、烤羊排、意面等餐食,自己收藏列表里还有好多类似店铺,准备一一打卡。
当“白加黑”的生活方式让越来越多的都市年轻人无法拒绝时,走在前头的连锁品牌最先开始“用脚投票”。早在2019年4月,星巴克就在上海开了第一家臻选咖啡·酒坊,开启咖啡与酒吧一体的新模式。截至目前,星巴克已在全国各地开出了多家BarMixato,将酒吧作为新业态纳入品牌体系。去年9月,精品咖啡品牌Seesaw首家以“日咖夜酒”为主题的概念店开业,同样将想象力从日间咖啡延伸至夜间小酒,打造场景更多元、体验感更丰富的年轻新坐标。
歇人不歇店,小店的个性化生存之道
该店主理人Winter介绍,自从去年11月底开业以来,店铺就采用“早C晚A”的经营模式。在他看来,一方面,这种模式整合了消费理念和客群,提供一个空间,容纳两种需求,原本咖啡与酒的客群之间也能因此相互转化,增强消费黏性;另一方面,两个品类的融合给了店铺更多创作空间与灵感,丰富了产品的多样性和个性。
咖啡与酒的巧妙融合,让店铺可以全时段探索一家小店的经营可能性,多元化挖掘当代人的需求并且进行满足。以《旅途》为名,“SouthernTrip”推出了第一期酒单:来自贵州的“龙里的刺梨”,岩兰草风味的“库斯库斯”,沙姜和马蹄混搭的“南盛之光”,菜单里更有毕节酸汤饭、毕节燃面等地方特色餐食和盲盒蛋糕,给足顾客选择。“半年来,我们的营业额呈持续健康上涨,员工也从单一技能变成既能做咖啡、又能调酒的全能型人才。接下来,我们还考虑推出更丰富的咖啡品类和文创产品。”
“面对疫情冲击,我们在自身节流的同时,也想要传递一种循环节约、可持续的理念。”小佘指着面前的小食碟说,这是门店的“特产”——用水果的纤维、果皮里的精油、咖啡残粉、甜品剩下的蛋清等制作而成的脆片,吃起来酸甜爽脆,“与其看着这些仍有价值的食物直接丢掉,不如力所能及地物尽其用。”令小佘没想到的是,这道赠送的“特产”还挺受欢迎,让有些新顾客成了“回头客”。
分时店铺,呼唤更合身的监管“外衣”
在走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也有不少“日咖夜酒”店铺采用的是“分时共享”模式,即不同时段、不同业态、不同经营人,共同租赁一家门店。
“相比于我们早晚由同一个主理人进行经营管理,分时租赁其实更像是同一个地址的两家门店,找一个合伙人来分摊房租、水电等各项成本,而经营的理念、产品、客群都更加独立,互不干涉影响。”一家开在创业园区的店铺主理人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分时租赁类型店铺的产品类型覆盖面会更广。
近年来,商铺分时租赁的形式并不鲜见。在南京街头,“夏天卖小龙虾、秋天卖大闸蟹、冬天做羊蝎子火锅”,食材因季节而变,老板的面孔也悄悄在改变。如今,“分季租赁”演变成“分时段租赁”,店铺的灵活度更高。
“在疫情冲击下,餐饮行业经营者面临的生存压力很大,而分时租赁可以有效克服传统经营的弊端,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可持续经营。”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院教师刘瑞翔表示。
也有消费者对于“分时共享商铺”模式提出疑问:“一家店铺有好几个负责人,这样的经营方式合规吗?万一吃坏了肚子该找谁负责?”
“不可忽视的是,一些餐饮类分时租赁店铺在经营范围、权责关系、风险承担等方面存在模糊地带,可能易造成法律纠纷。”江苏致邦(自贸区南京片区)律师事务所方霄杰解释,《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规定,食品经营许可实行一地一证原则,且不能倒卖、出租、出借、转让。“在实际经营过程中,有些分时共享店铺只有出租方有食品经营许可证,有食品从业人员的健康证,而承租方大都缺少此类证件。”考虑到分时经营方式的现实需求,方霄杰建议,借鉴“一址多照”改革,有关部门应当考虑推行“一址多证”改革,针对分时租赁问题出台更为细化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