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洲岛国早期华商的移民、商业经营及其影响探析(1855-1917)
鞠长猛
[摘要]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早期华商开始向大洋洲岛国移民,其移民方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即由探险者转化成的华商、由淘金工转化成的华商、通过“链式移民”发展成的华商。华商在岛国主要经营零售业、种植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等,先后涌现出李谭德、梅屏耀、阿松和陈氏三兄弟等代表性的商业人物。华商的到来,推动了大洋洲岛国的经济发展,促进了他们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提高了岛国的文明化程度,为今后岛国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早期华商;大洋洲岛国;经营活动;影响;移民
一、早期华商的移民情况
从华商的籍贯看,广东四邑地区(台山、开平、新会、恩平)的华商数量较多,其次是客家人,还有一部分是海南人和福建人。其中,台山的司徒家族和周氏家族、开平的陈氏家族在岛国的人数众多,成为该地区的大姓。不同地区华商所掌握的手艺也有一定区别,四邑人大多数是木匠,客家人往往是厨师,海南人多从为商船的水手。他们的聚集,对华商产业的形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早期华商的商业经营及代表性人物
受到“链式移民”的影响,早期华商主要集中在零售业、种植业、造船业和服务业等少数几个行业。具体情况如下:
列雾卡茶行
行利公司
进口杂货和布料
上等红茶……………………………………2/0每磅
上等白毫……………………………………2/6每磅
所有布料均比其他商店便宜20%
承接各种家具木工活
在乡村地区,华商起初以沿街叫卖的“行商”为主,他们把钢刀、盐、布匹和珠子等商品带到原住民村庄中销售。此时岛国乡村仍然保持着公有制,民众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食物,购买力十分有限。为了促成交易,华商采用“以物易物”、赊账等灵活的方法,交易原住民的椰干等农产品。华商还经常前往甘蔗种植区,向印度契约工人出售生活生产必需品,扩大经营的地域范围。
2.种植业的经营情况
3.其他类型的商业
华商丰富的产业类型表明,即便在资源匮乏、市场狭小的地区,华商还是能够根据当地的经济条件和市场的需求随机应变,获得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4.华商代表性人物
1855-1917年间,大洋洲岛国出现了不少影响力较大的华商。他们不仅对华侨华人的移民模式和产业发展起到引导作用,还对岛国的民族融合、经济发展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华商如下:
拥有大量财富的李谭德开始多元化经营,逐步成为20世纪初巴新的一个大财团。到1910年,他在拉包尔拥有一个批发零售商店,两个船坞,一家旅馆,还有酒吧、赌场、妓院和烟馆等若干家店铺。此外,他还在新爱尔兰有几个椰园农场。
1930年,李谭德将产业出售后返回香港养老,最终在香港病逝。
梅屏耀,1835年出生于广东台山,又名梅百龄。1852年,他乘船前往澳大利亚悉尼淘金。在澳期间,听闻斐济群岛盛产玳瑁、海参和檀香木等名贵物产,便用积蓄买下一艘小帆船,于1855年独自驾船来到斐济,成为第一个定居斐济的华人。1882年,梅屏耀返回香港,与台山籍女子林玛丽结婚。随后,两人一起返回斐济。林玛丽也因此成为斐济的第一个女性华侨。
由于梅屏耀对斐济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至今斐济国家博物馆中仍保存着不少梅家的家庭照片。从照片中看,梅家均穿西式服装,男性没有扎辫子,证明他们都已经加入澳大利亚或斐济国籍,融入到大洋洲岛国的生活中。1896年左右,梅屏耀离开斐济,返回了故乡,很可能病逝于祖国。但目前在中国和斐济两地都没有发现他的墓碑。在他离开后,“行利”士多也逐渐衰落,最终倒闭。
梅屏耀的子女数量多,他们作为第二代移民,并未跟随父亲返回中国,而是继续留在了澳大利亚和斐济生活工作。
早期,阿松主要从事进出口贸易及零售行业,他主要出售丝绸、瓷器、樟木箱子、鸭、酱油、咸鱼、花生油、干鱿鱼、莲子、腌萝卜、豆豉、瓜子和咸鸭蛋等中国商品,还在周围海域捕捞和收购海参,晒干后出口到中国。同时,他还开过裁缝店和租车行,经营过香蕉种植园。1932年,阿松病逝。他并没有像大多数第一代华侨华人一样返回祖国,而是“落地生根”,安葬在萨摩亚。
陈氏三兄弟,即老大陈乐(又名陈大喜)、老二陈齐(又名陈大欢)、老三陈均(又名陈大耀),祖籍广东台山。陈乐1870年出生,青年时前往新加坡谋生,在一艘德国船上做厨师。1894年定居于新不列颠岛,在岛上为德国殖民官员担任厨师。1897年,陈乐帮助老二陈齐移民巴新。从1901年开始,两兄弟在约克伯爵群岛上经营交易店,1902年又帮助老三陈均移民巴新。
1905年,陈乐在新爱尔兰岛租了50公顷土地,建立“兰投”农场,成为首位获得租赁权的华商。1906年陈齐也来到新爱尔兰岛,与陈乐一起开发农场。后来,陈齐独立经营,在旁边开发了一个新的农场“卡瑞斯”。在经济上获得成功后,陈乐开始扶持华人教育事业,出任华语学校董事直到去世。
陈齐1881年出生,在定居巴新之前,他的移民经历与哥哥十分相似。他先去新加坡做工。1897年在哥哥的帮助下再移民到巴新。初到巴新时在德国人休斯女士家中当了两年厨师,1899年才开始从事椰干贸易。随后,1901年陈齐前往约克伯爵群岛,与大哥陈乐一起经营农场,成为当地有名的农场主。
从上述华商的经商经历看,早期华商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其一,他们大多有过在西方殖民者商船上服务的经历,这为他们熟悉西方语言、培养谋生技能、适应岛国社会等都有较大的帮助作用。其二,他们大多白手起家,通过不断的摸索成为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商人。无论是李谭德、梅屏耀、陈氏三兄弟还是阿松,他们在最初移民时都较为贫困,通过不断的探寻商业,一步步从经营小店铺发展到经营农场、造船厂甚至销售汽车等高端行业。
三、早期华商对大洋洲岛国的历史影响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是大洋洲岛国传统社会瓦解、秩序重塑的社会转型时期。华商的出现及其在岛国地区的经营活动,在塑造了自己产业结构的同时,对岛国的经济发展、对外关系以及文明化程度等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具备表现如下:
1.推动了岛国经济的发展
(1)重振了大洋洲岛国的香蕉种植业,保护了脆弱的生态环境。
(2)培育了岛国的新型产业
华商移民大洋洲岛国之前,各岛国依然保持着部落式的原始生产生活方式,自给自足,经济结构较为单一。华商到来后,主要从事餐饮、木工、商贸、种植园、造船、机械等多个行业,不但为岛国带来了新的工具和技术,还带来了新的产业和管理方法。同时,通过雇佣原住民,将最新的经营理念传播开来,帮助岛国初步建立起近代化的产业体系。
(3)提高了岛国的城市化水平
2.促进了大洋洲岛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1)加强了岛国与中、澳、新市场的贸易往来
(2)加深了岛国民众对中国人及中国文化的理解
3.提高了岛国的文明化程度
(1)改善了岛国的社会环境
(2)提升了岛国民众对商业化的认识水平
TheBusinessActivitiesandInfluenceoftheEarlyChineseMerchantsintheOceaniaIslandCountries(1855-1917)
JuChangmeng
(AustralianResearchCentre/OverseasChineseResearchCenter,JiangsuNormalUniversity,XuzhouChina221116)
Abstract:Fromthemid-19thcenturytothebeginningofthe20thcentury,earlyChinesemerchantsbegantoimmigratetoOceaniaIslandcountries.Therearethreetypesofimmigration:theexplorerstransformedintoChinesemerchants,thegoldminersturnedintoChinesemerchants,andthepeopleimmigratedthrough“thechainimmigration”toislandcountriesthengraduallygrewintoChinesemerchants.IntheOceaniaislandcountries,Chinesemerchantsmainlyoperatedretail,planting,serviceandconstructionindustries,andmanyrepresentativemerchantshavesprungup,suchasLeeTamTuck,MoyParkLin,JosephAhSoonSNR,andthethreebrothersoffamilyChen.ThearrivalofChinesemerchantshadpromotedtheeconomicdevelopmentoftheOceaniaislandcountries,promotedtheirtieswiththeoutsideworld,improvedthedegreeoftheircivilization,andlaidagoodfoundationforthefurtherdevelopmentoftheislandcountriesinthefuture.
Keywords:EarlyChineseMerchants;TheOceaniaIslandCountries;BusinessActivities;Influences;Immigration
此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世界华商通史》(六卷本)”(项目编号:17ZDA2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